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令中 桂昌勝 晏玉春
摘 要:隨著開縣課改逐步進入深水區(qū),各課改基地校、示范校的影響力也在一定的范圍內輻射開來,但是新課改開展以來,由于各種原因的制約和影響,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疲倦、懈怠和茫然,到底怎樣才能激發(fā)和點燃教師的課改激情呢?必須采用一些策略,引領老師在探索中不斷前行。
關鍵詞:理念;策略;模式
在課改路上,可謂是異軍突起,很多學校通過整合優(yōu)化本地區(qū)和本校的資源,再通過實踐研究、總結提升,都形成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學模式,取得了實際的成績。而有一大部分學校,由于缺乏科研能力或者多種條件的制約,總是被動地模仿,往往只是做了表面上的形式工作,更多的東西沒有落到實處,更沒有深入人心,所以費力不討好,而且沒有實效,使得教師怨聲載道,學生云里霧里的“四不像”課改。其實,課改應該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系統(tǒng)性工程。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改是教學的中心內容,那么我們就必須在以校長為首的課改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指揮和部署下開展課改工作。學校的所有工作都要以此為中心,那么到底要如何激發(fā)教師的課改激情,我想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慮:
一、“洗腦”策略
要想搞課改,必須要先給教師“洗腦”,由于傳統(tǒng)教學在老師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想要老師接受這個新事物,必須經過一個過程,所以我們要先從思想的轉變做起。我們可以組織老師去觀摩、去培訓,在老師心中有這樣的印象,用多個課改成功并取得良好成效的案例來激發(fā)老師的課改動力。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后,教師才能更好地在課堂上”伸展拳腳”。所以鼓勵老師多看書,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便于實踐課改。
二、“減壓”策略
面對升學的壓力,我們的老師利用傳統(tǒng)教學法,取得了很多的成績,突然要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模式,老師心中都會有這樣的疑惑,課改會不會影響到學生的成績?而且學校對教師的考核,最重要的就是學生的成績,所以,老師的顧慮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們如何來打消老師的顧慮呢?必須要從學校的層面給老師打強心針,讓他們敢于課改,愿意課改的老師不能在考核上吃虧,所以,凡是愿意課改,而且按照學校要求在課改的老師,如果影響到了學生成績,不由老師負責,而且,大家只要是齊心協(xié)力搞課改,不但不會影響到成績,反而會大幅度提升成績,尤其是在合格率和平均分這兩項指標上。
三、“示范”策略
要推行課改,必須要給老師創(chuàng)造一種良好的課改環(huán)境,可以讓一小部分人先行動起來,做出榜樣,做出成績,積累經驗,然后在全校范圍內,強力推進??梢圆捎眯姓娡频霓k法,從領導開始課改,上示范課、匯報課、研討課,逐漸讓課改深入人心。把課改做的好教師選定為培訓教師,利用我們身邊的成功案例來激發(fā)教師的課改激情。
四、“培訓”策略
課改必須是全校性的統(tǒng)一行動,要有統(tǒng)一的課堂模式,統(tǒng)一的導學案編制模式,要有統(tǒng)一的小組學習評價機制,要有統(tǒng)一的課改考核評價機制等,而且這些東西都需要對老師和學生進行培訓。全校教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在課改的路上我們不落下一位老師。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好學校資源庫,抓好集體備課環(huán)節(jié),落實導學案的編制,監(jiān)督課堂小組評價實行,在實戰(zhàn)中改進,在改進中進步。
五、“引領”策略
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總結提升,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有了專家的引領,可以讓我們在實踐中更有方向,更有理論自信,避免在實踐過程中走一些彎路。所以,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走出去請專家指導,對口幫扶,快速成長。
六、“模式”引路策略
課改要經歷一個“有模—無?!钡倪^程,在課改之初,必須要有學校固定的課堂操作模式,給老師一個固定的過程和順序,讓老師入模,然后,當老師們可以熟練運用這個過程以后,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及班級的學生狀況,形成有學科特色的模式,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利用模式,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最后,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或是一層不變的,其必須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更新,改就是為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課改同樣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的模式要更新,我們的評價激勵機制要更新,包括我們教師思想理念也需要更新,所以,一旦我們走上了課改之路,就必須義無反顧地走下去,改下去;傳承優(yōu)秀的東西,摒棄不合時代的東西,日趨完美,但又永遠不完美的過程。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更新,不斷組織教師培訓,以順應這一改革。
參考文獻:
[1]楊智.淺談新課改下如何讓課更加充滿活力[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
[2]王海云.新課改背景下“兩極教師雙發(fā)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學,2006.
[3]薛文.新課改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師角色及轉換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
[4]胡國雄.新課改,也可在靜中求“活”[N].中國教師報,2003.
[5]田曉寧.課改,教師如何改變角色[N].臨汾日報,20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