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鵬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
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中的運用
汪 鵬
(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廣東 深圳 518000)
介紹了蘇州博物館的建筑樣式及空間組成,探討了該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并從整體設計、屋頂造型、庭院設計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符號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的運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一定的意義。
博物館,傳統(tǒng)建筑元素,建筑語匯,現(xiàn)代建筑
蘇州博物館位于蘇州市東北街,館址為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王府遺址,北面即拙政園,由于緊鄰著這樣一座文化氣勢“強盛”的建筑群,新建建筑如何呼應又不失個性,是設計的重難點。
1.1 流線設計
蘇州博物館基地緊鄰忠王府,基地面積8 000多平方米,新館建筑面積19 000 m2。平面布局契合地形布置,南北向呈三條主要功能空間,東西側為展區(qū)建筑,中間以中央大廳相連,分隔形成南側入口空間和內部庭院,整個建筑的布局圍繞著內庭院設計。
建筑內部參觀流線采用串聯(lián)通道式布局,交通流線簡潔、明確,具有極強的連續(xù)性和引導性,觀眾在這樣的空間中基本不會迷失方向。然而,對于博物館來說,串聯(lián)式的流線組織方式,由于它極強的連續(xù)性,往往會使得參觀路線變得過于單調、死板,過長的路線還易使人產生疲勞感。但是,貝聿銘通過一個個空間營造,很好的解決了單一流線帶來的沉悶感。
1.2 空間營造
蘇州博物館參觀流線采用串聯(lián)式布局,為解決流線過于沉悶,冗長的問題,貝聿銘在設計時利用蘇州園林的背景關系,以庭
院為整個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在大廳處將庭院毫無保留的展現(xiàn)在參觀者眼前,不加掩飾,以此作為參觀的起始空間體驗,并作為整個參觀流線的串聯(lián)點,達到了極好的空間效果。
一般來說,體育小鎮(zhèn)的空間布局由點、軸、網和域等4個基本要素構成,這4個要素不是簡單意義的空間形態(tài),而是有著特定內涵和功能的區(qū)域[5],每一要素的內涵及布局要求如表1所示。
首先,建筑入口空間簡單處理。從主入口進入之后,外部庭院并沒有什么吸引人注意的地方,僅僅作為入口過渡空間,看似毫無新意,但是在進入大廳的一刻,場景豁然開朗。略帶透視感的屋頂,同光影變化結合在一起,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效果(見圖1)。正對大門的玻璃窗,將整個庭院展現(xiàn)在參觀者面前,不帶一絲遮掩,這種大開大合的布置同古代園林營造手法大相徑庭,但卻是本次設計的獨到之處。中國傳統(tǒng)園林的營造往往是將小橋,假山,亭臺樓閣等元素,通過傳統(tǒng)造園手法加以組合,形成獨特的空間體驗。但是繁雜的布置手法和場景營造使得中國傳統(tǒng)園林往往需要花費上百年的時間來修建。對于現(xiàn)代建筑來說,這種方式顯然不適用,倒不如反其道行之,不再遮遮掩掩,大方的將庭院中的小橋,假山,亭臺樓閣直接展現(xiàn)在參觀者面前,激發(fā)參觀游覽者的好奇心。
建筑室內另一個具有特色的空間即大樓梯的設計(見圖2)。對于室內空間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手筆,這種尺度感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加之背景水幕墻的光影,和流水效果的聲效呼應,效果極佳。
貝聿銘先生在蘇州博物館的空間營造上,一方面不同于傳統(tǒng)造園手法的“欲說還休”,而是通過一個個震撼的空間節(jié)點去銜接不同階段的空間體驗,另一方面,在設計手筆上自由不拘泥,大膽的設計往往會帶來出奇的空間效果。同時,運用先抑后揚的手法,使得每個空間都是富有變化的,避免了流線過長帶來的沉悶感。
語匯,是詞語的總匯,即語言符號的聚合體。當一種文化強盛之,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詞組,短語都有了一個特定的衍生含義,當提到這個詞語的時候,潛意識里就會想到某一種文化所想表達的意思。
提到中國傳統(tǒng)建筑,傳統(tǒng)文化等,似乎總有一些名詞與之相關。傳承許久的文化之精華必然會抽離、精簡,與之相關的名詞自然也就有了足以代表其文化內核的獨特的衍生含義,也就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語匯,見表1。
表1 傳統(tǒng)建筑語匯
傳統(tǒng)建筑語匯在現(xiàn)代建筑中如何運用才不會顯得生硬,究竟如何對傳統(tǒng)建筑元素加以變形,邏輯何在,從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或許可以略知一二。
3.1 整體設計
蘇州博物館對整個造型設計,即采用徽派民居元素的變形?;张山ㄖ匾臉媹D元素主要有兩個,一是馬頭墻,其次便是白墻灰瓦的墻體造型。貝聿銘取白墻灰瓦的建筑元素,加以變形(見圖3),以白色墻體和黑色邊框線為母題,作為整個建筑的墻體元素,尋求意境上的一脈性。
3.2 屋頂造型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無論什么形式,都逃不出大屋頂?shù)蔫滂?,屋頂作為主要元素,既突出建筑主體的地位等級,又控制著建筑的造型樣式。故而,對屋頂元素的運用,如何抽象變形是重點,單純傳統(tǒng)屋頂?shù)氖褂茫⒎莻鞒?,而是“破壞”。蘇博大屋頂?shù)脑O計,加大夸張屋頂造型,弱化墻面,門窗的作用,屋頂是主要的造型輸出點,同古代傳統(tǒng)大屋頂?shù)脑O計思想相似。故而即使貝聿銘將屋頂造型設計成現(xiàn)代化的,具有透視的,幾何形的,也不阻礙其對整個空間環(huán)境的控制力。
對于其他傳統(tǒng)建筑元素運用,饒是如此。設計者對某一傳統(tǒng)元素進行邏輯變形,運用于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上,而這“邏輯”則來源于設計者自身對建筑的理解。就好像貝聿銘對大屋頂進行幾何化變形,雖然形式上不再相同,但卻有著相同的效果,就大屋頂本身來說,其都是對建筑形體上的塑造,至于究竟什么樣的形式,已經不是表達的重點了(見圖4)。
3.3 庭院設計
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保守,對外交流意識弱,為滿足必要的情感釋放,庭院成為傳統(tǒng)建筑不可或缺的元素。如北京四合院,庭院是家庭主要的交流活動場所,也是一種精神象征空間,又如徽州古村落,地少宅稠,庭院依然是設計的重點,并且兼?zhèn)洳晒馔L,家庭活動。
蘇州博物館的庭院設計采用了一系列蘇州園林的構成元素,但在手法上卻與古典園林的塑造有著較大的區(qū)別,這一方面前文已經涉及不再贅述,在這里想簡單分析下蘇博庭院里面對于整個空間畫面的把握和亭臺樓閣這一古典園林重要元素的靈活運用。
3.3.1 空間背景
中國水墨畫在世界繪畫史上獨樹一幟,寥寥數(shù)筆卻可以營造出一個無限的空間意境,如同東方文化內斂的性格,中國水墨畫講究的是對畫面整體的把握而非細節(jié)的斟酌。蘇州博物館的庭院通過白墻黑框的母題元素組合,形成豐富的層次變化,庭院內部邊墻如同背景,亭臺,小橋,樹木,行人,組合成為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
3.3.2 亭臺設計
亭臺樓閣是園林構成元素里必不可少的一個,最為著名的當屬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見圖5)。亭臺本身作為景點,可以欣賞參觀,同時又作為建筑節(jié)點,可以停留休憩以觀全景。若整個空間比作一幅畫,它一方面是一個配景元素,支撐起一個畫面,同時又起到的是一個由遠及近的引力效果,吸引人們走向它,從而經歷一個從畫外走向畫內的牽引作用。
那么對亭臺元素在現(xiàn)代建筑中的運用,就不僅僅局限于對其本身樣式的模仿,更多的應該是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同古典大屋頂元素符號的運用一樣,其樣式本身倒也不是重點了,如蘇博的亭臺設計(見圖6)。只要在這個空間中可以營造出古典亭臺本身所具備的意義,至于在這里放一個什么樣的亭子就要看設計者本身對這個文化的理解,如何去變形。當然,樣式雖然不是重點,但也不能隨心所欲的亂搭。按前文說法,空間營造是重點,樣式只是形式,那假如在此放一個穹頂又如何,顯然不行,穹頂本身也是一個文化符號,它在幾千年的發(fā)展中已經形成自身獨特的語匯。其次文化內涵是要有關聯(lián)的,傳統(tǒng)樣式的現(xiàn)代化運用是在其基礎上結合設計者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以一種特定的邏輯關系加以變形,這個邏輯關系是必須存在的,某方面說,變形后的形式是可以通過這種邏輯加以還原成問題本身。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經歷了上千年的發(fā)展,已經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語匯,對于傳統(tǒng)建筑語匯的運用,不應當局限于“形”上的把握。同時,必須明確的是我們現(xiàn)在設計的建筑,歸根結底是現(xiàn)代建筑,應該滿足于當下的時代追求,而傳統(tǒng)元素的運用則會更好的增加其生命力。古今結合,出來的是新的東西,而這也正是建筑發(fā)展的推動力。
貝聿銘先生自小生活在蘇州,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而后,在美國又接受了較為正統(tǒng)的現(xiàn)代建筑思想,從某個角度上來說,他是真正將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建筑師之一。而蘇州博物館正是貝聿銘先生對傳統(tǒng)建筑深刻理解之后,對傳統(tǒng)建筑元素符號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上運用的一次完美呈現(xiàn)。
[1] 劉 托.徽派民居傳統(tǒng)營造技藝[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2] 淵上正幸.現(xiàn)代建筑的交叉流:世界建筑師的思想和作品[M].覃 力,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0.
[3] 楊海榮,閻 磊.論博物館建筑內部的交通流線設計[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35(5):210-214.
[4] 賀瑋玲.弦外之音:海杜克的詩學建構與空間建構[J].時代建筑,2008(1):28-35.
Th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in modern architecture
Wang Peng
(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School,ShenzhenUniversity,Shenzhen518000,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and space composition of Suzhou museum, discuss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museum, and from the overall design, roof shape, courtyard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symbol in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had certain significance to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museum,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architectural vocabulary, modern architecture
1009-6825(2016)27-0007-03
2016-07-15
汪 鵬(1991- ),男,在讀碩士
TU20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