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了。一天一個孩子將一輛泡沫車帶到了班里,小朋友們開心地玩了起來,看著小車在地上轉圈,他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小車開得像賽車一樣快呢?捕捉到了這個興趣點后,我立刻讓他們想辦法,他們的方法豐富多樣,興趣非常濃厚。根據以上情況我生成了《小“氣”車》這個活動。讓幼兒從身邊感興趣的事物開始探究,有益于他們真正地理解科學,熱愛科學。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體驗發(fā)現的樂趣,激發(fā)探究的欲望。
2.感知空氣運動會產生動力,并能把經驗遷移到玩小“氣”車的活動中。
3.發(fā)展幼兒觀察、動手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打氣筒、氣球,帶吸管的氣球,泡沫車,透明膠,剪刀若干。
三、活動過程
1.玩氣球
讓幼兒運用各種方法給氣球充氣,并引導幼兒觀察松手后氣球所產生的現象。
(要實現幼兒主動探究,操作材料的投放上就必須從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出發(fā),把活動的意圖和要求融入材料之中,使幼兒在擺弄、操作材料的過程中達成目標。讓幼兒給氣球充氣、放氣,使幼兒在玩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達到讓幼兒“感知空氣從氣球里噴出時會產生動力”這一目標。)
2.玩吸管氣球
提供帶吸管的氣球,讓幼兒給氣球充足氣后在地面上放手,觀察氣球是朝哪個方向前進的。
(玩吸管氣球是為了感受氣的方向,兩次玩吸管氣球任務是不一樣的,第一次的任務是觀察吸管氣球運動的方向,第二次的任務是探索如何讓吸管氣球跑得快。)
3.玩小“氣”車
提供泡沫車,讓幼兒想辦法不用手讓車向前開,再引導幼兒將吸管氣球與泡沫車結合,使車子前進,將知識進行遷移。
(將開放式呈現的材料幼兒有更大的自由選擇和自主操作的可能性。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選擇自己喜歡和樂于操作的各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以開放式投放的材料也應該是經過教師仔細研究、斟酌和選擇的,是有一定內部結構的,而不是隨意投放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由于材料是幼兒可以自主選擇的、自主組合的,幼兒發(fā)明了裝有一根、兩根甚至三根吸管氣球的動力車,還有的把吸管氣球分別裝在了泡沫車的車頂、車底及側面。)
猜想、驗證吸管氣球如何與泡沫車結合在一起泡沫車會向前進并前進得最遠。
(觀察和思考是科學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引導幼兒學會觀察科學現象,思考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記錄、交流是培養(yǎng)這種習慣的好方法。如 “怎樣讓汽車跑得更快”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幼兒猜測,并把猜測結果畫在記錄表上,接著幼兒嘗試、實踐后,把驗證的結果畫在記錄表上,幼兒與教師一起總結交流。在思考猜測→驗證→總結交流的過程中,幼兒形成了正確的關鍵經驗,從而達到了預期的教育目的。)
制作幼兒共同找出的最佳結合方法的小“氣”車,并進行比賽。
(幼兒作用于物體所產生的結果應能明顯地被觀察到,物體的反應要迅速、明顯,這有利于幼兒發(fā)現事物間的關系,獲得新經驗,有利于幼兒認識的主動建構。吸管氣球帶動泡沫車跑,效果很明顯,孩子興奮地發(fā)出了“哇噻”的叫聲。)
4.觀看錄像,了解汽車尾氣對人類的危害及各種新型動力汽車,說一說自己想設計怎樣的環(huán)保汽車,激發(fā)幼兒熱愛科學的美好感情。
四、課后反思
“小‘氣車”是我園近期研討的大班科學活動,回顧整個過程,我認為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設計材料結構,物化該活動的關鍵經驗。在最初的活動中,教師先把氣球充足氣,用細線扎住口子,幼兒用雙面膠將其固定在玩具車上。結果,由于氣球大,車子小,幼兒比較難操作,且充氣氣球噴氣口較大,空氣一下子就沒有了,車子容易原地打轉,很難讓汽車開遠。第二次,我們在氣球上裝了一根吸管,幼兒用雙面膠將吸管與玩具車連接,解決了氣球與汽車連接的問題,并讓每個幼兒都能自己吹氣球,也能讓氣均勻、緩慢地噴出,但由于玩具車太重,實驗效果還是不理想。第三次,我們采用了泡沫車,吸管氣球與泡沫車一結合,氣球中向后排放的空氣推動泡沫車前行的路線就清晰地呈現在孩子面前,這說明我們找準了能達成活動目標的材料。通過本次活動,我們認識到:在科學活動中,材料的提供至關重要,對于幼兒來說,材料是學習和探究的刺激物、中介和橋梁;對于教師來說,材料則是教育目標和內容的物化,活動材料的提供直接決定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