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親愛的菜市

    2016-11-19 19:21:39項麗敏
    安徽文學 2016年4期
    關鍵詞:老林龍井年貨

    項麗敏

    龍井菜市場

    龍井菜市場離我的住處很近,步行不過幾分鐘。出小區(qū),穿過一條窄長的巷子,巷子盡頭橫著一條馬路,龍井菜市場就在馬路對面。

    出巷子后,首先入眼的是香樟樹,四季濃蔭,像撐開的巨傘排在馬路兩邊。香樟樹下有報刊亭、豆?jié){車、水果檔、花木種子攤,逢到清明,冬至還會臨時擺上香燭攤,賣祭祀所用的各色紙扎物品。

    冬天的時候,豆?jié){車邊上就多出一個烤餅爐子,主人是一位外地口音的女人,看不出年齡,眼睛大而深,皮膚黝紅,棉襖外面罩一件粗布圍裙,頭上戴著絨線帽,從帽檐漏出幾縷卷發(fā)。好多年了,每到冬天她就出現在這里,面前是一只燒著炭火的鐵皮桶,餅是貼著桶壁烤出來的,形狀頗像鞋底,本地人叫它大腳板,有咸甜兩種口味,如果要吃辣,可以另外刷一層辣醬。

    冬天出現在香樟樹下的還有炒花生板栗的大鐵鍋和烤紅薯的爐子。這兩個攤位制造的香氣是濃郁的,撩人的,仿佛就是幸福散發(fā)的味道,每呼吸一口都使人倍感溫暖,又倍感饑餓。

    與炒花生板栗同時出現在香樟樹下的還有烀熟了的葛。

    外地人不認識葛這玩意,疑惑的很,以為那是什么樹的樹根,更讓他們好奇的是,竟然有那么多本地人圍在那里挑選,選好一截,過完秤,讓攤主用刀切成塊狀。

    “這樹根能吃嗎?”外地人問。

    “不是樹根,是葛?!北镜厝苏f。

    “葛?”外地人摸不著頭腦。

    “是啊,葛,很好吃的?!?/p>

    本地人舉起一塊,剝去皮,大嚼起來。

    香樟樹下還有賣茶葉的,賣土雞蛋的,賣蜂蜜香菇干筍的,大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并不吆喝,只是守著面前的東西,過來人問價就回答一句,沒有人問便坐在矮凳上,像干枯的樹樁,似乎賣不賣東西并不是重要的事,來這里不過就是看看眼前的人來人往,避開晚景的荒涼。

    有外地朋友來訪時,除了一同去徽州古村落走走看看,另一個必去之處就是龍井菜市場。

    領朋友去菜市場,是想讓他們感受一下本地的生活氣息。曾在某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話:要想了解一個地方的市井面貌與風情,最好的去處就是那里的菜市場。去菜市場逛一圈,嘗嘗本地的小吃,聽聽本地人用方言交談、討價還價,甚至是爭吵,都是很有意思的事。

    老林夫婦

    老林夫婦在龍井菜市場擺攤有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來,老林夫婦每天天沒亮就起身,拉著板車進城。板車上裝著兩大筐蔬菜,翠生生的菜葉上結著水珠子,滾過來滾過去,如同山野里清新又活潑的孩子。這些蔬菜都是老林夫婦自家種的,頭天傍晚就采摘好了,在河里涮一下,整齊地碼在菜筐里。

    和菜販子不同,老林夫婦只賣自家地里種的菜,也賣自家腌制的咸菜、醬菜,還賣挖來的野菜和曬得透透的干菜。逢到年成好,院子里的梨樹桃樹會結不少果子,老林夫婦一只只摘下,放進筐子里,賣菜的時候順便把這些果子也給賣了。

    老林夫婦還賣家養(yǎng)的雞鴨,也賣它們下的蛋。只要是家里產的東西,除了自己吃用的,老林夫婦都會拿到菜市場去賣,換回一大把零零散散的票子。這些票子面值雖小,積攢下來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憑著這收入,老林夫婦蓋了兩層樓的房子,養(yǎng)大了三個女兒,供她們上了大學。

    老林夫婦生活的那個村子叫馬家村,在鎮(zhèn)子東邊,是離菜市場最近的村子,從村子走到鎮(zhèn)上不過半小時。也是占了這地利的緣故,老林夫婦才能把自家的農副產品及時運到鎮(zhèn)上,及時地賣出,變成手里的現錢。

    龍井菜市場的攤位有露天的,也有不露天的。

    如果把龍井菜市場當風景來看,那不露天的部分就是凝固的風景,所賣的物品長年一個樣,看不出時令的變遷。而露天的部分則是流動的風景,是季節(jié)最直接的呈現,春天來了是春天的樣子,夏天來了是夏天的樣子,四季都有各自的面目和內容。

    露天攤位雖不那么固定,但也不能亂擺,誰的攤位擺在哪里,占多大空地,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老林夫婦的攤位就擺在馬路邊上,也是進入菜市場必經的路口。在地上鋪一塊塑料布,把筐子里的菜蔬果物拿出來,堆在塑料布上,便于買主的挑選。來老林家攤位前買菜的都是老熟人了,吃慣了他們家種的菜,買的時候不問價不還價,甚至也不看秤,老林夫婦在買主挑選菜蔬時通常會跟對方聊上幾句家常話,“早上個吃過啦?”“今天買這么多,是小家伙們回來了吧?”稱好了菜也總不忘從菜堆里抓一把添上去,或者送幾根小蔥蒜苗什么的。

    八點鐘的樣子,菜筐里就不剩多少了,這時老林就起身到對過的面館打個招呼,要兩碗面條,不多一會,面館里的伙計用托盤端兩碗熱騰騰的面條過來,老林先接過一碗遞給老伴,再端起自己那碗,也顧不上燙,把嘴貼在碗沿上喝一大口,快要滿出來的面湯很快淺下去一截,老林這才挾起面條,吸溜吸溜地吃起來。早上起得早,到這個點肚子已餓得像鉆進去一只青蛙,咕咕叫個不停。

    馬家村到菜市場來擺攤的菜農不少,有挑著菜筐走來的,有開著三輪車來的,大多是獨自一個人,像老林夫婦這樣推著板車一道兒來一道兒回的不多。老林夫婦也不只是賣菜時一道,差不多干什么都是一道兒。上山下河,到菜地種菜,到田里種田,倆人總是一前一后,仿佛一個是另一個的影子。

    老林的小女兒和我是多年的朋友,有天在她家客廳聊天,聊著聊著就停了下來,注意力被電視上一個談話類節(jié)目吸引過去。節(jié)目主持人說歐洲某國有對夫妻,結婚六十年沒有分開過一天,干什么都在一起,簡直就像連體人那樣生活著。主持人問另兩位嘉賓對此怎么看法。其中一位嘉賓覺得這是一對令人稱羨的夫妻,把蜜月期如膠似漆的生活延續(xù)了一生。另一位嘉賓則表示不能認同這種生活,說再好的感情也需要保持獨自的空間和適度的距離,六十年里身邊時時刻刻都有伴侶的存在,沒有一天可以用來獨處,這是難以忍受,甚至是令人窒息的事。

    看到這里時老林女兒頗為不屑,說,這倆嘉賓是典型的知識分子矯情病,對于普通生活者,尤其是底層的勞動者來說,夫妻其實就是最為默契的幫手和搭檔,一方不在身邊時,長年養(yǎng)成的生活習慣就給打亂了。我爸媽結婚快五十年,也是天天在一起,沒怎么分開過——我的印象里他們只分開過兩次,一次是在上海工作的大姐生孩子那年讓我媽去幫忙,我媽去了沒兩天我爸在家就出事了,趕早賣菜時讓汽車給撞倒,幸好只是斷了肋骨。第二次是住在合肥的大姨生病,我媽去看她,剛到大姨家,還沒喝口水呢,我爸這邊就打電話過去,說從梯子上摔下來,把腿給弄折了。我媽很快又趕回家,那以后再也沒有離開過我爸單獨去任何地方。

    不過像我爸媽這樣做什么都一道兒的也確實不多,老林女兒說,這也是共同生活養(yǎng)成了他們彼此依賴的習慣,說來慚愧,我們姐妹三個考上大學后就很少回家了,家里那么大的房子,那么大的院子,幾十年就他們倆住著,也算是相依為命了。

    老林女兒說眼看爸媽一年年的變老,頭發(fā)白了,背也駝了,她們姐妹便商量著把老兩口接出來,每家輪流住,不讓他們再種地賣菜——現在又不是幾十年前,要靠那些賣菜的錢過日子。但老林夫婦說什么也不愿意,身體好好的,又沒有斷手斷腳,怎么能不干活呢?老林說村子里拋荒的地已有不少,看著就心疼,現在年輕人都不愿留在村里種田種地了,都去城里打工,可不種田不種地將來吃什么呢,總不能啃水泥磚頭吧?老林說。

    總之老林夫婦就是不肯離開村子,也完全閑不下來,說是閑下來身子骨反倒會作痛,生病一樣難受。再說賣了一輩子菜,已習慣了菜市場人來人往的熱鬧勁,每天和老主顧們碰個面,說上幾句話,聽他們夸贊自己的菜種得如何肥壯,腌的菜如何好吃,也是很舒心的事。

    親愛的菜市

    “從菜市出發(fā)尋找幸福,我以為是一條恰當的路徑?!边@是作家林白在《親愛的菜市》里寫下的話,這句話很勵志,有路標一樣明確的指引性,尤其適用于務虛者、厭世者,和那些在熙攘的現實生活中常感暈眩和恍惚的人。

    我就是這樣的人,缺乏生活的現實感,對熱鬧有本能的抵觸,逢到人群聚集之地總會繞道而行,但對菜市場的喧嘩熱鬧卻從不排斥,相反,我時常會迫不及待地走向這熱鬧——尤其在長時間的閉門書寫之后。當我關上電腦,走出房間,唯一想奔往的地方就是菜市場,夾雜在小鎮(zhèn)最為密集的人群里,蹲下來摸摸土豆,摸摸青菜,摸摸西紅柿、豆角、黃瓜和南瓜,用方言和菜農們說上幾句話,讓菜市場繁復又堅實的氣味繚繞我,浸染我,驅走那塵埃一樣附著在心頭的虛無。

    進入臘月,菜市場就像煮滾了的湯鍋,開始沸騰起來,一撥撥的人來了又去,去了又來——不只是住在鎮(zhèn)上的人,四鄉(xiāng)八里的人也來了,坐著中巴車涌向菜市場,為過年采辦足夠的年貨。

    辦年貨在鄉(xiāng)村是一件很大的事,尤其在物質不那么豐富的年代,一年忙到頭,辛苦節(jié)儉的過著日子,似乎就為了過年時可以奢侈一下,闊綽一下。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末,我也曾和父親一起來菜市場辦年貨。那時我還是學生,全家人住在鄉(xiāng)下,平常的日子里,除了油鹽醬醋米和豆腐之類,很少買菜,也很少買別的東西;而一到臘月,快過年的時候,是必然要大采購一次的,挎起家里容量最大的竹籃,坐三輪車(那時還沒有中巴車),一路顛簸著來到鎮(zhèn)上。三輪車里的人多極了,都是辦年貨的,穿著平日里很少上身的體面衣服,頭發(fā)梳得光溜溜,雖然擠得腿腳沒處擱,面目卻是舒展的。

    辦年貨的內容包括買過年時的各種吃食,給家里老老小小買新衣服,此外還要買年畫、買對子。年輕女人還會特意騰出些時間去理發(fā)店,把頭發(fā)燙成爆米花,也不管這樣是不是好看,反正過年就是要翻筋一下,讓自己有個新樣子。

    到了鎮(zhèn)上,簡直等不及車停穩(wěn),三輪車上的人就跳下來,直奔龍井菜市場,擠進人堆,再被人堆推著往前走。我緊緊地拽著父親的衣角,絲毫不敢松手,很快就擠出了汗,心里卻很興奮。每擠到一個攤點,父親就會問我,這個要不要?那個要不要?我則根據自己的喜好給出回答:香腸是要的,臘雞腿是要的,皮蛋是要的,蝦片是要的,油面筋是要的,魚和蝦當然也是要的……還有過年裝桌盒待客必須要有的糕點:明心糖、焦切片、頂市酥、大白兔奶糖、蜜棗、柿餅、葡萄干……這些都是要的。

    籃子再大,容量也有限,塞得滿滿,再也裝不下任何東西之后,我和父親便結束了一年一度的大采購,從人堆里艱難地擠出,向新華書店的方向轉移——紅紅綠綠的年畫、中堂畫和門對子全在那里。

    在我工作之后,辦年貨就變成父親一個人的事了。說是上班沒有時間,其實是不想再受那種擁擠——小時候于擁擠中感受的興奮與快樂,在成年之后蕩然無存。好在那時父親已在鎮(zhèn)上有了住處——臨退休之前,單位給父親分了一套房子,算是對他晚年的安置,房子離菜市場不遠,離醫(yī)院更近。

    家里不用買菜的時候,父親仍會拎著菜籃去菜市場打一轉。有時早上買過菜,下午沒事,父親又會找個由頭去菜市場。

    非年非節(jié)的日子,菜市場在下午擺攤的就不多了,買菜的更少,卻并沒有因此變得冷清。也不知是什么時候開始,鎮(zhèn)上的閑人——更多是退了休的老人,都愿意在這里待著,圍成大大小小的圈子,漫無邊際地聊天,打牌和下棋。午后的陽光從香樟樹的枝葉上滑下,細細碎碎,落在他們頭上、肩膀上,像那些有著斑駁翅膀的蝴蝶,從無人知曉的地方飛來,暫時停棲在那里。

    責任編輯 何冰凌

    猜你喜歡
    老林龍井年貨
    老林苗圃
    百花園(2022年12期)2023-01-16 16:58:11
    長白老林
    現代交際(2022年10期)2022-11-01 08:06:02
    年底來點硬年貨
    輕兵器(2022年1期)2022-01-23 10:41:56
    龍井問茶
    備年貨 迎新春
    去無人超市辦年貨
    學生天地(2019年6期)2019-03-07 01:10:52
    西湖龍井蝦仁
    花樣年貨
    金色年華(2017年9期)2017-06-21 09:45:52
    請老師
    陶山(2016年1期)2016-03-21 00:51:54
    回報
    小小說月刊(2015年5期)2016-01-22 09:08:39
    治多县| 会宁县| 江西省| 准格尔旗| 敦煌市| 遵化市| 昆山市| 苍溪县| 洛隆县| 乌拉特后旗| 铁力市| 龙口市| 通渭县| 呼伦贝尔市| 道真| 武强县| 南安市| 舞钢市| 赤水市| 称多县| 绩溪县| 利津县| 恩施市| 广汉市| 石屏县| 葵青区| 格尔木市| 舟曲县| 永德县| 贵州省| 平武县| 朝阳区| 久治县| 日土县| 武冈市| 镇赉县| 奇台县| 綦江县| 即墨市| 庄河市|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