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履職應遵循五大原則
其一,依法行政的原則。行使警察權應當具有法律依據。傳統(tǒng)行政法理論強調的依據是狹義的“法律”,而現(xiàn)代行政法理論在“法律”的基礎上融進了法規(guī)甚至規(guī)章。這是與現(xiàn)代行政的擴展相適應的。因為警察作用的基礎是一般統(tǒng)治權,所以,只要法律上沒有特別規(guī)定,那么,所有服從一般統(tǒng)治權的人都應當尊重和服從警察權。
其二,消極目的的原則。鑒于警察為達到行政目的而行使權力,多采取發(fā)布命令、施行強制的方法,傳統(tǒng)行政法理論一直堅持警察消極目的的原則,主張警察的目的僅限于維持社會公共秩序。不過,由于現(xiàn)代行政活動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警察作用已不適于簡單地以積極目的和消極目的來區(qū)分。警察既具有規(guī)制行政、秩序行政的基本屬性,又具有保護行政甚至給付行政的色彩,這種屬性的新變化,對于判定是否全面履行警察職能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公共性的原則。也稱私生活自由的原則,是指對不影響一般社會生活正常運行,不危及每個人的生命、身體、自由及財產等的私人生活,不得行使警察命令和強制的權能,而要恪守私生活不可侵的原則、私人住所不可侵的原則和民事上的法律關系不干涉的原則。
其四,違反秩序責任的原則。是指原則上只能在因自己或者屬于自己支配的人的行為造成阻礙社會公共秩序的狀態(tài)發(fā)生時(行為責任),以及因自己的財產或者屬于其支配的他人的財產成為公共秩序的阻礙時(狀態(tài)責任),警察才對該人追究秩序違反的責任,對其行使維持秩序行政權。
其五,比例原則。行使警察權,必須限于為維持秩序所必要的最小限度,其條件及其形態(tài)必須與因秩序違反而產生的障礙程度相當。在以強制性權力來限制權利和自由時,必須始終尊重這一原則。堅持“警察比例的原則”有助于防止警察權的濫用,又能克服或者糾正不作為的懶政、怠政。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比較行政法研究所所長楊建順
刑事訴訟中的程序公正問題
現(xiàn)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程序公正問題有不少。一個是司法獨立不夠到位,現(xiàn)在看來有內部的去行政化沒有完成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這方面有明顯的改進,但是外部的干預還不能說已經解決得比較好。特別犯罪要外部的權力機關來協(xié)調,一協(xié)調應該說檢察院、法院的獨立性就有削弱,甚至有的地方有明顯的削弱,獨立不起來。再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是刑訊逼供?,F(xiàn)在主要不是赤裸裸的,主要是變相的,比如講疲勞訊問現(xiàn)在比較常見。第三是辯護制度的問題,辯護率不到位,更不要說質量了,辯護率相當?shù)停蓭熮q護率50%以上的發(fā)達地區(qū)不太多。類似這些問題都是相當常見的司法不公。按照標準看司法不公現(xiàn)在還是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地解決、克服。
——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陳光中
努力提升程序的正義含量
要注意到程序公正是一種不完全的正義。不管我們的程序如何正當,不管我們如何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辦事,結論實體可能也有不公正的情況。為什么呢?程序是人定的,實體是客觀存在的,人的認識是有局限性的,所以永遠不可能達到絕對讓程序與實體保持一致。正是這樣一種不完全性,我們研究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關系要特別關注程序公正的不完善性、不完全性?,F(xiàn)在有一種趨勢,過去有點過分地強調實體公正,后來有點過分地強調程序公正。我們要注意程序公正,沒有這個途徑認識不了實體公正,但是不能簡便化。為什么不能簡便化?第一,剛才說程序是人設定的,程序本身也有一個正當不正當?shù)膯栴},也有一個科學不科學的問題,不是所有的程序就當然正當。第二,即便所有程序都是正當?shù)模蛘呤欠险x的,但事實上客觀條件不存在,理由無法實現(xiàn)。第三,即使你的程序是完美的,設計是好的,但是還有司法中間的差距,不可能保證司法執(zhí)法完全一致。所以,一定要不斷地完善我們的程序法治,提高程序法治正當性的水平、正當化的水平,提高它的正義含量、科學含量。
——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二級大法官江必新
圍繞平臺的新的法律部門正在生長
現(xiàn)在的社會正在進入網絡時代和真正意義上的信息社會。在這種新的技術形態(tài)之下,作為信息處理和會聚的中樞神經的平臺,實際上可能在未來成為整個社會生產生活的組織者、控制者和協(xié)調者。圍繞平臺將會產生出一個全新的法律體系,就叫平臺法,這是一個新的法律部門。這個分類部門中當然有很大部分是傳統(tǒng)的私法意義上的法律關系,但也會涉及平臺的管理權問題,平臺的準公法義務問題以及對交易規(guī)則的控制問題等等。因為這是一個新的法律部門,所以我傾向于不把這樣一個新的現(xiàn)象進行簡單的歸類。也不試圖依托于傳統(tǒng)的定義系統(tǒng),來進行貼標簽式的法律定性。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