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對未來糧食市場的思考
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尚強民
國內外有關糧食的實踐活動證明,科學判斷糧食供求形勢是制定正確糧食政策的重要基礎。當前國內糧食市場正處于供求大變化、政策大調整、糧食改革再推進時期,對未來幾年國內外糧食供求形勢作出總體性分析與趨勢性判斷,有助于把握好當前糧食結構調整力度和做好糧食去庫存工作,以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
當前國內糧食需求出現(xiàn)了新的情況,人口結構變化、消費水平提高、經濟增長減速,都對糧食消費產生了影響;糧食價格出現(xiàn)周期性下行趨勢,糧食生產在供求關系的作用下開始調整。在供求變化的重大調整期,科學分析和預測糧食市場十分必要。只是預測會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對未來市場變化趨勢作出正確的分析與判斷難度很大。
對于未來市場的預測,通常是在對既往市場變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建立數(shù)學模型、建立糧食供求平衡表、專家論證等多種手段來開展。由于影響因素眾多且多變,中長期市場預測工作一般采取滾動預測的方法,在得出預測意見之后,定期對預測意見作出修正,提出新的預測意見,從而達到正確認識未來市場的目的。
研究國際組織、機構和專業(yè)人士對未來全球糧食市場變化趨勢的預測意見十分必要,他們的看法和意見對于我們認識國內糧食趨勢有所幫助,而他們的分析方法對我們開展該項工作的啟發(fā)更大。
7月4日經合組織與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合作發(fā)布了《2016~2025年農業(yè)展望報告》,該展望報告每年發(fā)布一次,滾動預測未來十年的全球農業(yè)狀況。這期報告認為:全球谷物市場在過去的幾年中需求增長放緩,世界谷物庫存增加。2015年度世界谷物產量有所下降,但上年創(chuàng)紀錄的豐收導致了國際市場價格的下跌。受世界谷物產量增長、需求疲軟和龐大庫存的影響,2016年度全球市場可能經歷相對較低的價格,只有激進或突然改變需求或供給才有可能會改變短期市場前景。
該報告預測說,在強勢增長之后,全球農業(yè)年度增幅預計將由過去十年的2.5%降至未來十年的1.6%左右。就全球而言,未來農作物生產力的提高將能夠基本滿足更多人口的糧食和飼料需求。作物增產的約80%將通過提高單產來實現(xiàn),糧食供應的預期增長將促進減少世界營養(yǎng)不足人口,從現(xiàn)在的大約8億減至2025年的6.5億以下。
報告預測,未來十年全球農產品貿易量預計每年增長1.8%,而過去十年的年增長率為4.3%。增長最快的經濟體的發(fā)展將對貿易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在這期間主要的不確定性因素是中國的需求變化和釋放玉米庫存的進度。
報告還預測說,通脹調整后的全球農產品價格將在未來十年內總體保持相對平穩(wěn)。在新興經濟體,隨著人民收入的提高,對肉類、魚類和禽類的需求將出現(xiàn)強勁增長。這就造成飼料需求的擴大,特別是粗糧和蛋白粉需求的增加,導致其價格漲幅超過小麥和大米等主糧。
如果試圖獲得更加簡潔明晰的認識,建立起明確的邏輯分析框架,筆者特別向大家推薦另外一篇報告。該文章的作者陳濤先生在對既往糧油市場分析的基礎上,抓住市場變化的主要矛盾,強調了市場變化的主要方面。他說,過去的十幾年中,全球糧食市場發(fā)生了兩件至關重要的事:第一,中國大豆的進口從根本上扭轉了大豆的供需關系。2000年起,我國從大豆凈出口國轉變?yōu)檫M口國,再到年進口8000多萬噸,不僅扭轉了大豆本身的供需關系,而且對中國整個農產品起到了再平衡的角色。第二,2008年以后美國政府的“農產品能源化”,把大量的玉米、豆油轉變成能源。之前全美國將1000~2000萬噸玉米消費在燃料上,而此后很快提高到了1.2億噸。
從此,全球整體的需求量上出現(xiàn)了兩個原來不存在的巨量消費,使我們進入一個全球所有品種之間的競爭:競爭土地,競爭產量。商品價格逐年調整,全球種植面積大幅增加。面積增加首先不是出現(xiàn)在中國,也不是在亞洲或北美,而是南美。過去巴西和阿根廷合在一起的大豆產量還沒有美國多,現(xiàn)在巴西自己的產量就和美國的持平,而阿根廷的產量也有5000多萬噸了。不斷提高的面積和單產使整個供需實現(xiàn)了相對的平衡,基本上補齊了大豆和農產品能源化的缺口。
在沒有新的需求出現(xiàn)的情況下,該報告認為市場已經開始往弱勢方向走。基于趨向平衡的狀況,從源頭上來看將要開始熊市。
預測未來糧油市場變化,確實應該抓住需求這個牛鼻子,因為過去幾十年的世界糧食歷史表明,相對于供給而言,需求變化是導致糧食市場出現(xiàn)趨勢性變化的更為重要的因素。技術不斷進步使得供給能力的提高有著巨大的潛力,如果沒有新的消費需求,或者說沒有新的消費亮點出現(xiàn),市場在供給持續(xù)增長面前,便會陷入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之中。
進入本世紀之后的這些年,全球糧食市場為什么出現(xiàn)重大的變化?糧食價格為什么會大漲?因為有新的消費需求出現(xiàn)。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的大豆消費增長和美國的燃料乙醇消費增加,兩個巨大的新的消費需求出現(xiàn),打破了原來的市場平衡。在消費需求的拉動下,糧食價格自然上漲。
糧食價格上漲改變了糧食分配,同時也刺激生產擴大,促使糧食市場供求重回平衡。2012年以來全球糧食價格回落,反映了全球市場供求正在重新趨于平衡,甚至重回有效需求不足的狀態(tài)。中國糧食價格在政策支撐下表現(xiàn)堅挺,不僅繼續(xù)刺激國內糧食生產,而且吸引更多進口糧食進入本已過剩的國內市場,導致供過于求矛盾更加突出。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不可能持續(xù)將市場價格支撐在市場均衡價格之上,受到高價格刺激的大于需求的供給最終會使市場無法正常運轉。在國內龐大糧食庫存的壓力下,國內糧食政策開始調整,今年玉米市場將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
未來全球糧食市場發(fā)展大趨勢是什么?筆者認為應該是趨于穩(wěn)定,劇烈波動之后的穩(wěn)定。當然,寬松的貨幣對這種穩(wěn)定有著破壞性的影響。排除貨幣因素之后,基于糧食供求的基本面而言,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判斷,未來幾年不會有新的消費亮點出現(xiàn),在農業(yè)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的大背景下,進入本世紀以來全球糧食市場出現(xiàn)的巨大波動將失去繼續(xù)存在的可能,由需求拉動的價格上漲應該轉變?yōu)楣┙o壓力出現(xiàn)后的價格低迷。
全球流動性過剩導致了國際糧食市場價格大幅度波動,追逐利益的資本在市場上橫沖直撞,肆意推高和打壓價格,當前國際糧油市場十分熱鬧。只是基于供求平衡分析,經合組織和糧農組織認為,未來十年,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增長預計將低于過去十年。農產品市場疲軟將降低投資吸引力,在近年來強勁的上漲后,農作物生產增長將在未來十年降至1.5%左右。基于供求平衡分析的預測認為,在沒有新需求出現(xiàn)的情況下,市場已經開始往弱勢方向走,從源頭上來看,將要開始熊市。
回顧近二十年的國內糧食市場,會發(fā)現(xiàn)國內糧食消費在總量增長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兩個重大的消費結構性變化,而且這兩個消費的結構性變化帶來的影響,甚至可能超出了總量增長的影響,因為總量增長在人們的預料之中。
這兩個結構性的消費變化,一個是以大豆進口量大幅度增長為標志的食用植物油和蛋白粕消費快速增長,其增長速度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想象;一個是以玉米消費量大幅度增加為標志的國內糧食消費多樣性的發(fā)展,玉米消費擴大甚至使太多的人認為中國會大量進口玉米。
一個是原產地在中國的大豆,一個是從國外傳入的玉米,兩大主要的糧食品種在過去十多年間,出現(xiàn)了巨大的消費增長,反映了國內糧食消費的深刻變化。大豆和玉米不算口糧,供給量不斷增長,不僅有效地減輕了國內口糧消費的壓力,而且滿足了國人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
目前,這兩大消費需求都出現(xiàn)了新情況。國內大豆消費量還在增加,但有預測認為,隨著國內養(yǎng)殖業(yè)對蛋白粕需求的減弱,特別是在雜粕替代量充分表現(xiàn)之后,國內大豆需求增長將減弱,國內大豆產業(yè)政策開始調整,國內大豆供給量正在增加,大豆進口需求將相應減少。中國進口大豆增長速度放緩,將會引起全球的大豆供求格局變化。根據經合組織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的預測,未來十年全球大豆產量將繼續(xù)擴張,但增長速度將由過去十年的4.2%降至2.4%,到2025年巴西將成為最重要的大豆生產國,大豆產量將達到13500萬噸。未來全球大豆市場將會隨著中國消費增長的減弱而有所變化。
當前,中國玉米供大于求矛盾十分突出,由于巨大政策性庫存的存在,各方對于國內玉米市場供大于求基本格局的認識已經沒有了不同的看法,積極進行生產結構調整成為共識??赡芪磥韼啄?,國內玉米市場面臨的問題是如何消化巨量庫存。盡管目前世界玉米平衡表無法反映中國龐大的玉米庫存,但在中國開始消化庫存玉米的行動開始后,無疑會對全球谷物市場產生重大的影響。
要實現(xiàn)國內玉米存量減少的目標,首先要調減玉米的增量,增量不降,存量還會增加,供給的雪球會越滾越大?,F(xiàn)在傳來的消息遠比年初時要好,農業(yè)部稱2016年全國玉米播種調減面積在3000萬畝以上,有機構樂觀預測2016年全國玉米產量將較上年減少2000萬噸。結構調整力度加大,有利于化解供大于求的以矛盾,但從近幾年國內玉米供求總量平衡狀況看,考慮供給和需求新變化,2016年度國內玉米市場也還將呈現(xiàn)供大于求格局,只是供大于求的程度將大大縮小。
目前預測,新產玉米上市之后,價格由市場決定,市場將在調節(jié)供給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在價格的引導下,2017年國內玉米供求將有望實現(xiàn)年度內的平衡,將開始消化過多的庫存玉米。除了降低供給數(shù)量之外,擴大需求是更加直接的途徑。只是隨著國內居民肉類消費水平的提升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寄希望于玉米飼用消費大幅度增長,為消化國內龐大的玉米庫存作出很大貢獻可能并不現(xiàn)實,擴大燃料乙醇消費數(shù)量少了化解庫存壓力的作用不大,多了則涉及更多的問題,比如對全球供求產生的影響等。因此,消化現(xiàn)有龐大的玉米庫存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
在市場開放的條件下,當前國內主要谷物品種均存在供大于求問題。從目前的情況看,未來幾年國內應該不會有大的足以改變供求格局的諸如大豆和玉米那樣的新需求出現(xiàn),在全球糧食市場同樣沒有強勁需求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繁重。要在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現(xiàn)代農業(yè)生產結構和區(qū)域布局,提高農業(yè)綜合效益,任務十分艱巨。
允許市場價格在調節(jié)供求方面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是糾正市場供求失衡的基本手段。在實現(xiàn)國內糧食供求再平衡的過程中,必須積極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特別是要努力促進國內糧食市場發(fā)育,著力建設符合市場化改革要求的現(xiàn)代化糧食流通體制機制。市場風險客觀存在,沒有轉移規(guī)避機制,任何經營主體也無法承受,結果只能是國家最后出手,而國家的過度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又會阻礙了市場作用的發(fā)揮。因此必須實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立市場風險轉移規(guī)避機制,以調動和保護各類糧食經營主體參與市場活動的積極性,這應該是未來幾年糧食市場化改革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