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書明
中國古代戲曲文學劇本由元雜劇而南戲,而明清傳奇,乃至于昆曲、花部(各種地方戲曲),一脈長流,綿延不絕。它們都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shù)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燦爛文化中的瑰寶。從元雜劇到明清傳奇,這些戲劇形式都是以劇作家為中心的(和后來的各種地方戲以演員為中心比較起來,有很大的不同),產(chǎn)生了諸如關(guān)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洪升等偉大的劇作家,也流傳下來了許多不朽的戲劇文學作品。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戲曲文學劇本不如古典詩詞那樣篇幅短小,讀起來朗朗上口,好誦易記;也不像古典小說那樣有緊張的故事情節(jié)、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所以,青年人,尤其是中學生不太喜歡讀古典戲曲劇本。其實我國的古典戲曲文學劇本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欣賞的。在現(xiàn)行的中學語文教材中,有中國古典名劇如《竇娥冤》《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的節(jié)選,中學生想逃避這個客觀的現(xiàn)實也是不可能的。為了很好地理解教材,有條件的中學生可以找出這些劇本閱讀,把課本中節(jié)選的部分放在整個劇本中加以分析、欣賞和研究,對于理解課文,擴大閱讀視野,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很有必要的。那么,我們中學生怎樣才能很好地閱讀和欣賞古典戲曲的文學劇本呢?
首先,我們應該了解古典戲曲劇本的一般體制。從劇本的容量來看,元雜劇一般都是四折一楔子,如《竇娥冤》《單刀會》《趙氏孤兒》都是如此。元雜劇劇本當中只有《西廂記》是一個例外,由于《西廂記》的故事容量大,情節(jié)也比較復雜,王實甫把它分為了五本,每本也是四折一楔子。而南戲和明清傳奇的每個戲劇場次不稱“折”,而稱為“齣”(現(xiàn)在簡寫為“出”)。一般每個劇本都有五十出左右。如《牡丹亭》是五十二出,《琵琶記》是四十二出,《桃花扇》則是四十出。元雜劇往往由一個主角一唱到底,由旦角一唱到底的叫“旦本戲”,由末角一唱到底的叫“末本戲”。像這樣的劇本,在閱讀的過程中,唱詞由哪個角色唱,賓白由哪一個角色說,還比較好確定。南戲和明清傳奇往往可以由一個角色獨唱,也可以由兩個角色對唱,甚至于由幾個角色聯(lián)唱。因此我們在閱讀劇本的時候,要根據(jù)每出戲開場的有關(guān)舞臺說明,首先確定劇本中的有關(guān)角色究竟扮演劇中的什么身份的人物。元雜劇由于上場人物比較少,情節(jié)也比較簡單,一般在上場時或通過上場詩,或通過舞臺說明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如《竇娥冤》的開頭就有舞臺說明“卜兒蔡婆上”,后文中凡屬點明“卜兒”的地方就都是指“蔡婆”,劇本中的人物語言(戲曲劇本中包括“唱”和“白”)和行動(戲曲中叫“科”或“介”)都與蔡婆有關(guān)。后來的明清傳奇由于人物眾多,情節(jié)復雜,在每出戲的開頭都要對人物進行介紹。如《桃花扇》的〔卻奩〕一出的開頭的舞臺說明就有“雜扮保兒掇馬上”,直接點名了人物的身份和行動;有時還通過“自報家門”的方式交代人物,如侯方域在第一出〔聽稗〕中出場,先使用了一首上場詩,然后自我介紹:“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歸德人也?!痹诘谖宄觥苍L翠〕中。侯方域一上場,又做自我介紹:“小生侯方域,書劍飄零,歸家無日?!遍喿x時確定了人物的身份和扮演的角色,才不至于產(chǎn)生誤解和弄不清人物與人物之間的或人物與唱詞、賓白之間關(guān)系的問題。
其次,我們要了解戲曲文學劇本的一些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最早的戲曲,如“諸宮調(diào)”屬于講唱文學的范疇,它產(chǎn)生于民間,活躍在市井鄉(xiāng)村,因此它的語言比較接近當時當?shù)氐拿耖g口語。但是語言總是發(fā)展變化的,古代的白話與我們當今的普通話有著相當大的差別,況且各個地方,各個時代都有自己特殊的語言,正如著名戲曲研究學者王季思先生所指出的,戲曲語言具有三個特點,那就是群眾性、口頭性和流動性。戲曲語言是通過演員的口傳達出來的,它要面對觀眾,而觀眾的文化層次是參差不齊的,審美經(jīng)驗也是有層次的不同的。這些語言必須讓婦孺能懂,因此戲曲劇本的語言必須具有群眾性的特點。劇作家寫作劇本不是純粹把它當做閱讀的“案頭之曲”,而是要把它搬演到舞臺之上,成為真正的“場上之曲”。為了讓演員演出時能夠上口,也為了讓觀眾容易入耳,戲曲文學劇本的語言應該是口語化的。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劇本的語言應該是既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又具有朗朗上口的口語特色。在戲曲盛行的時期,演出團體由此地到彼地演出,或者說某個劇本由這個團體或者那個團體演出,往往所使用的語言也是有差別的,更不用說不同劇種的演出了。這就是所謂戲曲語言的流動性。由于戲曲語言的這些特征,我們在閱讀戲曲文學劇本的時候,往往會遇到一些口語、方言,或者某個時代流行的特定的語言,這就給我們閱讀劇本帶來了不少障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挑一些有學者注解的本子閱讀,一般來說劇本中比較生僻難解的地方,注釋者都有比較詳盡的解釋。在這個基礎上再循序漸進,借助一些工具書如《詩詞曲語辭匯釋》《金元戲曲方言考》《元劇俗語方言例釋》等,弄懂弄通這些疑難點應該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再次,我們可以用文學的眼光來閱讀戲曲文學劇本。我們初讀劇本的時候,不妨先把它們當做敘事性的文學作品來閱讀。古代的戲曲文學劇本表現(xiàn)的是一個或者若干個故事,這些故事就搭起了劇本的基本框架,這個特點與中國古典小說是一模一樣的。通過了解故事情節(jié),我們了解了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氣質(zhì)風貌,為進一步閱讀劇本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我們在這個基礎上不妨將劇本中的每支曲子當做一首首精美的詩歌來閱讀和欣賞。這些曲辭有韻律,有感情,有意象,有意境,是一首首優(yōu)美動人的詩歌。像《西廂記》中的〔長亭送別〕,《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桃花扇》中的〔哀江南〕,這些優(yōu)美的曲辭與李白、杜甫的優(yōu)秀詩歌比較起來也毫不遜色。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往往重視入乎其內(nèi),鉆研劇本中的字詞句篇、語法修辭,其實我們更應該出乎其外,站在歷史的高度,審視作家和作品產(chǎn)生的時代;站在時代的高度,把戲曲文學放在中國文化這個系統(tǒng)中來加以考察,或者通過和西方的戲劇的比較來了解我國古代戲曲文學作品自身的特點。這樣更利于我們建立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和廣闊的閱讀視野。當然這個要求對一個中學生來說似乎太高了,但是如果把這個要求作為努力的目標,也未嘗不可。
在閱讀戲曲文學劇本的時候,還要多讀讀作者的題跋,當時人和后代學者,特別是當代學者對作品的分析評價,有條件的還可以讀讀有關(guān)專家的最新的研究文章。因為這個過程是閱讀任何文學作品的時候都應該做到并且可以做到的,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作者通聯(lián):湖北監(jiān)利縣城關(guā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