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風
作為人類的偉大創(chuàng)造,“互聯網+”正在創(chuàng)造新的人類生存、生活、學習和工作方式,“身居陋室,知曉天下”“四海之內皆兄弟”“萬物皆備于我”等愿景,已經成為現實?!盎ヂ摼W+教育”催生下的新教育生態(tài)正在形成,教育者樹立和強化“互聯網教育思維”非常必要。再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務必要明確:“互聯網教育思維”有什么特點?我們當如何把握?
“互聯網+教育”是教育技術、手段、方法、形式和內容的深刻變革,但教育核心價值往往具有穩(wěn)定性
慕課(MOOC,即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決定權轉移給學生)、微課堂(應用手機進行學習的課堂授課模式,將課堂搬到了學生的手機或IPAD里)等形式不斷出現,確實給傳統(tǒng)教育帶來了沖擊,更給沉悶的教育注入了新鮮空氣和活力,傳統(tǒng)教育已處在解構過程中。在互聯網催生的大數據時代,一些教師如魚得水,也有不少教師困惑而彷徨,還有一些教師繼續(xù)生活在“以不變應萬變”的舊心態(tài)和工作狀態(tài)里。
“互聯網+教育”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融合和新教育生態(tài)的再造,是教育技術、手段、方法、形式和內容的深刻變革,但教育的核心價值往往具有穩(wěn)定性,好比奔騰激流中佇立不動的巨石。教育形式變化萬端,教育核心價值往往深沉而恒定。著名教育家、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文喆研究員在談到教育創(chuàng)新問題時曾說:“創(chuàng)新沒有那么簡單,教育創(chuàng)新不能一哄而起,更不是形式變化上的轟轟烈烈?,F在,我們的教育需要堅守,更需要敬畏與傳承教育的真義和要義!”所以,在教育形式、手段和內容的轟轟烈烈變化中,教育者需要冷靜、深沉的凝思和對核心教育價值的堅守,否則,就會成為信息技術汪洋大海上隨處漂泊的一葉扁舟。
教育者要善于遨游在網絡信息的“云端”里,更要扎根在教育實踐的沃土中
“互聯網+”是云技術、云平臺、云計算和云端無界場域,是教育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廣闊天地。“互聯網+教育”是教育者遨游在信息技術的無際“云端”里。與此同時,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好網絡空間的虛擬性、通透性、無界性和迅捷性,以及教育實踐的真實性、生動性,關注活生生的教育現實生活,了解活生生的學生生命狀態(tài)。信息技術再復雜、先進,也只是物質的外殼,教育實踐是一切智慧的源泉。微信、微博、博客、慕課、翻轉課堂等,只是教育實踐之海蕩起的漣漪。如果過于關注形式,教育就會膚淺而蒼白。比如,一些教師在講課時,對信息技術的倚賴過重,新的教學手段可謂豐富多彩,但其育人的豐富性、深刻性相差甚遠,有弄巧成拙之嫌。
“互聯網教育思維”的靈魂是師愛,是育人,人的尊貴性不能被“互聯網+”所淹沒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兒重點就在哪兒。無論信息技術如何發(fā)展,教育的本質和高貴性都不能隨波逐流,這就是,教育是人影響人、人感染人、人成就人的復雜心理過程,是心靈感動的藝術,不是人與機器的冷冰冰接觸。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教育的重點應該在活生生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生活里,親情、師生情、友情、家國情懷是教育永恒的魅力。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是,互聯網大大拉近了人類身體之間的距離,交流更加便捷,但“低頭族”隨處可見,教師、學生“低頭族”也很多,人們的心靈距離疏遠得迅猛,彼此感覺更加陌生了,正可謂,“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就是,我站在你的面前,而你卻在低頭翻看手機”。
在“互聯網+教育”所催生的新教育生態(tài)里,師生間的心靈交融依然是最美麗的風景?!盎ヂ摼W教育思維”的靈魂是師愛,是育人,是師德引領,人的尊貴性、師德的崇高性不能被“互聯網+”所淹沒。
警惕“互聯網+”使教育變得庸俗化、簡單化、粗暴化和功利化
信息技術的優(yōu)越性不用置疑,但其負面影響也日益受到關注,尤其是新媒體技術對人際交往理性、人文道德的破壞。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與印刷傳播相比,新媒界傳送的節(jié)目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剝奪了接受者做出反應的權利。它們將公眾的視聽置于它們的魔咒之下,而同時,他們取消了公眾的距離感,從而又把公眾置于其‘導師威嚴之下,也就是說,公眾被剝奪了發(fā)言和反駁的機會?!薄盎ヂ摼W+”正在深刻影響著各行各業(yè)及每一個家庭,學校也被置于其“威嚴”之下。社會圍繞教師把自己對學生的表揚和批評意見放微信等公共空間里作法的爭論,依然存在。實際上,這反映了互聯網技術大發(fā)展所催生出的所謂“教育大跨越”,正使魅力無窮的教育變得庸俗化、簡單化、粗暴化和功利化。一些教師、家長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公共空間的教育盲動,會導致家長和孩子的誤解、曲解,及敏感、反感、嫉妒、攀比心理,增加教師、學生和家長間的教育隔閡,甚至使教育出現“裸奔”的尷尬處境,觸犯教育的道德底線。
要堅守師德的高貴性和教師的人格魅力
教育是表揚和批評的藝術。如何運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空間進行教育,反映了教育者的教育藝術和道德境界。在真正的教育家那里,嬉笑怒罵皆為好的教育。何謂道德?在合時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干合適的事情,就符合道德。筆者支持教師對學生正當的教育獎懲權,師道尊嚴必須捍衛(wèi)。但在網絡公共空間里,教師對學生的表揚、特別是批評,要慎之又慎,心存敬畏。教師要特別警惕開放空間里自己對學生負面評價所產生的網絡化教育外溢結果。因為教師一句不經意的批評,在網絡的推波助瀾下,有可能給學生產生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所以,教師要時刻牢記自身職業(yè)的特殊性和神圣性,以及更高的職業(yè)道德要求。兒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長和幸福命運、無數家長的殷殷期待、黨和國家的無限重托,使得教師崗位日益重要而崇高。在“互聯網+教育”大背景下,面對每日、每時、每刻的從教行為,教師必須心存敬畏,不斷增強育人律己的倫理自主性、師德的高貴性和教師的人格魅力。
欄目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