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光哲
《史記》除了精裝豎排繁體字版,還有簡裝橫排簡體字版。讀者可各取所需。都是中華書局的,質量無須擔心。
無論是哪個版本,《史記》都太沉重。讓我們慢慢讀《史記》,慢慢說《史記》。
今天說一個小故事。
《史記·張儀列傳》開篇寫道: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蘇秦自以不及張儀。
張儀已學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惫矆?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
你知道司馬遷有多偉大嗎?聊聊數(shù)語,就把一個縱橫家(或者說是外交家)的形象(或者說嘴臉)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
把這段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大意就是:
張儀是魏國人。當初曾和蘇秦一起師從鬼谷子先生,學習游說之術,蘇秦自認為才學比不上張儀。
張儀完成學業(yè),就去游說諸侯。他曾陪著楚相喝酒,席間,楚相丟失了一塊玉璧,門客們懷疑張儀,說:“張儀貧窮,品行不端,一定是他偷了宰相的玉璧?!庇谑?,大家一起把張儀捆綁起來,把他拷打了幾百下。張儀始終不肯承認,所以只好釋放了他。張儀回到家,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說:“唉!你要是不去讀書游說,又怎么能受到這樣的屈辱呢?”張儀對他的妻子說:“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他的妻子笑著說:“舌頭還在呀。”張儀說:“這就夠了?!?/p>
張儀一輩子都沒有忘記這件事。在電視劇《羋月傳》中,張儀就反復念叨這件事。
張儀后來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成為名垂青史的縱橫家,在風云際會的戰(zhàn)國時代大顯身手。他運用雄辯的口才、詭譎的謀略,縱橫捭闔,游說諸侯,建立了不朽功績。孟子的弟子景春稱贊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睆垉x后來極力主張滅掉楚國(包括“張儀相楚”的故事),是不是與他當年受辱這件事有關?
今有“舌尖上的中國”,著實讓國人興奮了好一陣子。其實,在中國的文化中,“舌”的主要功能是說話,特別是辯論是非,也包括撥弄是非。所謂“舌戰(zhàn)群儒”“唇槍舌劍”“巧舌如簧”“油嘴滑舌”“七嘴八舌”“張口結舌”“瞠目結舌”“鸚鵡學舌”“長舌婦”“饒舌”等等是也。
在中國歷史上,“一舌興國”者有之,“一舌亡國”者亦有之。人有一個巧舌,是福也是禍。到底是福還是禍,關鍵看舌的主人了。
戰(zhàn)國時代三個風云際會的縱橫家,張儀在郁郁寡歡中終其一生,蘇秦被車裂于市,公孫衍被冤死,這也算是對“長舌之人”的報應吧!
但愿歷史不會重演。?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