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為什么擔心往往成真?
網上盛傳“擔心是一種賭咒,越怕什么就越會來什么”,這多少有點佛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意思。佛家遵循“不敢說,不妄語”是對存在的敬畏,而“擔心是一種賭咒”,這句話本身就類似于一種咒語——你不把這句話當真,擔心就不是問題;但如果你把這句話當真,控制不了對自己和親人的擔心,那么也許真會給某人帶來麻煩。
為什么擔心會成真?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往往因為有什么事情可能要來,所以才會害怕;而正因為害怕,所以對這件事就格外敏感,產生更多的關注,事物的信息就被無意識地強化了。強化、重復、贅述的信息會產生一種催眠效應,讓自己受困于其中,出現一種應驗的、難逃宿命的感覺。也許正是這種應驗的感受引發(fā)人行為、情緒的非常態(tài),結果讓擔心的事情成真。但我們往往會忽略掉,并非所有的擔心在被敏感、強化和贅述后就一定成真。
怎樣看待“擔心即詛咒”?
混沌學里的蝴蝶效應與自組理論也許是對“擔心即賭咒”的最好解釋?;煦鐚W提到一個重復的“擾動子”會自組出一種結構,而咒語就很像是一種初始狀態(tài)下的擾動子?!氨娍阼p金,積毀銷骨”和“吸引力法則”都是同樣道理,它們都認為人堅定的信念能成為一種有效擾動,使空間、時間、生命產生一種自組結構。
心理學一般習慣把不確定的東西用確定的方式來解釋,這種解釋只代表一種可能,但事物常常是復雜、多向的,所以很難一言而概之,我們只能嘗試去解釋其中的某些可能性。心理學強調人活在一種關系中。以親子關系為例,父母的擔心率先傷害的并不是孩子,很可能是自己。因為孩子相應的不良信息被父母在內心放大,出現一些哪怕是細微的不理性、不合理行為,慢慢就改變了親子關系,最終擔心變成現實,傷害到一家人。如果父母把對孩子的擔心看成是自己應盡的教育責任,不較真,不贅述,只是去處理解決,那么問題就不會太大。
哪些擔心真的需要?
擔心要分幾種:一種是理性的擔心,多半是常識構成。比如夜間開車、走高速,或者山區(qū)行車引起親友的擔心,多半與詛咒應驗無關;一種是親友之間的關心,比如少熬夜,工作不要太拼命,表達的是一種關懷,也與詛咒無關。只有那種突如其來的、沒有什么原由的擔心,驅之不去,重復再現,那最好注意了!因為人類身體對信息的感受遠比大腦知覺敏感得多,預感、直覺是身體的語言,這些語言大腦難以理解。比如突然地想做一件事,愛一個人,莫名其妙地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受到一些不明就里的阻礙,那么最好停下,擱置一段時間,或者干脆放棄。
心理學認為,擔心來源于自我內在的糾結,比如反向作用——無意識地期待某人喪生,卻表現出對那人健康的過度關心;比如預演或者預先處理——無意識地感覺到自己失去什么會受不了,于是就在擔心中反復體驗這種喪失的情緒,使身體產生一種耐受能力,當真正失去時才感覺自己不僅能活下來,還能活得好。
有些擔心也能產生好效果
在有關擔心的表達中,用祝福代替擔心的確是一種更好的言語方式。比如“祝你平安”與“小心駕駛”說的是同一件事,但又多少有些不同。“祝你平安”是把擔心轉為一種祈禱,為他人送上祝福。而“小心駕駛”則有所指,預設了駕駛中可能出現的危險性,常會“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東方智慧中講究“妄語傷身”,所以人不能把事情說得太明白,很多東西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美國近二十年的科幻與災難大片則一直在叫“狼來了”,仿佛世界末日已經迫近眉睫。“狼”是否真的會來,沒人知道。不過,科學家們似乎深陷這樣的咒語之中,人類更加急切地邁入太空,尋找地球毀滅后可能生存的棲身地,比如升高火星地面溫度,增加火星大氣中氧含量以助人類生存等項目。而這些擔心并非毫無好處,畢竟人類因此開始致力于國家間的聯合,減緩大氣變化與地球資源消耗,推行低碳、節(jié)能、綠色的生活,期望延緩地球崩潰的最終期限。所以“擔心即賭咒”在某種意義上也許不全是壞的結果,而是美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