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美蘭
[摘 要]近幾年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信息量呈現出爆炸性的增長。媒體作為傳播信息的載體,其影響力越來越大,受眾對媒體作用的期待也隨之高漲。但是由于各種誘惑導致一些新聞工作者非法獲取信息、亂寫有償新聞、甚至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取私利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種狀態(tài)極有可能對整個社會的道德感受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媒體要肩負起引領道德的責任,用真實、客觀、公正的職業(yè)操守保證報道的真實性和公正性,不斷提升媒體的公信力。本文將從公正報道概述入手,淺析公正報道所要遵守的三個基本原則。
[關鍵詞]公正報道;基本原則;職業(yè)操守
一.公正報道概述
馬克思曾說過,新聞報道的最低限度就是“一般的公正”,即在報道新聞事實、新的爭議時,媒體所能保持的一種形式上的公平。
作為媒體人最重要的任務是公正客觀的報道。因此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保持公正的態(tài)度、站在中立的立場,克服偏見,公平、公正地對事實進行描述。不應對事實以個人口吻加以評論或對事實的性質做出判斷。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公正的報道屬于媒體道德責任范疇,公正報道也能夠體現媒體人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
二.公正報道的基本原則
簡單地說,其實公正報道就是根據事實一五一十的闡述事實的寫作方式。因此一篇公正報道要遵守正確性、客觀性、平衡性等三個基本原則。
1.新聞報道要正確
所謂的正確性,指的是在新聞寫作表現方式和技巧中要準確地表達和描述新聞事實的方法。不僅報道中涉及的人名、單位等具體內容,就連報道的主旋律和報道所要闡述的重點也要正確無誤。這種正確性是對每則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
一般受眾會比較相信媒體所報道的新聞內容,對媒體報道的正確性抱有較高的期待。但是采訪、報道過程中往往隱藏著不利于正確報道的各種因素。有時為了爭速度、搶時間,在確認事實的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或采寫報道的表現手法和說明上可能出現偏差,甚至在最后校對過程中也有可能出現疏漏。此外,因專業(yè)知識掌握不夠扎實而出現各種問題和錯誤的也時有發(fā)生。
例如,2011年,由于新聞工作者的科學知識缺乏和不實渲染,夸大報道了香蕉使用激素催熟,造成人們對香蕉產生了恐慌,致使農民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2014年5月14日,人民網刊發(fā)了題為《地溝油去哪兒了?起底京畿地溝油黑色產業(yè)鏈》。但是其中記者不慎將嘉里油脂化學(天津)工業(yè)有限公司誤報為嘉里糧油(天津)有限公司,導致對公司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再比如,2016年2月14日,中國工信部在其網站上發(fā)布了《網絡出版服務管理規(guī)定》。但是該內容被日本等媒體錯誤報道為“中國3月10日起禁止發(fā)布外國公司的內容”,導致日本游戲公司的震動與恐慌。
一則錯誤報道不僅僅給當事人帶來麻煩這么簡單,還可能對當事人造成經濟損失。情況嚴重的話,還可能引起恐慌,對社會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
所以確保新聞報道正確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復確認。不管有沒有疑問,不管對自己的新聞報道多么有自信,都要認真地反復確認報道的新聞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以確保新聞內容的正確性。
2.新聞報道要客觀
所謂報道的客觀性,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不偏不倚按照事實本來的樣子對事實進行描述的手法。
新聞工作者要確保在報道中不因性別、財產、家庭出身、民族、教育程度等因素歧視任何人,避免發(fā)表帶有傾向性的文章、避免利用自己所在的平臺發(fā)表自己的主觀看法和觀點。
但是實際報道中,不給予事件雙方同等的話語權,導致頻頻出現不客觀的報道。
比如,2010年的《我爸是李剛》事件報道和2011年的《我爸是市長》事件報道就是很好的佐證。
這篇報道的初衷可能是為弱者打抱不平,或是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但恰恰相反這種報道刺激了大眾對公權力的不滿情緒,以至嚴重誤導了大眾的判斷。
所以新聞工作者在報道中首先要擺正好自己的位子、認清自己在報道中所扮演的角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把握好新聞報道的“度”,以客觀、公正的態(tài)度記錄事實、傳播事實。
3.新聞報道要平衡
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因此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遇到涉及有爭議、有復雜關系的事件時,站在中立的立場,不偏向于任何一方,正確呈現事件中所涉及的所有當事人形象和立場。不能為了嘩眾取寵、吸引眼球而掐頭去尾直接引用一方當事人的話或也不能只強調一方的觀點,從而導致削弱另一方觀點。
但是,有些新聞工作者在沒弄清事實的情況下,在報道中使用具有明顯偏向的話語,導致報道嚴重失衡的局面時有發(fā)生。這種報道不僅會誤導受眾,還可能對報道中的當事人帶來本可以避免的傷害,甚至可能激起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敵對情緒。
例如,2014年8月12日,華聲在線記者發(fā)表的文章《湘潭產婦死在手術臺醫(yī)生護士不知去向 醫(yī)院稱已盡全力》就是報道失衡的典型范例。當時由于該報道矛頭直指醫(yī)院搶救不利,導致醫(yī)院受到社會的指責,從而加劇了本就緊張的醫(yī)患關系。
此外,這種平衡性還應體現在正負面新聞的相對“平衡”上。
為了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大力宣傳社會真善美的報道是必要的,也應該成為報道的主流。但是如果忽視負面新聞,則會出現麻痹大意、錯判形勢的情況。
反之,如果為了吸引眼球連篇累牘地報道揭示社會陰暗面的新聞,只會使人們對社會產生不安全感。大量的負面新聞也只會弱化媒體的正確導向作用。
因此在報道中應將兩者統(tǒng)一起來,從而達到正負面新聞報道的相對“平衡”。
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公正報道與媒體人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緊密相連。因此,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首先要確保筆下報道的公正性,將新聞事實正確地還原給受眾。但是真正遵守這種看似簡單而又基礎的原則其實并不容易。因為現實中為了博得更多眼球、尋求更高的點擊量,從而出現不公正報道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雖說會遇到各種困難,但是媒體人不能放棄而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更加努力。只有公正、客觀的報道才會被受眾所接受和喜歡,受眾才會更愿意傾聽媒體的聲音?!?/p>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