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樹麗
一、巧用信息技術,架一座直觀感受的橋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平臺越來越廣泛地發(fā)揮了作用。教學本課時,針對大部分孩子沒有去過西湖,或去過西湖但對眾多景觀沒有清晰認知,而文中語言較難理解,學生單憑想象難以形成具體可感的形象這一實際情況,筆者兩處巧妙借用信息技術,彌補學生在學習寫景類文章時,缺乏現(xiàn)場感的不足。一是在教學之前,布置學生登錄互聯(lián)網(wǎng)優(yōu)酷視頻,觀看《西湖風光》。二是在學生讀到“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時,適時播放色彩明麗的圖片再配以教師富有感染力的優(yōu)美語言,將音樂、畫面和文字融為一體,使學生充分地朗讀、感悟,以此來進行教學難點的突破。
二、引經(jīng)據(jù)典,架一座連接課堂內外的橋
西湖自古以來,就倍受文人墨客的喜愛,是一處聞名遐邇的旅游勝地。她背后的文化底蘊、文化基因是異常豐厚而博大的。因而,教者試圖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多處引經(jīng)據(jù)典,努力為學生架一座連接課堂內外的橋。
小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富有情趣的導入,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上學期背誦的《江南好》這首詞嗎?一起背一背。接著教師吟誦《憶江南》:憶江南,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群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游?這樣做的目的是喚起學生的認知經(jīng)驗,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
再如文中“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一句,采用白描的手法,描摹了山的色彩豐富之美,為讓學生有更深刻、更直觀的體會,教者播放作家宗璞《西湖的綠》中的片段錄音:道旁古木參天,蒼翠欲滴,似乎飄著的雨絲兒也是綠的。飛來峰上層層疊疊的樹木,有的綠的發(fā)黑,深極了,濃極了;有的綠得發(fā)藍,淺極了,亮極了。峰下蜿蜒的小徑,布滿青苔,直綠得遍體生涼,心曠神怡。至此,學生便在舒緩的朗讀聲中,又有了一次與這醉人的綠之間的精神邂逅。
而在學生通過朗讀展現(xiàn)西湖令人心醉的山清水秀后,用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作小結,更是對第二自然段的一次升華。
三、授生以漁,架一座學習方法的橋
課標要求三年級學生“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教者在處理全文首句“杭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稱”時,就具體指導學生使用“工具”。
師:“素”是一個生字,你能組個詞嗎?
學生組詞,教師相機說說“素”字的意思。
師:素,在這句話里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不妨借助字典來理解。出示:
素:①本色;白色:~衣。②顏色單純,不艷麗:~凈。③本來的:~質。④平素,向來:~不相識。⑤帶有根本性質的物質:因~。⑥蔬菜、瓜果類的食品(與“葷”相對):~食。⑦古代稱潔白的絲絹:尺~。
師:一眼看上去,就能排除的有哪些義項?
學生排除明顯不恰切的義項。
師:還有幾個義項,我們無法確定是哪一個,怎么辦呢?這就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
出示:杭州( )有“人間天堂”的美稱。
師:把可能的義項一個一個放進這句話里去試一試,哪一個義項最恰當?
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環(huán)節(jié),卻蘊含著教者的匠心,把學會使用工具書、比較排除法、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等多種語文學習的方法,悄無聲息地整合在一起,為學生今后的閱讀架設了一座學習方法的橋。
四、涵泳玩味,架一座語言積累的橋
新課標指出: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要讓學生多讀多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段骱芬晃?,語言的最大特色是詞匯豐富,比喻運用貼切、生動,設計時教者精心選擇教學的著力點,將多種方式的讀貫穿課堂的始終,以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
首先,聽老師范讀課文,整體感知,并且要求一邊聽一邊展開想象,形成對西湖的初步印象。
其次,默讀課文,跟隨作者的腳步去游覽西湖,理清文章脈絡。
學習任務:1.默讀課文,要求:不出聲,不指讀。2.劃出表示作者游覽順序的短語,并想一想作者依次介紹了哪些景物?
再次,抓關鍵詞,品讀課文,體會景物的特點。
學習任務:品讀第2自然段,感受西湖景色的美。1.反復讀一讀第2自然段,圈畫出最能反映山巒、湖面美麗的關鍵詞語,并在小組內交流。2.練習有感情地朗讀。
最后,細品比喻句,體會語言的精當之美。
本課緊扣第一課時的特點,放緩教學的步伐,讓孩子們在語言的世界里反復涵泳玩味。此時,學生自由自在地翱翔在語言文字之間,生命的個體在深深地覺醒著,生命的脈搏悄然跳動,進入一種自由對話、喚醒意會、精神契合、實現(xiàn)自我的語文境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