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史中表示“失敗”義的常用詞主要有“敗”“負”“輸”。文章從歷時角度詳細考察了“敗”“負”“輸”的歷史更替過程?!皵 敝饕娪谏瞎藕椭泄艥h語,“負”出現(xiàn)于春秋末期,但使用數(shù)量及范圍十分有限,并未影響“敗”的主導地位;“輸”表示“失敗”義首見于六朝,但直到宋元明時期才漸漸增多,隨后迅速發(fā)展,在清朝中后期基本替換了“敗”“負”,此后成為漢語中表“失敗”義的常用詞。
關鍵詞:“敗” “負” “輸” 歷時替換
為系統(tǒng)、深入地開展?jié)h語詞匯史研究,在漢語詞匯史領域里,常用詞演變史的研究尤其是個案研究是其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表示“失敗”義的“敗”“負”“輸”是一組同義詞。上古主要用“敗”,偶用“負”,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則用“輸”,它們之間存在著歷時更替關系。筆者查閱了從先秦到清朝有代表性的典籍,對其中“敗”“負”“輸”的應用情況進行了窮盡性調(diào)查并統(tǒng)計其使用頻率,旨在分析表“失敗”義的“輸”對“敗”“負”的歷史替換過程以及與此相關的問題。
一、表示“失敗”義,先秦西漢時期主要以“敗”為主,以“負”為輔
《說文·攴部》:“敗,毀也?!薄稜栄拧め屟浴罚骸皵。惨??!惫弊ⅲ骸爸^毀覆?!薄皵 弊直玖x是“毀壞”?!笆 绷x是其引申義。大概是古代打仗用兵車,車被打壞,則說明戰(zhàn)爭失敗了,于是“敗”引申為“戰(zhàn)敗、失敗”。先秦西漢時期常見文獻的用例如下:
(1)戎輕而不整,貪而無親,勝不相讓,敗不相救。(《左傳·隱公九年》)
(2)不知彼,不知己,每戰(zhàn)必敗。(《孫子·謀攻》)
(3)凡望氣,有大將氣,有小將氣,有往氣,有來氣,有敗氣,能得明此者可知成敗、吉兇。(《墨子·卷十五》)
(4)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議兵》)
(5)……以阿主之好惡,人主聽之,卑身輕國以資之,事敗與主分其禍,而功成則臣獨專之。(《韓非子·三守》)
(6)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史記·淮陰侯列傳》)
“負”首見于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柏摗钡谋玖x是背負東西,其“失敗”義是由“受貸不償”(《說文·貝部》)的“虧欠、不足”義引申而來的,多用于軍事方面。先秦西漢時期常見的文獻用例不多。例如:
(7)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孫子·始計》)
(8)負而不撓,說在勝。(《墨子·經(jīng)下》)
(9)人之有狐疑之訟者,令之射的,中之者勝,不中者負。(《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
(10)孝己之行,而無益于勝負之數(shù),陛下何暇用之乎?(《史記·陳丞相世家》)
二者在先秦西漢時期幾種典籍的使用情況見表1①(“/”前數(shù)字表“失敗”義的次數(shù),“/”后數(shù)字表該文獻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
由表可知:“敗”是先秦兩漢時期比較通用的一個常用詞,而“負”的出現(xiàn)稍微晚些,其用例不多,其中在先秦兩漢時期常見文獻中主要用“負”的本義。表示“失敗”義,先秦西漢時期用“敗”“負”。總體看來,以“敗”字最為常見,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使用范圍也較廣。“敗” 與“勝”相對,主要用于軍事,指軍隊潰敗。也用于其他方面,指行動未能達到預期目的,與“成”相對。“負”的“失敗”義是引申而來的,多用于軍事方面。但“敗”與“負”二者稍微有些不同:
1.“負”表示“失敗”的程度不如“敗”深,僅泛指“不勝、失利”而已。
2.“敗”字可以單用,也可以跟“成”對舉;而“負”字一般只用于跟“勝”字對舉的場合里,且不單獨使用。如:
(11)其民必攜,攜而討焉,無眾必敗。(《左傳·僖公十三年》)
(12)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孫子·謀攻》)
(13)萬事得之以敗,得之以成。(《韓非子·解老》)
(14)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史記·秦始皇本紀》)
二、六朝時,表示“失敗”義,“輸”出現(xiàn)用例,但依然以“敗”為主,以“負”為輔
表示“失敗”義,六朝仍以“敗”最為常見,在數(shù)量上占絕對優(yōu)勢。
(15)王戊不悟,遂舉兵應吳,與漢大戰(zhàn),兵敗而走,至于丹徒。(《搜神記·卷六》)
(16)處彼天位,更歷天地七成七敗。當欲敗時,吾輒上升第十五約凈天。(《六度集經(jīng)·明度無極章》)
(17)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世說新語·識鑒》)
(18)桓既素有雄情爽氣,加爾日音調(diào)英發(fā),敘古今成敗由人,存亡系才。(《世說新語·豪爽》)
(19)其走藏者,不敢街里行也?;佞X國兵馬大敗。(《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四》)
“負”表“失敗”義的用例在六朝時期極少,在文獻中只是零星出現(xiàn)?!妒勒f新語》中“負”字出現(xiàn)21次,但表示“失敗”義僅2次;《祖堂集》共出現(xiàn)38次,而表示該義的僅僅一例。例如:
(20)有試當者,遂生搏食,光威通亡,呼嗟在地。食多貌悴,食小形澤,便興勝負。(《祖堂集·卷一》)
“輸”字首見于南朝的《世說新語》?!拜敗弊衷谏瞎攀恰拜斔?、轉送”的意思,引申為“失敗”,同“贏”相對。段玉裁這樣解釋其引申軌跡:“以車遷賄曰委輸。亦單言曰輸。引申之,凡傾寫(瀉)皆曰輸。輸于彼,則彼贏而此不足,故勝負曰贏輸?!保ā墩f文·車部》“輸”注),可見“輸”就是“負”義。導致輸贏的方式可以是明的,也可以是暗的;可以是武力的,也可以是非武力的。但“輸”主要用于非軍事的競爭。六朝時所見文獻用例如下:
(21)桓宣武少家貧,戲大輸,債主敦求甚切,思自振之方,莫知所出。(《世說新語·任誕》)
(22)三平住持后云:“登時將謂得便宜,如今看卻輸便宜?!保ā蹲嫣眉o鞏和尚》)
(23)師有一日向七歲兒子云:“老僧盡日來心造,與你相共論義。你若輸,則買糊餅與老僧;老僧若輸,則老僧買糊餅與你。”(《祖堂集·趙州和尚》)
從總體上看,六朝時期仍是以“敗”為常,“負”“輸”還遠遠不能跟它們相抗衡。三者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幾種典籍中的使用情況見表2:
三、宋元明時期,“輸”字使用頻率漸趨增多,但尚未動搖以“敗”為主的地位
表“失敗”義,宋元明時期“敗”字仍然很活躍,在數(shù)量上仍占一定的比例。其文獻中例子不勝枚舉。例如:
(24)事既敗,王果怒曰:“吾素歸心三寶。何乃構害一至于斯。”(《景德傳燈錄·卷二·師子比丘》)
(25)(趙)州曰:“草賊大敗。”(《五燈會元·卷三》)
(26)一來一往,一去一回,斗了十余合,不分勝敗。(《水滸傳·第一回》)
(27)斗來半晌沒輸贏,戰(zhàn)到數(shù)番無勝敗。(《水滸傳·第十二回》)
(28)苦爭不讓顯神通,鞭棒往來無勝敗。(《西游記·第七回》)
(29)豬八戒料道不得贏他,對沙僧丟了個眼色,二人詐敗佯輸,各拖兵器,回頭就走。(《西游記·第四十九回》)
與先秦、兩漢、六朝時期相比,宋元明時期表“失敗”義的“輸”的用例逐漸增長,與“敗、負”同時存在,并呈現(xiàn)一種混戰(zhàn)競爭狀態(tài)。
(30)師上堂云:“不動神情,便有輸贏之意。還有么出來。”(《景德傳燈錄·卷二三》)
(31)良久曰:“天生伎倆能奇怪,末上輸他弄一場。”(《五燈會元·卷十九》)
(32)太公見說了,便道:“我兒,可知輸了??靵碓侔輲煾浮!保ā端疂G傳·第二回》)
(33)柴進道:“未見二較量,怎便是輸了?”(《水滸傳·第九回》)
(34)這場相遇爭高下,不知那個虧輸那個贏。(《西游記·第八回》)
(35)一翻二復賭輸贏,三轉四回施武藝。(《西游記·第三十五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宋元明時期“輸”字使用頻率逐漸增多,但還沒有動搖以“敗”為主的地位?!皵 痹谑褂脭?shù)量上仍占一定的比例。三者在宋元明時期幾種典籍的使用情況見表3:
四、清代以“輸”為主,“敗、負”為輔,“輸”替換了“敗”
到了清代,表“失敗”義的“敗、負”逐漸減少,而“輸”卻得到了充足的發(fā)展。它們之間經(jīng)過激烈的競爭,“輸”的使用頻率逐漸趕上“敗”,由弱勢轉變到強勢地位,并最終占據(jù)上風。“輸”字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用得十分普遍了。我們可以推測,至遲在清代中后期,“輸”在口語中已經(jīng)基本完成替換。下面略舉一些文獻用例:
(36)誰贏誰輸,由他。你看,早里,一會兒,再添一枝箭時,咱們滿了,我贏了,輸了的,做筵席著。(《老乞大諺解下》)
(37)賈薔道:“這也不妨,寫個賭錢輸了,借銀若干兩就完了。”(《紅樓夢·第十二回》)
(38)寶玉見香沒了,情愿認輸,不肯勉強塞責。(《紅樓夢·第七十回》)
(39)然雖如此,我輸了理可不輸氣,輸了氣也不輸嘴。(《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
(40)見棋就下,每下必輸。(《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三回》)
通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得知,“輸”字在清代中后期已經(jīng)用得十分普遍,基本替換了“敗”。三者在這一時期幾種典籍的具體使用情況見表4:
綜上所述,“輸”從南朝時期的《世說新語》中首見,到清朝時期趨于成熟,這期間有一個漸變過程。即“輸”經(jīng)過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時期與“敗”的競爭,在明朝初期時“輸”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多,直到清代中后期,“輸”在同義詞義場中占有優(yōu)勢地位,戰(zhàn)勝了同義詞“敗、負”,并成為人們通用的口語常用詞,而“敗”“負”則成為具有書面性質(zhì)的文言詞,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現(xiàn)代漢語時期②。
注釋:
①表1-4的數(shù)據(jù)由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tǒng)統(tǒng)計得出。
②“敗”“負”被“輸”替代,并不意味著“敗”“負”完全從語言中消失。
參考文獻:
[1]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2]張一建.古漢語同義詞辯析[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鐘明立.“洟、泗/涕/鼻涕”歷時更替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5]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6]史光輝.常用詞“焚、燔、燒”歷時替換考[J].古漢語研究,2004,(1).
(石俊華 廣東廣州 廣東省輕工業(yè)技師學院 5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