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瑞蓮
本土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政治課堂初探
文/史瑞蓮
本土文化資源是指師生和學校所處的某一個具體的行政區(qū)域內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文化總和。將本土文化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不僅能夠彌補教材在內容上距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缺陷,還可以激活課堂氛圍,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高中政治課的特點,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可以使本土文化資源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實現(xiàn)有機結合,使政治課堂教學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本土文化資源由于是植根于本民族的、深藏于民間的,具有民族傳承性、繼承性、典型性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因此,本土文化資源更集中地體現(xiàn)了本土精神文化的特征和人民大眾的精神境界。在當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融入本土文化資源,這主要源于以下必要性、可行性的因素:
本土文化資源在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但現(xiàn)實要求必須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利用。
當前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很多人崇洋媚外,對本土文化開始淡漠;一些理論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學工作中,存在著片面追求創(chuàng)新理論、忽視研究和利用本土文化這一資源的問題。因此,在這種復雜的文化環(huán)境中,具有不可比擬的、民族的、傳統(tǒng)的、大眾的這些特征的本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著缺失,存在著自覺和自信的缺乏,亟待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給予關注。
本土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道德情感內涵,是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之不竭的教育資源。
本土文化是最基礎的文化層次,它潛藏于大眾日常生活中,是人民大眾在世代相傳的過程中產生、形成和積淀而成的特定的本地文化、區(qū)域文化和鄉(xiāng)土文化,是老百姓在衣食住行、日常起居中反映出來的行為標準、道德規(guī)范、思想情操,體現(xiàn)在大眾生活禮俗、婚喪嫁娶、尊卑情感、族規(guī)民約之中,是一種樸素的原生態(tài)的文化成分。雖然本土文化是未經文化精英加工改造的原生態(tài)文化,但它卻具有民族文化的精華和經典,經歷了民族文化的積淀、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變遷,因此本土文化的思想道德情感內涵豐富、意蘊深厚,值得挖掘、研究和有效的利用。
本土文化資源植根于大眾生活中,容易對學生的思想政治認知產生深刻影響。
本土文化植根于民族生活中,人們十分熟悉,倍感親切,每當觸及就會勾起人們心里的記憶。從高中生接受學習的心理認知這一層面來看,本土文化最親近、最直接、最真實,因而他們也最樂于接受,最容易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相比而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大道理、大理論,則在學生面前變得遙遠、無味,僅能獲得思想道德的“知識”,卻很難獲得思想政治情感的體驗與共鳴。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充分借助本土文化讓學生們吸收知識,增長智慧,陶冶情操,豐富情感。
聯(lián)系現(xiàn)有的課本教材發(fā)掘本土文化教學資源
教師要有選擇地利用多種渠道發(fā)掘本土課程資源。諸如本地歷史遺跡、悠久的民風民俗、日新月異的經濟變化、近期新聞事件、社會熱點問題、當地的文化標志、宗教、人物、傳說故事、環(huán)境問題等,都會對思想政治課本土課程資源的獲取提供直觀、快捷多維的幫助。聯(lián)系現(xiàn)有的課本教材發(fā)掘本土資源中的教學資源就是一條捷徑。無論新、舊政治教材,列舉的材料往往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一些案例隨時間的流逝很快就會顯得陳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應善于洞察社會變化,捕捉教學需要的本土課程資源,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用好本土素材,不僅能激發(fā)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理解,也有利于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文化生活——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一課中關于傳統(tǒng)文化繼承的內容,書中的導入事例是有關針灸、京劇、書法等,這些事例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如果把它換成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如我們平涼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崆峒山,天下王母第一宮——涇川回山王母宮,人類開元第一城——伏羲誕生地靜寧古成紀,神州祭靈第一臺——周文王伐密所筑古靈臺,秦、漢皇帝祭祀炎、黃二帝的華亭蓮花臺“絲綢之路”“姊妹窟”“雙明珠”之一的南石窟寺,隴東“天然盆景”崇信龍泉寺,莊浪梯田、涇川造林等人工生態(tài)建設,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知識,也能更好地弘揚地方文化。
從我們周邊的生活氛圍中尋找資源
對于本土教育資源,老一輩教育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黃金,只要明眼人。”他教導后來人要留心,要善于從本土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教育資源,對于本土資源,教師只要加以適當運用,便是最切合實際、最能收到教學效果的教學資源。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盡量縮小課程資源和學生在時間、空間的距離和學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異,這無疑是對老一輩科學教育思想的傳承。因此,應盡量選擇學生身邊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發(fā)生的事情,只有這樣的課程資源,才具有直觀性、生動性,易于學生理解接受。而此次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貼近生活,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幾個模塊的命名都是“生活”為主,如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學生活,可見生活是最好的資源出處。多舉一些極具親和力的事例,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這一框題時,結合教材中的探究問題,筆者引用有關資料,向學生介紹我縣根據地區(qū)實際制定的發(fā)展戰(zhàn)略。如我縣有以西王母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大云寺為代表的佛教文化,尤其是千年佛骨舍利文化,田家溝的生態(tài)旅游文化等等,所以我縣依托這些豐厚的旅游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南北二塬具有良好的生態(tài)氣候條件和土地資源優(yōu)勢,而且具有產業(yè)基礎和區(qū)位優(yōu)勢,所以大力發(fā)展蘋果產業(yè);川區(qū)因土地肥沃,氣溫較高,而且具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yōu)勢,所以大力發(fā)展蔬菜產業(yè),都體現(xiàn)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通過實例講解有效地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實現(xiàn)了掌握知識的目標。
鼓勵學生調查尋訪,親身實踐,共同開發(fā)本土課程資源
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也要充分發(fā)揮全體師生的作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共同收集、處理、展示課程資源,有效利用。政治課教師更應鼓勵學生適時地走出課堂和學校,“零距離”接觸社會,參與社會生活,感受社會變化,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讓學生在“親歷”中獲取有益于身心發(fā)展的課程資源。
要讓學生的所見所聞、個體經驗、個性判斷與課堂的教學交融互動,使其置于學習和認識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現(xiàn)有的教育資源,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學生就多次共同前往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由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求知,在調查與走訪中體驗感悟其中的深刻道理,提高自身認知能力和修養(yǎng)。總之,應鼓勵青年以及一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研究地方鄉(xiāng)土為出發(fā)點,進而認識本國,認識世界,認識整個宇宙。
巧妙運用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教學設計,提升教學有效性
從新課程改革的角度來說,政治課堂教學就該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挖掘當地的教育資源,調動一切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潛能,為每個學生提供必需的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機會,全面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在《文化生活》民族精神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列出平涼歷史上曾涌現(xiàn)的許多文韜武略、彪炳史冊的俊彥志士。如中國歷史上十大名醫(yī)之一,中華針灸學鼻祖,世界文化名人,東晉著名史學家、哲學家、文學家、醫(yī)學家皇甫謐;南宋時期與岳飛齊名的抗金名將吳王介、吳磷、劉琦;明代“嘉靖八才之一”的趙時春;林則徐、左宗棠、譚嗣同和馮玉祥等近代史上的愛國志士。通過介紹平涼的歷史名人,加深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感情,增強民族自尊、自信、自豪感和凝聚力。激發(fā)學生為建設家鄉(xiāng)而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爭先的精神。
然而,占有非常豐富的本土教學資源只是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教師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也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巧妙構思,精心設計,自然貼切地引入本土教學資源。唯有如此,本土資源的引入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種親切感,才能自然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兼收并蓄,避免反客為主
教師在運用本土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切忌喧賓奪主,為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而用本土文化資源,需要明確的是運用本土文化資源是為了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只是一種手段,如果教科書中的事例也很典型和適合,我們也可以利用,要學會兼收并蓄。
吃透學情,切忌牽強附會
在本土文化資源應用過程中,應避免將與課本知識點沒有較密切關系的,與課本知識點有密切關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說明問題的,與課本知識點有密切關系,但本身內容過多、理解較難、學生較不熟悉的內容,牽強附會地應用到教學中。
突出時效,注意與時俱進
政治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時效性。因此,本土材料的引用,應當把當地的重要時政、重大事件與教材密切結合起來。同時,在時間上,要注重新近發(fā)生的事情,給政治課堂注入新鮮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