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鋒 胡萍
摘 要:先秦文獻中,“餓”與“饑”的區(qū)別明顯。漢朝以來,“饑”常用作“餓”,而“餓”很少用作“饑”;明朝的一些白話文獻中,“饑”“餓”已無分別,“餓”的程度義消失、義域擴大。由于“饑餓”程度的表達靈活多樣、文白嚴重脫節(jié)、語言演變的不平衡性等因素,“饑”“餓”何時成為等義詞不易判斷。
關(guān)鍵詞:“饑” “餓” 演變 等義詞
一、“餓甚于饑”
一般認為古文獻中的“餓”指“饑甚”,且這種程度的餓威脅到了生命;“饑”表示“腹空,想吃東西”,與“飽”相對?!犊滴踝值洹吩凇梆I”字釋義后的按語中也說“餓甚于饑也”,這種區(qū)別在很多歷史文獻中是明顯的。例如:
(1)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春秋《左傳·宣公二年》)①
(2)語曰:“家有常業(yè),雖饑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亡。”(戰(zhàn)國《韓非子·飾邪》)
(3)寧一月饑,無一旬餓。(西漢《淮南子·說山訓》)高誘注:“饑,食不足;餓,困乏也。”
古漢語中有專門表示“餓死、餓死的人”概念的詞,比如“殍”“殣”“莩”等,但也可以使用“饑死”“餓死”等組合式表達。檢索中國基本古籍庫(無標點),字符“餓”與“死”共現(xiàn)的數(shù)量明顯高于“饑”,如表1。
這或可證明歷史文獻中“餓”本身確實存在程度義。但我們要問:既然“餓甚于饑”,那么“饑死”與“餓死”有什么不同呢?雖然“餓死”占絕對優(yōu)勢,但“饑死”也絕不是個例。例如:
(4)以禮食則饑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戰(zhàn)國《孟子·告子下》)
(5)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戰(zhàn)國《莊子·盜跖》)
“餓”又常與“饑”連用,也可與程度副詞組合,比如“大”“甚”等,如上表所示。與“餓”相比,歷史文獻中“饑”與程度副詞組合占絕對優(yōu)勢,這也可說明“餓”本身含有程度義。但為什么“餓”也可與程度副詞組合呢?
(6)此人饑甚,於是冒死取啖之。(東晉·陶潛《搜神后記》)
(7)鐵臼竟以凍餓甚、被杖死,時年十六。(北齊·顏之推《還冤記·徐鐵臼》)
綜上,通常情況下,歷史文獻中的“餓”表示“饑甚”,與“饑”確實有區(qū)別。至于餓的程度是否威脅到了生命,要看具體語境,這不是“餓”詞義中的內(nèi)容??紤]到現(xiàn)代很多方言點僅使用“餓”,“餓”應(yīng)在某一歷史時期已經(jīng)兼有“饑”的功能了。
二、“饑”常用作“餓”
魏達純(2002)認為,“饑”“餓”在春秋時期確實存在程度上的差異,戰(zhàn)國時期區(qū)別開始消失,漢初已開始混同。魏達純所列的六條證據(jù)概括來說其實就兩條,一是大量本該使用“餓”的地方使用了“饑”,書證豐富;二是有時“餓”等于“饑”,書證其實就一例。
(8)趙宣孟活饑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稱仁焉。(西漢《淮南子·人間訓》)
(9)伯夷委國饑死,不嫌貪刀鉤。(東漢·王充《論衡·書應(yīng)篇》)
(10)若夫瑯邪兒子明,歲敗之時,兄為饑人所食,自縛叩頭,代兄為食,餓人美其義,兩舍不食。(東漢·王充《論衡·齊世篇》)
(11)楚莊王好細腰,故朝有餓人。(戰(zhàn)國《荀子·君道》)
例(8)與例(1)敘述的顯然是同一件事,例(9)與例(5)也是,前者用“餓”,后者用“饑”,這僅能證明“饑”可用作“餓”,義為“饑甚”。在人以人為食的時候,通常情況下必定是極其饑餓的時候,所以例(10)“饑人”“餓人”都是非常餓的人,“饑”義也為“饑甚”。魏達純認為,例(11)中的人是為討好君主而“減肥”,使腰變細,不可能餓到威脅生命,所以此處的“餓”義為“饑”。但是古籍中還有如下書證:
(12)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jié),脅息然后帶,扶墻然后起。(春秋《墨子·兼愛》)
(13)楚靈王好細腰,其朝多餓死人。(春秋《晏子春秋·外篇上》)
“楚靈王好細腰”的故事源自《墨子》,敘述中已明言餓到了“扶墻然后起”,而后《晏子春秋》則直言“餓死人”。所以,這里“餓”仍然是“饑甚”。綜上所述,漢朝的“混同”僅是“饑”常用作“餓”,即“饑”有“饑甚”義;至于“餓”的程度義消失可用作“饑”,顯然證據(jù)不足。
三、“餓”用作“饑”
《廣韻》釋“餓”為“不飽也”。高誘注《淮南子》:“饑,食不足;餓,困乏也?!薄安伙枴敝傅氖恰笆巢蛔恪保灾镣淼奖彼螘r期“餓”已可用作“饑”了。例如:
(14)若餓,取井中物食。(東晉·陶潛《搜神后記》)
(15)此人欲逐向白莊,侯白云:“旦來大餓,未得即往。”(隋·侯白《啟顏錄》)
(16)飽吃自身穩(wěn),餓肚自身饑。(唐《王梵志詩·有錢不造?!罚?/p>
(17)餓乃蘆中餐草,渴飲巖下流泉。(五代《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
例(7)、例(15)中的“餓”與程度副詞組合,例(16)中“飽”與“餓”相對,都應(yīng)理解為“饑”。但是漢至五代時期這類用例較少。常與“飽”相對的仍是“饑”,“餓”仍然傾向于表示“饑甚”。例如:
(18)兀兀舍底坐,餓你眼赫赤。(唐《王梵志詩·官職亦需求》)
(19)不可使長飽,不可使長饑。饑則力不足,飽則背人飛。乘饑縱搏擊,未飽須縶維。(唐·白居易《放鷹》)
從漢朝至五代時期的代表性文獻中“饑”“餓”的分布情況來看(如下表2),“饑”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餓”,若“餓”經(jīng)常兼用作“饑”,“餓”的使用頻率不應(yīng)該那么低。
魏達純在認為“饑”“餓”漢初已經(jīng)開始混同的情況下,又說二者在漢以后的文獻中“仍多少保持著程度上的差異”。我們認為,這種“差異”其實就是漢代以后很長時間里“餓”較少用作“饑”,中古時期的“餓”雖然可用作“饑”,但仍然傾向于表示“饑甚”。
四、“餓”等于“饑”
明朝《正字通》釋“餓”為“饑甚”,清代《康熙字典》在按語中也說“餓甚于饑也”。兩部字典應(yīng)多是以古文獻為基礎(chǔ)編纂的書面語詞典,并不能很好地反映當時語言的實際情況。所以,不能說清中期“餓”在實際語言中仍然為“饑甚”義。但是,在普遍尊古的風氣下,也不能排除文人受上古經(jīng)典的影響,一直以來都有意區(qū)別“饑”“餓”,這可視作“餓”代替“饑”的阻力。由于漢語文白嚴重脫節(jié),同一時期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對“饑”“餓”有無區(qū)別有不同認識,加之各方言區(qū)演變不平衡,僅據(jù)歷史文獻并不易判斷“饑”“餓”何時混同。但“餓”用作“饑”的可靠用例在明清時期的一些白話文獻中逐漸增多。例如:
(20)戴宗臨行,又囑付道:“兄弟小心,不要貪酒,失誤了哥哥飯食。休得出去噇醉了,餓著哥哥。”(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滸傳》)
(21)吳銀兒道:“娘,我且不餓,休叫姐盛來。”(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
(22)八戒道:“說得是,我老豬也有些餓了,且到人家化些齋吃,有力氣,好挑行李。”(明·吳承恩《西游記》)
(23)我說:“您拿的走罷。我餓了,我回去吃飯去。”(清·李綠園《歧路燈》)
(24)那麼狠好,肚里也餓了。(清《重刊老乞大》)
在一般認為反映元代北方漢語的《原本老乞大》中無“餓”,而在清朝的《老乞大新釋》《重刊老乞大》中,一些本使用“饑”的地方改用了“餓”“饑餓”。這說明“餓”用作“饑”已經(jīng)很普遍了。汪維輝(2005)據(jù)此及《紅樓夢》中“饑”“餓”的使用情況,認為“在北方話中,‘餓成為‘饑的等義詞并開始取代‘饑是在元代以后發(fā)生的,至遲到18世紀中葉替換已經(jīng)完成”。
綜上所述,由于漢語雙音節(jié)化等因素的影響,“餓”與“饑”經(jīng)常連用,二者的區(qū)別慢慢被掩蓋。二者又都可與程度副詞組合,“饑甚”“餒甚”便是“餓”,“餓甚”中的“餓”似“饑”,這說明“饑餓”程度的表達靈活多樣。由此,狀語(大餓、小餓)或補語(餓甚、餓極)的程度義也會逐漸掩蓋“餓”本身的程度義。融合在“餓”中的程度義在人們的意識中逐漸模糊消失后,“餓”的義域擴大,概括性增強。由于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在一些方言點,“餓”逐漸擠壓了“饑”等。
五、“饑餓”義詞的共時分布
“饑餓”義詞的共時分布是各詞歷史演變的結(jié)果。據(jù)《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漢語方言使用的表示“饑餓”義的詞有“餓、肚餓、肚皮餓、屎肚餓、饑、肚饑、肚皮饑、腹饑、饑困、枵、肚枵、空、?、肚?、嘴?、困、肚困”等,其中“餓”的分布最廣,“肚饑”“饑”次之;“枵”等分布在閩語區(qū),“?”等分布在部分湘語區(qū)。限于篇幅,下面僅整理《漢語方言詞匯》的記錄材料,以說明“饑餓”義詞在漢語方言中的分布情況(見表3)。
《漢語方言地圖集》顯示北方方言區(qū)的河北、河南、山西、陜西、山東等地的一些方言點有“饑”分布。就河北、天津而言,有三個方言點用“饑”,三個方言點“饑”“餓”兼用,其他二十多個方言點使用“餓”。這與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調(diào)查,90年代出版的《河北方言詞匯編》出入較大(見下表4)。至于差異的原因,應(yīng)是前者調(diào)查的時間早,選點細密,而后者調(diào)查的時間晚,普通話推廣的過程中“餓”已經(jīng)擠壓了“饑”的分布。其實“饑”“餓”在方言區(qū)的分布可能比想象中的復雜,需要更為細密的調(diào)查。屬于中原官話-鄭開片的民權(quán)縣,縣城用“餓”,而下轄的雙塔鎮(zhèn)用“饑”,在詢問是否饑餓時說“你饑不饑”。
即使在北方方言區(qū),“饑”“餓”的演變也不是同步的。所以并不能籠統(tǒng)地說至遲18世紀中葉,北方話中的“餓”已經(jīng)替換了“饑”。由于語言演變的不平衡性,即使到目前,北方話仍有很多方言點在口語中僅使用“饑”。
注釋:
①論文語料來自中國基本古籍庫、《漢語大詞典》等。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言詞匯(第二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2]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3]李行健主編.河北方言詞匯編[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5.
[4]魏達純.“饑”“餓”之窮盡調(diào)查與對比研究[A].漢語史研究集刊(第5輯)[C].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
[5]汪維輝.《老乞大》諸版本所反映的基本詞歷時更替[J].中國語文.2005,(6).
(劉俊鋒 胡萍 福建泉州 華僑大學文學院 36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