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翠
議論文語言要想達到課標與考綱的要求,關(guān)鍵在于說理。有學(xué)者曾說過:“說理唯求一‘壯,所謂理直氣壯。這樣才能站得住,才能服人,才能讓人家跟你走。但‘理這個東西天生枯燥,常拒人三尺之外,在你沒有理解它之前,很難主動靠近它。這就要靠情去連接、誘導(dǎo)、幫助,所謂動之以情,如綠葉綴枝,青藤繞松。真情是接近真理的最好過渡?!?/p>
“真情如何接近真理”,筆者認為可以從《考試大綱·寫作》“發(fā)展等級”“有文采”入手,從以下幾方面去做:善用修辭,妥用句式,措詞有力,增加細節(jié)性描述。
一、善用修辭
在議論文中常用這幾種修辭格:1.比喻,2.排比,3.擬人。
比喻“寫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蹦苁勾舭宓恼Z言生動,能將真情融入句中。排比寓氣勢于其中,自有排山倒海之效,能將豐富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擬人賦物以人的動作、行為,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情感。
例1、柳永跳進了一個消費的陷阱,卻成了一個創(chuàng)造的巨人。這再次證明成事成才的辯證道理。一個人在社會這架大算盤上只是一顆珠子,他受命運的擺弄;但是在自身這架小算盤上,他卻是一只撥著算珠的手。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xué)識、環(huán)境通通變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個人很難選擇環(huán)境,卻可以利用環(huán)境……就像黃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懸崖絕壁,沐著霜風(fēng)雪雨,就漸漸干挺如鐵,葉茂如云,游人見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當初這一粒松籽有靈,讓它自選生命的落腳地,它肯定選擇了山下風(fēng)和日麗的平原,只是一陣無奈的山風(fēng)將它帶到這里,或者飛鳥將它銜到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絕壁之縫。它哭天天不應(yīng),喊地地不靈,一陣悲泣之后也就把那巖石拍遍,痛下決心,既活就要活出個樣子。它拼命吸天地之精華,探出枝葉追日,伸著根須找水,與風(fēng)斗與雪斗,終于成就了自已。
這一段闡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文中運用了兩處比喻。第一處將常人比做小算盤上的珠子,將柳永比做一只撥著算珠的手,于是柳永的“才華、時間、精力、意志、學(xué)識、環(huán)境通通變成了”“支配的珠子”,寫出了柳永不是只受命運的支配,而是去支配命運。第二處將柳永處于逆境之中比做黃山上的迎客松,描述了松樹唉嘆之后的奮斗歷程。這比起干巴巴的說理不僅生動、形象,而且對松的贊賞之情也溢于言表。
二、妥用句式
要將感情表達得強烈些,反問句和感嘆句是首選,尤其在議論文中,說理要寓情其中,這兩種句式就比一般陳述句有力得多。試看下面一篇學(xué)生作文:
例2、原題回放:有人扛著瓦缸沿街叫賣,不小心手沒有抓緊,瓦缸往后掉落,只聽得“叭”的一聲,瓦缸摔成碎片。但賣缸人頭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過來問他:“為何摔破了缸,卻看都不看一眼?”賣缸人說:“再看多少眼也不會變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罷?!?/p>
放棄,有何不可?
一滴微雨,若沒有放棄小河這張溫床,就不會融入汪洋的懷抱;一枝傲梅,若沒有放棄春日繁華時節(jié),便不會有臨寒獨放的魄力;一莖野草,若沒有放棄溫室盆景,就不會有生生不息的頑強精神。放棄,有時是為了更好的存在。放棄,有何不可?
放棄病樹,前方萬木爭榮。
一把鋤,一蓑衣,獨立南山腳下,悠然自樂。滿園黃花,釀一壺清酒,獨坐案前,吟一首清詩,陶淵明用清淡悠閑把一個仕途知返的智者故事向我們娓娓道來。
放棄昏暗的官場,不必再為爾虞我詐而費心,他擁有了明朗自得的田園生活,離了這棵病樹,前路一片美好,不必再以心為形役,其心悠然!放棄,有何不可?
放棄悲苦心態(tài),擁有錦銹年華。
雙目無光,褪去光彩的她猶若折翅的鳥兒,沒有了飛翔的動力,她縮在角落,痛苦萬分,還是那個英國著名的網(wǎng)球明星吉姆·吉爾伯特嗎?還是那個在球場咤叱風(fēng)云的運動員嗎?因為放不下往事,因為放不下對牙醫(yī)恐懼的心態(tài),她就這樣痛苦的活著,這樣好嗎?有時放棄也是一種智慧,不說放棄一切,單單放棄壓在心口的巨石,放下久置胸前的煩惱,人便可以輕松前進了。
放棄歡樂,只為輝煌。
看著臺上那些舞動的精靈們,內(nèi)心不由得崇拜起他們來,他們是多么偉大啊,為了自己的理想,放棄童年的快樂時光,只為了在臺上精彩綻放。是的,他們成功了,舞臺是他們輝煌綻放的見證地,有時一時的痛苦放棄,換來的會是美好的前景。放棄,有何不可?
放棄苦苦追尋,眼前風(fēng)景正好。
做個豁達的人,只有放棄才可擁有?;@子里東西太多,只會成為負累,想要再放入其他,是不可能的,所以善于放棄本不該也沒必要擁有的,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評:本篇習(xí)作情感充沛,分論點組織行文,結(jié)構(gòu)緊湊。擬題“放棄,有何不可”,一個反問句,擲地有聲。行文中繼續(xù)以“放棄,有何不可”這一反問句式串起各個事例,增強了語氣。在分析論證中,作者不是只對事件進行平鋪直敘的引述,而是寓情其中。行文結(jié)尾處的反問句,寫出了一個人要正視自己,審視自己,明智地做出抉擇。
三、措詞妥當
文字是思想的腳印,議論文就是以論理為主的,用準確、生動而深刻的語言才能表達思想,才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例3、原題回放:一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初學(xué)寫字時,便覺得凹凸這兩個字特別古怪,但未深究?,F(xiàn)在忽然覺得這兩個字形象生動,而且還包含著許多的人生哲理。”
下面是一位學(xué)生的思路:
凹是為了更好的凸
乍一看,凹凸兩字形象生動,富有動感,待細品之后,這兩字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是“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生活藝術(shù)。
凹,象征著內(nèi)在與本質(zhì),暗示著性格的內(nèi)斂與內(nèi)心的平和,是心遠地自偏的胸懷。
凸字象征著外在與表象,暗示著行為的張揚與舍我其誰的英雄氣概,是對機遇當機立斷的把握。
面對凹凸二字,我明白了凹是為了更好地凸,是積蓄實力的韜光養(yǎng)晦。因為,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評:作者從兩字直觀的字形入手,深入社會、人生,聯(lián)想到兩字的比喻義,由具體形象到抽象深刻?!皟?nèi)斂”“張揚”這對反義詞,是人的性恪,亦是人的處世哲學(xué),有深度。
四、增加細節(jié)性描述
議論文在引用事例論證時,也可以運用細節(jié)描寫,只是議論文中的細節(jié)描述,目的在于將引述的事例形象化,從而更有力地論證論點。
議論文中的細節(jié)描述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抓住細節(jié)性動作;抓住細節(jié)性神情、心理;勾勒畫面,再現(xiàn)情境,化虛為實。
以前面所舉例文《放棄,有何不可?》為例
1.抓住細節(jié)性動作
第三段,“獨立南山腳下”“釀一壺精酒”“吟一首清詩”,用“立”“釀”“吟”這些動詞,刻畫人物動作,形象地再現(xiàn)了陶淵明淡泊名利,悠然自得之狀。
2.抓住細節(jié)性神態(tài)、心理
第七段,引用吉姆·吉爾伯特的典型事例,抓住神情“縮在角落,痛苦萬分”,形象地寫出她被往事羈絆著的心理。
3.細線條勾勒畫面,再現(xiàn)情境
第三段“一把鋤,一蓑衣,獨立南山腳下”,再現(xiàn)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將陶淵明放棄官場,回歸田園的泛敘化為實境。
★作者單位:陜西法門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