【摘要】本文基于《論語》文本來解讀孔子的輿論觀,闡明孔子對待輿論的態(tài)度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總結孔子認為正確對待輿論須持有的方法和理念,這些至今具有借鑒意義。最后提出孔子厭惡濫造輿論是非,一切聽從輿論的人??鬃拥馁|疑精神,不迷信不盲從的態(tài)度,他的打破偏見的理性原則,調查研究的實踐精神等,依然值得我們堅持和發(fā)揚??鬃拥闹腔劢涍^歷史的洗禮依然閃閃發(fā)光。
【關鍵詞】孔子;論語;輿論;偏見
凡是存在公共生活的地方,“輿論”這個詞的含義顯得不言而喻。人人都與它有關或是可能有關。公眾是輿論的主體,輿論是公眾的輿論,如何理性客觀地看待輿論和輿論的主體,人人都應該關心這個問題,而這個問題在《論語》這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中提及到了。讀《論語》能見孔子其為人,讀古書經典感悟先人智慧,筆者從《論語》一書中解讀孔子的輿論觀,這對處于頗為復雜的現(xiàn)代輿論環(huán)境中的我們帶來一些思考。
一、孔子對待輿論敢于質疑和批判
《論語》子路第十三,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p>
子貢問老師:“鄉(xiāng)親們說誰好就好,說誰壞就壞,如何呢?”孔子說:“那可未必,還不如看看鄉(xiāng)里的好人怎么說,壞人怎么說。如果鄉(xiāng)里的好人說好,壞人說壞,那倒沒準是好的?!陛浾摰闹黧w是公眾,也是指群眾,古代的群眾關系主要是鄉(xiāng)黨鄰里(鄉(xiāng)人)關系。群眾的評價,古代叫輿論??鬃诱J為首先要客觀全面地認識發(fā)表輿論的主體,經過調查分析再對輿論所指的事物做出評價,才能了解到事物的真相,不以光憑某一方輿論下結論,辨是非。這其中彰顯了孔子理性的態(tài)度,孔子的理性還表現(xiàn)在他的質疑精神。子曰:“眾惡之,必察焉?!保ㄐl(wèi)靈公第十五15.28)孔子認為對待輿論要敢于質疑和批判,認為輿論全都說好,或全都說壞,反而可疑[1]。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發(fā)表輿論的主體極其復雜。可以用人與人扎推來形容輿論,人是最復雜的東西,不能簡單地以好壞來區(qū)分。比如受到法律制裁的一些人在父母眼里是孝子,在親友眼里是好人,在哥們眼里是好兄弟好朋友,可是在受害者眼里是個極壞的人。對一事物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還有人不予評價。其中有制造主導輿論的“領導者”,其中也不乏有隨波逐流之人,甚至還有添油加醋顛倒黑白之輩。有好人有壞人,有真好人真壞人,有假好人假壞人,不能跟著輿論東倒西歪。要進入輿論真相之門,還得獨自思考調查考證一番,才能去偽存真。
其次輿論是否客觀真實有待理性考證??鬃诱f對待鄉(xiāng)人輿論要看“鄉(xiāng)里的好人怎么說,壞人怎么說”,要具體分析不同輿論所指向的內容。收集民意時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以群分,群眾也有好有壞,他們的眼睛未必雪亮。下面以一則輿論事例說明。今年六月,因長沙一小孩被抱走,經兩小時全城接力被找到。之后“強烈建議國家對人販子堅決執(zhí)行死刑,不求關注,只求擴散”的言論刷爆朋友圈,那些對人販子痛心疾首的言辭引起眾多人圍觀叫好給力支持,大家群起激昂,伸張正義,輿論正在展示著力量和宣泄著激情,正當公眾呼聲高漲時,筆者看到鳳凰新聞客戶端轉載自作者麥姐的一篇文章“我為什么不支持人販子一律死刑”,作者指出“法律的制定永遠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刑法里沒有‘殺人一律死刑的規(guī)定。情節(jié)有輕重,懲罰也有輕重,罪行相適應,是刑罰最基本的原則……如果輕罪重罪刑罰一樣重,那犯下輕罪的人會為了掩蓋自己的輕罪而不惜犯下更可怕的罪行。有了輕重,才能讓罪犯會有一個趨利避害的考量,至少不至于為了掩蓋輕罪而犯下重罪”。設想一個人拐了小孩正在運去賣的路上,警察大規(guī)模追鋪,逃跑很不方便的情況下該如何處理這個孩子。人販子如果了解目前的刑法,科學的方法是扔下孩子獨自逃跑。如果拐賣兒童一律死刑,科學的方法是殺掉孩子獨自逃跑,因為扔下孩子難保以后不被識別相貌被抓處以死刑,人販子會選擇賭上一把殺人滅口。由此得出失去理性的輿論多可怕,回歸理性的輿論發(fā)人深省。閻克文在翻譯美國新聞評論家和作家沃爾特·李普曼的《公眾輿論》的譯者前言中寫道:“公眾輿論自然就是公眾的意見或者大家的意見??偟膩碚f,意見有它的基本特征和流通表達的邏輯,首先,意見不是知識,更不是對知識的系統(tǒng)認知,盡管它可能會以某種程度的知識或信息為前提;其次,意見只是意見的主體對客體作出的反映,而不是對客體的本相的認知,當然更不是對客體本相的系統(tǒng)認知,盡管它必定會以某個客體為反映對象”。李零先生說“民意是政治,不是真理。群眾說了算,絕不能濫用”。而且如果公眾的理性離輿論越來越遠,一旦感性主導著輿論,謠言自然就滋生了,“千夫所指的毀謗,眾口鑠金的謠言”具有強大的殺傷力,在現(xiàn)代承受不住輿論壓力選擇自殺的案例比比皆是?!霸谶@樣的小地方秘密少,而謠言甚囂”,這話用來描述某些農村婦女或是所謂的“單位”主導的輿論環(huán)境非常貼切。對待輿論需要回歸理性。
第三因信息極少或極多,都更加拉開了輿論與事情真相之間距離??鬃拥臅r代,輿論主要產生于鄉(xiāng)黨鄰里,在村子里走走看看,聽取人們(好人壞人)的觀點,對輿論的真相大抵可以把握了。但更大范圍的輿論,如鄰村鄰國的輿論,因受交通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的限制,對輿論加以考證就相當難了,所以孔子要好多年的時間周游列國傳播和獲得信息?,F(xiàn)代有發(fā)達的網絡媒體和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一個事件發(fā)生五分鐘之內就可獲知,人們交往互動的機會越來越頻繁,信息量大大增加,這也好也不好。好的是開放的輿論生成流通系統(tǒng)使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公眾參與性更積極,不同階層群體輿論的牽制更強;不好的是大量好的不好的真的假的信息充斥包圍了我們,加大了信息選擇的難度,尤其是獲得真實的信息、事情的真相非常難,要對輿論進行考證獲得真相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還不一定能有效果?!爱斘覀冎苯用鎸床灰姷沫h(huán)境的信息時,要想從它那里得到一切最有利的判斷,每天用那點時間就太少了”[4]。當我們花大量的時間關注輿論,無論是虛擬世界的輿論還是現(xiàn)實周圍環(huán)境的輿論,光是聽取收集作為談資而不加以篩選、抽取、分析和綜合,不將其放到一個理性的思考過程,甚至熱衷于稀奇古怪的雞毛蒜皮,反而對重大問題興趣索然,這只會對我們的思想有害無利。
二、孔子重視調查研究,對待輿論更需如此
重視調查研究反映了孔子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公眾輿論要經過調查研究,經過客觀實踐的檢驗,才能煥發(fā)長久的生命力,不然只是曇花一謝,過眼云煙??鬃拥恼{查研究精神體現(xiàn)在哪里?孔子對子貢說:“要看看鄉(xiāng)里的好人怎么說,壞人怎么說?!笨鬃咏痰茏右稣{查研究??鬃涌慈艘仓匾曊{查,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為政第二:2.10)孔子認為對一個人要徹底了解,要看看他現(xiàn)在怎么樣,過去怎么樣,還要看看他將來會怎么樣,看人如此,觀察歷史亦是如此。用歷史的眼光看人,還有什么看不透的地方呢。孔子周游列國從政時也注重調查研究。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歟)?抑與之與(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歟)!”(學而第一:1.10)其中“必聞其政”,說明孔子喜歡搞調查,子貢評價老師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依賴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和行為從事調查研究,聽取民意,害怕民眾不跟你掏心窩子嗎?“子入太廟,每事問”(《八佾》3.15)。孔子進太廟,什么都問。毛澤東講調查研究,曾引過“子入太廟,每事問”,讓大家學習[5]。毛主席還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
三、孔子說看人看事要打破偏見
任何輿論在展示著力量和宣泄激情時,也會包含著某些成見、偏見、定見、歧見或者門戶之見[6]。百度百科對“偏見”的解釋是:偏見是根據(jù)一定表象或虛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斷,從而出現(xiàn)判斷失誤或判斷本身與判斷對象的真實情況不相符合現(xiàn)象,一旦產生偏見又不及時糾正,扭曲后或可演變?yōu)槠缫?。這樣偏見又把輿論帶到臭水溝里了。孔子主張對人對事要打破偏見,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不以富,亦袛以異?!保仠Y第十二12.10)孔子勸子張要“辨惑”,不要好惡過深,讓過于激動的情緒控制自己的頭腦,失去對人的理智判斷。愛憎分明是美德,但不可走極端。好惡深,則偏見生[7]。感性之人大多善良有正義感,感情充沛容易激動,愛憎分明,固執(zhí)己見,又往往容易產生偏見。當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應當按照我們所理解的法則去運行,那我們就很有可能喋喋不休地根據(jù)我們的法則去描繪這個世界。打破偏見必須回歸理性,這也是輿論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鬃诱J為把不能言論(輿論)當作肯定或否定一個人的標準。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保ㄐl(wèi)靈公第十五:15.23)好人可能說壞話,壞人可能說好話,同一個人的話也有好有壞,所以不能憑你講了幾句正確的話,就全面肯定你,極力推薦你;不能憑你說了幾句錯誤的話,就全盤否定你,從此不用你[8]。對人是這樣,對待一件事同樣如此,不能憑大家說這個東西好就真好,這個東西壞就真壞。對人對事要全面客觀理性對待。
四、結語
孔子謹守自己為人處世的原則,并將其傳授給后人。孔子對待輿論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其弟子身上也可看到老師的影子。子貢敢為壞人說公道話,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保ㄗ訌埖谑?9.20)子貢說紂王未必像大家丑化的那樣。他敢為壞人說公道話,實在了不起。道德和輿論是放大器,好,越說越好,壞,越說越壞,為了把好說得更好,壞就得說得更壞?!笆且跃訍壕酉铝鳎煜轮異航詺w焉”,是說君子最怕處于紂那樣的不利地位,什么壞事都堆到他一人的頭上,就像地勢低下的污水池,什么臟水都朝那兒潑。古人說,“眾口鑠金”(《國語.周語下》)。今語云,破鼓亂人捶,墻倒眾人推。這些都是講輿論的可怕[9]。真正的輿論自由應當建立在不傷害他人,不惡意人身攻擊的基礎上。我們身居在復雜的輿論環(huán)境中,學習孔子對待輿論的態(tài)度和原則,發(fā)揚科學精神,并能夠反思自身,才能做到不憂不惑不懼吧。
【參考文獻】
[1],[3],[5],[7],[8],[9]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
[2],[4],[6]沃爾特·李普曼著,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作者簡介:詹玲,1988年4月出生,女,湖南益陽人。從2010年9月至今在湖南工業(yè)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攻讀倫理學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