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紅
[摘 要]教師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在教學進程中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對于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情感和學術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來要想提高課堂效率,我們應該多多關注學生的心理。
[關鍵詞] 探究性教學 課堂教學效率 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語文新課標改革的實施和推進,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逐漸嘗試探究性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學生學習文化科學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質的主渠道。我們企望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相互商討,進行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的。但實際操作過程卻顯得復雜而艱難,如原本學生應處于主體地位而教師只起輔助作用的,結果很大一部分學生卻出于心理依賴,希望老師給出最詳細的答案,盡管一再鼓勵,但課堂上還是表現(xiàn)得比較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反應越發(fā)遲鈍,教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xiàn),學生并沒有完全朝著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如何來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這樣來做。
一、 兼顧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yǎng)與問題的消解
怎樣讓學生有積極的心理呢,首先我們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讓學生愿意聽你老師講課的一個好方法,俗話說得好,“親其師,信其道”,如果一個學生對你老師滿肚子牢騷,敢怒不敢言,那最終他是會體現(xiàn)在對你所教的學科上的。反之,他也會因為喜歡你這個老師而喜歡這門學科,認真聽課,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 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應該把學生作為問題的來源,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學生,這樣就強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把學生放在了一個被動的位置。只有把學生當做一個充滿潛力的個體,培養(yǎng)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在學習中能夠享受到快樂,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會更為積極主動,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自然,課堂效率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三、 注重學生的自我體驗
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潛移默化,水到渠成的過程,因此教師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及在教學進程中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對于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chuàng)造和諧融洽的情感和學術氛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重視學生潛能的發(fā)揮,把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的心理當做是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注重激勵和調(diào)動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關心自己的心理發(fā)展。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善于整合多方面的教學資源
學校,家庭,社會,都是學生真實生活中的情境,只有在真實的情境中,多多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才是真的教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他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優(yōu)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分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這需要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例如,孩子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影響到他的學習生活,作為老師,如果能夠關注到這些,并進而協(xié)同各科老師,家長,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才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當前,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各方面的普遍關注,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亦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而學生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占學校生活大部分時間的課堂教學的狀況??磥硪胩岣哒n堂效率,我們應該多多關注學生的心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潛藏著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如果我們在講課過程中能及時關注學生心理,那么我們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健康發(fā)展,同時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