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杰
(三明市公路局三元分局,三明 365000)
三明三元區(qū)國道205線臺江滑坡治理工程實例分析
■劉樹杰
(三明市公路局三元分局,三明365000)
本文以三明三元區(qū)國道205線臺江滑坡治理工程為例,介紹滑坡概況、地質(zhì)及水文條件,簡要分析了滑坡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采用鉆孔灌注樁+錨索框架+排水的綜合治理方案,治理效果良好。
滑坡成因分析處治措施
臺江滑坡位于三明市國道205線K2232+750~K2232+ 800段,滑坡場區(qū)地質(zhì)構造復雜,巖體結構破碎,風化深度較大,地層巖性軟弱易滑,地下水特別發(fā)育,滑坡整體穩(wěn)定性較差,局部多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在坡體上部出現(xiàn)多條拉張裂縫,在平面呈弧形,裂縫寬10~20cm,裂縫落差10~40cm?;乱?guī)模巨大,總體上形成了南北橫寬約50 m,東西縱長約200~500 m的滑坡范圍,其總體積方量較大,達200萬m3以上。滑坡受坡體蠕滑拉張影響導致該路段嚴重變形和破壞,水泥路面嚴重開裂、下沉及拱起,內(nèi)側路面下沉30~50cm,嚴重影響了過往車輛及行人的安全。
根據(jù)地質(zhì)勘探查明場地巖土層分布情況:①素填土:呈褐黃色、土黃、灰黑色,含大量碎、礫石,填料年限大于8年,均勻性差。②坡積泥質(zhì)角礫:黃灰黃色,稍濕,稍密碎石粒徑10~50mm,含量50%~60%,呈次棱狀,碎石成份為粉砂巖。③砂土狀強風化粉砂巖:暗紅色、紫紅色,原巖結構基本破壞,巖芯呈砂土狀、土狀,手捏易碎,浸水易軟化。④強風化粉砂巖:紫紅色,原巖結構構造已大部分破壞,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基本等級為V級,為軟巖。⑤中風化粉砂巖:紫紅色,原巖組織結構清晰,巖芯呈柱狀、短柱狀,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為較軟巖,較破碎巖體,巖體基本等級Ⅳ級。
公路外側為沙溪河,河水位高程約9m,根據(jù)鉆孔揭露地下水埋深8.3~33.8m,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基巖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粉砂巖的節(jié)理縫隙和風化裂隙中,富水性差,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及臨近基巖裂隙水的補給,為弱透水層,向西側逕流,排泄于沙溪河。
(1)地質(zhì)環(huán)境因素:從滑坡體堆積物看,粉砂巖易風化破碎,砂土狀強風化層厚度大,不利于滑坡穩(wěn)定?;麦w結構破碎松散,滲水性強,巖石節(jié)理裂隙極度發(fā)育,地表雨水容易下滲,并沿破碎帶形成地下水脈,形成懸浮細粒土,土體軟化,層間粘結力下降,巖土體強度降低,產(chǎn)生變形蠕動,最終產(chǎn)生滑坡。
(2)水的因素:雨季持續(xù)強降雨導致地表水大量滲入,造成坡體內(nèi)含水量增加,甚至整個坡體飽水,一方面加大土體自重,另一方面滑帶土長期受浸泡,滑帶土軟化,抗剪強度會逐漸衰減,再者地下水變化所產(chǎn)生的靜動水壓對滑體的穩(wěn)定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不利影響。
針對該路段的地質(zhì)情況、水文條件以及巖性特征等情況,并考慮到現(xiàn)場地形、地貌等條件,采用錨索框架+鉆孔灌注樁+排水的綜合處治措施。
(1)錨索框架:3-3’剖面為路面以上2m、5m、8m處設置3排預應力錨索,長度分別為34m、36m、38m,與水平面夾角25°,水平間距4m,設計拉力600kN,錨固長12m,Ⅰ-Ⅰ剖面為路面以上2m、5m、8m處設置3排預應力錨索,長度分別為32m、34m、36m,與水平面夾角25°,水平間距4m,設計拉力600kN,錨固長12m。詳見圖1~圖3。
(2)鉆孔灌注樁:3-3’剖面靠江側設置一排鉆孔灌注樁,樁長20m,樁徑1.5m,水平間距4m,樁頂設置1根預應力錨索,長36m,設計拉力600kN,錨固段長12m。同時樁頂設置1m×1.7m冠梁。Ⅰ-Ⅰ剖面靠江側設置一排鉆孔灌注樁,樁長35m,樁徑1.5m,水平間距4m,樁頂設置1根預應力錨索,長46m,設計拉力600kN,錨固段長12m。同時樁頂設置1m×1.7m冠梁。鉆孔灌注樁的施工要點:
圖1 立面圖
圖2 3-3’剖面圖
①鉆孔采用隔樁施工,并在24d后進行鄰樁成孔施工,這樣做避免因孔間距過小而造成的坍孔現(xiàn)象,同時也可以避免大范圍移動機械造成工時延后,鉆進時記錄鉆進中的有關參數(shù)及地質(zhì)情況,以便核對地質(zhì)資料,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向建設單位和設計單位報告。鉆進達到要求孔深停鉆時,維持泥漿正常循環(huán),到鉆渣含量小于4%。起鉆時操作輕穩(wěn),向孔內(nèi)補充適量的泥漿,穩(wěn)定孔內(nèi)水頭高度。
圖3?、?Ⅰ剖面圖
②清孔分二次進行。第一次清孔在成孔后進行,第二次在下放鋼筋籠后進行。清孔過程中觀測孔底沉渣厚度,孔底沉渣厚度小于100mm時即可停止清孔,保持孔內(nèi)水頭高度,防止坍孔事故。
③鋼筋籠要分段均勻設置,鋼筋籠接頭使用焊接,焊接長度為10d,接頭按規(guī)范要求錯開。在鋼筋籠外側設置混凝土墊塊,以保證縱向主筋保護層的厚度,并不至碰傷孔壁。
④混凝土采用導管灌注,導管使用前用氣泵進行水密承壓試驗,試壓前將導管一頭封閉,從另一端將導管注滿水,用帶有進氣管的導管封閉端頭將導管封閉,將氣泵氣管與導管進氣管連接,加壓至0.6MPa,持壓2分鐘,看導管有無漏水現(xiàn)象。檢查導管外觀,導管內(nèi)壁應圓滑、順直、光潔、無局部凹凸。
⑤混凝土是在水下灌注,因此混凝土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動性,且易于在導管中流動,又不易于離析,坍落度控制在160-200mm。灌注混凝土必須連續(xù)進行,不能中斷,否則先灌入的混凝土達成初凝,將阻止后灌入的混凝土從導管中流出,造成斷樁。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要加快灌混凝土的速度,加大灌注時混凝土的沖擊力,以便排渣,每次灌混凝土應有足夠的數(shù)量,保證埋管深度不小于2米,嚴禁導管提出混凝土面,同時也不能埋管太深,以免提管困難。
⑥施工過程中控制樁頂標高,一般按設計要求標高超澆500mm,超高部分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0%后鑿除,鋼筋錨入冠梁內(nèi)30d。
(3)排水措施:首先設置急流槽,并修復舊水溝與急流槽連接,避免地表水下滲影響坡體的穩(wěn)定。
總之,該路段通過實施預應力錨索框架梁、鉆孔灌注樁及排水的綜合治理措施,成功地治理了該滑坡,給公路通車營運創(chuàng)造了安全環(huán)境,通過土體位移監(jiān)測、地面沉降與水平位移監(jiān)測,表明此滑坡體在治理后變形等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很明顯采用鉆孔灌注樁的綜合治理方案成功阻止了該路段的滑塌,使該滑坡經(jīng)受住了多次暴雨洪水的考驗,實踐證明錨索框架+鉆孔灌注樁+排水在滑坡治理中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措施。
[1]JTJ/TF50-2011,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S].
[2]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S].
[3]福建省地質(zhì)工程研究院.國道205線K2232+750段巖土工程勘察報告.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