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明靜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fā)展,一些新的教學工具和教學設備也逐漸地走進校園,電子書包、微課程、優(yōu)課平臺一系列的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中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這一新的學與教的方式應運而生。我校語文組積極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的探索,使信息技術在我們的常態(tài)課中廣泛的運用,打造出了小學語文課堂的新常態(tài)。
一、視頻情境的自由點播,使學習方式更加自主
學習離不開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從不同感官刺激學生,激勵學生在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學習。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使多媒體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xiàn)出來,它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知識形象地呈現(xiàn)給學生,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日月潭》一課,是一篇地理知識的說明文,主要描述了臺灣著名的風景區(qū)——日月潭的美麗景色。但是,課文中所提及的我國的臺灣省的日月潭是學生未曾到過的。那秀麗的風光、童話般的仙境更是許多學生難以想象的。在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利用多媒體能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進行綜合處理和強大交互式的特點,向學生展示了臺灣省的地理位置、名勝古跡和美麗的日月潭。把學生帶到了令人向往的寶島,領略著風光無限的日月潭,刺激著他們的視聽神經(jīng),令他們目不暇接,從而自然而然地沉浸到課文描寫的情景中去,學習興趣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教師在信息技術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隨意點擊自己喜歡的景點的視頻,進行欣賞,進行閱讀,進行感悟。這就改變了教師為“主角”、學生為“配角”,教師“一味講解”、學生“一味聽講”的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并體驗到當主人的種種快樂。
這就是信息技術所營造的人文和諧的氛圍,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優(yōu)課平臺的點式操作,使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靈活
多次參加教研活動,聽老師公開課。教師事先多數(shù)精心制作課件,設計好了教學過程、教學思路,有些事先也演練過,但臨場的緊張、設計的線性操作、使用的失誤,都使教師手忙腳亂,讓課堂變得散亂。盡管教師有謙恭的風范,在出現(xiàn)差錯時,能及時道歉,但能改變課堂過程不流暢的過失嗎?能挽救“重播”給學生興趣的挫傷嗎?
此前,大多數(shù)教學課件中往往預設了演示程序,而在教學中演示程序又等同了實際的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課件的內(nèi)容設計越細致,可能對教學的制約性越強。因此,要運用信息技術把教學課件中的演示程序設為點式而非線性的,能夠隨機調(diào)用獨立的教學資源。其實,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如消防設施的設計一樣,應有多個出入口,因為教學時機的突發(fā)性,教學內(nèi)容隨學生理解水平的跳躍,若單向操作,都將使課堂尷尬,失去應用的作用。優(yōu)課平臺的運用就能達到“條條道路通羅馬”,不至于“自古華山一條道”。
比如,在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在“品析馬寶玉”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我要求學生“找出所有描寫馬寶玉的句子,選擇感受最深的一處,用心品讀、圈畫、批注,看看作者是通過什么描寫讓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馬寶玉?!庇捎诒菊n作者詳寫了馬寶玉這一人物,通過馬寶玉這一個人物的學習,使學生學習抓住人物的神態(tài)、動作、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人物精神的方法。這部分學生在交流的時候非常靈活,因為每個人感受深刻的句子都不盡相同,這就為教師的課堂調(diào)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優(yōu)課平臺上面的教科書功能,就完美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交流到哪一句,授課教師可以直接點擊拖拉這一句放大,呈現(xiàn)在大屏幕上,所有學生都可以直接關注到這名學生交流的內(nèi)容。課堂效率極高。而在觀察課文插圖時,我想讓學生都關注年紀最小的戰(zhàn)士胡福才,優(yōu)課平臺的“聚光燈”功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這名人物身上,從他的神態(tài)、動作觀察這一人物,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使教師教學起來游刃有余。也脫離了從前背教案、背環(huán)節(jié)這樣的教師“一言堂”現(xiàn)象,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方式,緊扣教學目標,靈活處理生成性問題。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在我校已經(jīng)基本實現(xiàn)了wifi覆蓋,老師在上課時可以即時拍下學生的書寫姿勢、好的學習方法,上傳到屏幕和同學們分享。這既是對優(yōu)秀學生的有效激勵,也是對待提高學生的“榜樣教學”,方法靈活實效性強。
三、知識動畫的動態(tài)啟發(fā),使教學效果更加直觀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幾乎每位同學都酷愛“動畫片”。而多媒體正是從小學生的愛好出發(fā),用聲、光、電、畫等媒體制作動畫,配以不同的色彩,增添畫面的可視性和美感,創(chuàng)設出一個美妙的教學空間。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讓他們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課時。學生對爬山虎的腳沒有感性認識,特別對爬山虎的腳在爬墻時的一系列動作更是一無所知。因此,對文中的有關動作描寫的詞語難以理解和掌握。這時及時出示教學錄像,讓學生一看便明白了爬山虎腳的形狀以及滿墻綠葉在風兒吹動時的動態(tài)美。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是將爬山虎的腳在“爬”時的形狀及動作的變化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出來,勝似教師千言萬語的空洞說明,有助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學生的理解。再比如,在教學《玩出了名堂》一課時,學生對于微生物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對于這群“小人國里的居民”充滿了好奇,這時候,我隨即出示顯微鏡下的微生物活動的視頻,學生立刻就明白了顯微鏡的重要作用,對于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四、微視頻的適時運用,使課堂教學實現(xiàn)翻轉
傳統(tǒng)語文教學課堂中,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展開教學,但有可能會因為課堂突發(fā)情況或是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轉移而偏離重難點教學。微視頻的運用就能很好解決這一難題。同時,微視頻不僅可以課中學習,也可以課前學習、課后學習,特別是可以反復學習,這樣就使翻轉課堂成為可能。
比如《翠鳥》一課,文中作者多次使用了比喻句,而對于小翠鳥外形描寫的三個比喻句寫的尤其傳神,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讓他們理解比喻這種修辭方法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在教學時,專門制作了一段學習比喻句的微視頻,讓學生課前預習時自己學習。微視頻中一張?zhí)炜盏恼掌粡埡F矫娴恼掌瑢Ρ瘸霈F(xiàn),這時候老師解釋說“大草原像海洋”,學生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這兩者在顏色、樣子上都有相似之處。幾個小例子就能讓學生明白比喻句到底是怎么回事,使本來要耗費大量時間來講解的教學難點,輕易地被突破了。課中我再講《翠鳥》中的三個比喻句時,學生們很輕松地理解了,并且會根據(jù)情境說比喻句了。通過課后小測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微視頻播放圖片:
微視頻將新型信息技術引入課堂,優(yōu)化了課堂的資源配置,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它的出現(xiàn),解決了一大部分因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而讓語文教學在學生教育中呈現(xiàn)出的缺陷,幫助教師提高了教學效率,幫助學生重拾了對語文學習的激情,達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
我校對于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探索還不僅于此,每天都有不同學科的教師帶學生到微機室上課,拿我所任教的語文學科來說,每次到微機室上課學生不需要帶任何學具,連教科書和文具也不需要。因為“傳奇”師生互動系統(tǒng)可以直接控制學生的電腦,教師只需打開電腦就能看到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掌控課堂十分容易。學生打開“優(yōu)課”學生客戶端,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教師可以直接切換到答題學生的電腦屏幕,使其他學生都能看到該學生想要交流的內(nèi)容,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改變了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與教學模式。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課程學習方式。因此,在當前積極推進教育現(xiàn)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課程的整合,使教師在常態(tài)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成為一種習慣,將復雜抽象的語文知識變得形象生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等,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作者單位:山東省威海市新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