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妮
摘要:格非最早以“先鋒”姿態(tài)初出茅廬,他的寫作一直被冠以“先鋒小說”的標記,早期的先鋒小說蓄意營造“敘事迷宮”以達到先鋒的特征。90年代先鋒小說家紛紛轉型,格非也未能逃脫這個既定的宿命。在表述當下現(xiàn)實和古典靠近的兩條路中,格非選擇了二者交融,又有“先鋒小說”的殘留。《江南三部曲》即是明證。以古為喻,描寫了幾代人的跌宕沉浮,顯示了格氏的大氣磅礴。
關鍵詞:格非;江南三部曲;轉型
格非于2004年陸續(xù)發(fā)表新作《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合稱《江南三部曲》),并憑借這三部作品問鼎第八屆“茅盾文學獎”。格非在九十年代究竟是隨著先鋒作家群們勝利大逃亡還是繼續(xù)堅守寫作初衷,在《江南三部曲》中已經(jīng)尋找到了答案。格非用他穿透歷史迷霧的眼光,辯證地看待《江南三部曲》所營造的烏托邦寓言。
與古典小說相遇的“新先鋒”
博爾赫斯在《布洛迪的報告》中提供了小說的一種獨特的開放性結構,即空缺的小說結構,開頭缺失,結局的不可達,結尾缺失,多重結尾。先鋒作家們早年師法拉美魔幻主義派,這種創(chuàng)作結構在格非早年著作《褐色鳥群》、《迷舟》以及其他先鋒作家們的創(chuàng)作中隨處可見。在《江南三部曲》中格非還是保存了對于這種形式的迷戀。這在《江南三部曲》中主要見于對于事情起因發(fā)展的來龍去脈交代不詳,敘事的有意遮掩給了文本更為廣闊的空間,這是一種考慮詳盡的寫作策略,同時也有意無意增加了文本的多樣性。
《江南三部曲》以線性敘事為主,講述了家族三代人追尋、建構烏托邦的歷程和軌跡,時間在作品中并沒有出現(xiàn)斷裂。但因果鏈的空缺與進程的空缺卻在第一部《人面桃花》中較為明顯。這也顯示此時的格非并未完全擺脫舊日的書寫痕跡。開頭寫道“父親從樓上下來了”。從此為全書埋下了伏筆,由此開啟了三代人的“桃源夢”:父親出走之謎、父親的不尋常的舉動、父親建構桃花源的夢想。父親的出走眾說紛紜;“父親是否因《桃源圖》發(fā)瘋?父親去了哪里?”父親就這樣毫無預兆地意外出走,這一因果鏈的空缺成為縈繞在眾人心中的謎團。同時,筆墨之間又提到了“現(xiàn)在的問題是,父親下樓來了”。在陸秀米回國之后于閣樓之上呆了一段時日,又有同樣的描寫,引發(fā)了對于“樓上”的探究。閣樓承載了陸侃對于桃源夢的追尋,張季元的大同世界的構想、陸秀米的革命藍圖的規(guī)劃??此撇唤?jīng)意的一筆,卻將三人的精神軌跡匯聚于閣樓這一個精神場所。“這些空缺作為某種反歷史的書寫方式,作為抗拒文本的統(tǒng)一的和深度的意義構成的裝置,它產(chǎn)生的結果卻顛覆了產(chǎn)生它的動機。在這里,由敘述作用產(chǎn)生的空缺——一種非符號化的意指作用,卻轉化為含義復雜的象征代碼,它具有了多重的意指作用。①三人對于烏托邦的構建均來源于此,“下樓來了”前因不搭后果的神來一筆,表達的是三人的烏托邦夢想由構思到實施的過程。而“閣樓”作為高蹈之物,又象征著三人夢想難以企及,不可實現(xiàn)。
格非對于懸念的運用出神入化,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在《人面桃花》開頭和結尾部分顯示了他非凡的能力,他潛心吸取《紅樓夢》等中國優(yōu)秀古典小說的技法中,同時又將西方小說的蒙太奇技法巧妙結合。以秀米的血緣父親陸侃的出走為引,中間穿插了龍守備欲向陸家巧取搶奪傳說中的“鳳凰冰花”神物,卻突然掠過不提,實為下文設懸,小說結尾,瀕臨死亡的陸秀米通過這一神物,看到多年后垂垂老矣的父親和一出生便不知所蹤的兒子譚功達,祖孫三代通過非現(xiàn)實的方式團圓,為本部書做結,也為下一部書布局,“江南三部曲”之二《山河如夢》即由此開篇。但這已與格非的早期創(chuàng)作不同,前期小說意在營造一種敘事迷宮的形式感,其中帶著一種展示高超的小說敘事技巧的自足。在《江南三部曲》中,格非的敘事意在指向一種出路,精妙的敘事織成了一張節(jié)點繁多的大網(wǎng),此時的格非告別了之前的展示技巧的角色,將他筆下的諸多人物網(wǎng)羅在故事網(wǎng)中,彼此的行動、人物關系互相影響、彼此牽制。格非曾說:“世界本身就是無限豐富的,是斷裂而無序的,是非因果性的,它的意義尚未被窮盡?!雹谶@樣的寫觀念可謂貫穿格非整個寫作生涯,這就可以解答為什么“江南三部曲”所呈現(xiàn)的某些先鋒特征了。格非并非特意鐘情某種寫作手法,而是忠實一以貫之的對于世界的體認。
圓形敘事
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講述了布恩蒂亞家族七代的故事和他們生活的馬貢多小鎮(zhèn)從開辟、發(fā)展、繁榮到衰亡的過程,從而形成一種循環(huán)往復的圓形敘述框架。在《博爾赫斯的面孔》中直言道:“坦率地說,直到今天,我仍然對博爾赫斯有所眷戀”。 但是格非的圓形敘事在師法他的歐美前輩的同時又有所不同。格非的圓形敘事更多的受到中國古典小說的“宿命論”影響,小說并非是大團圓結局,人物甫一出場,清零的氣氛就預示了人物的悲劇結局。陸秀米之子譚功達重回母親的故地普濟便心生恐懼:“自己不管如何掙扎,終將回到母親的老路上去,她所看到并理解的命運將會在自己身上重演。”
此外,小說敘事在空間上也呈現(xiàn)一種圓形結構。姚佩佩受辱之后憤而殺人,奔波逃亡竟然發(fā)現(xiàn)她的逃亡線路竟是一個圓圈,冥冥之中,她看到了“苦楝樹下那片可憐的小小的紫色花朵,仿佛就是我,永遠都在陰影中,永遠。”終究沒能逃脫命運的怪圈,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佛教偈語曰:“緣起緣滅,自有定數(shù)?!边@種緣法也表現(xiàn)在格非的敘述中。這樣也符合佛教的“輪回說”、“循環(huán)說”。格非在從現(xiàn)代主義撤離的道路上,汲取了大量古典的傳統(tǒng)寫法。透過虛幻看結局,類似手法本就借自《紅樓夢》“寶玉游太虛幻境”,張清華就認為格非“在某種程度上修復了幾近中斷的中國故事——從觀念、結構、寫法、語言乃至美感神韻上,在很多微妙的方方面面。在他的手上,一種久遠的氣脈正在悄然恢復”。③
無盡的虛空:“烏托邦”的寓言
格非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都生活得相對比較狠瑣了,不太會想烏托邦的問題或者是做白日夢。其實文學的職能之一就是白日夢,提供現(xiàn)實生活那么重壓之下給我們提供一個喘息休息的作用。所以,在一個正常時代里,包括小說里考慮的比如晚清到民國這個時期或者是50年代甚至文化大革命,甚至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可以看得很清楚,有一個脈絡,從歷史的延續(xù)過程中我能看到,不管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不可能離開這個東西。”“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中的知識分子想要探尋的是大制度層面上的國家烏托邦,第二部《山河入夢》中譚功達等人要創(chuàng)造的是既有制度下的社會烏托邦,末部《春盡江南》中譚端午、龐家玉等人面對不可逆轉的潮流,開始了個人烏托邦的追逐。小說的寫作意旨還是在解救個人,龐家玉的演變正是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乃至中國人的精神困境,在社會浪潮中,面對著變與不變的艱難抉擇,凸顯了人性的弱點。在《人面桃花》中,花家舍與世隔絕,沒有戰(zhàn)爭和侵擾。在這里,陸秀米父親所構想的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世界”??稍诤椭C背后暗藏的卻是花家舍當家人之間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人心的陰暗面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第二部《山河入夢》中,花家舍是一個擁有先進制度的人民公社,人無恒產(chǎn),所得均分。在一切物質滿足的條件下卻是檢舉之風大行其道,看似寧靜的烏托邦的世界實則波濤暗涌?!洞罕M江南》中的花家舍則退變成了燈紅酒綠、鶯歌燕舞之地。格非用三部長篇,講述晚清至二十一世紀長達百年幾代知識分子為建構“烏托邦”所做的努力,目的就是要敘述“烏托邦”的不可靠性,其存在即幻滅,比社會進步更重要的是拯救人心。格非這種由大及小,由國家至個人的轉變正說明了他的文字和思考逐步落腳社會現(xiàn)實。九十年代開始,人們在享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物質成果的同時,社會上的風氣也日益浮躁,人人都沉浸在“唯物質”、“金錢至上”的怪圈中,道德滑坡,陷入了極大的精神危機當中,知識分子在這種情況下變得無所適從,包括格非在內的先鋒作家們意識到過去的想法或許是錯誤的:文學一味寄托于過去的描述和對虛擬的想象已經(jīng)不適合目前的情境了。過去、未來、現(xiàn)在只是我們對于世界的表達方式,而當下是如此得亟需表達。知識分子企圖拯救社會,可又是最為需要自救的群體。格非在寫作的同時又不小心偶得一本“知識分子的自白?!标悤悦髡J為,正是在“寓言式”的刻意書寫里,“復古的共同記憶”進入我們年代的深處,在歷史最后歲月的紀念碑上寫下震撼人心的墓志銘,在中國作為第三世界文化的“當代性”情境中,產(chǎn)生類似本雅明所說的“震驚”的美學效果。 格非將三部書命名為“江南三部曲”,“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名稱,更是一個歷史和文化概念?!彼笳髦藗儗熈嗲唷⑺系摹叭碎g桃花源”的向往。作家通常是將人生之不可實現(xiàn)投諸文學,格非一方面希望構筑這樣一個實體的“烏托邦”和“精神烏托邦”,另一方面又宣告了它的破滅。最后一部書名“春盡江南”大有人間芳菲飄盡的凋零之感,“烏托邦”轟然坍塌。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完書歷時十余年,在不斷的思考與閱歷中將人事巨變、世態(tài)滄桑揉為一味,化合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方法和中國古典小說技法,顯示了他作為一代先鋒大師的功力。在褒貶不一之后,用這部鴻篇著作說明了他寫作轉型的成功,不再是盲目地迷醉西方,而是從中國傳統(tǒng)里吐納吸收,結合中國現(xiàn)實,敘述“中國故事”。
注釋:
①陳曉明:《無邊的挑戰(zhàn):中國先鋒文學的后現(xiàn)代性》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5年7月第1版,第86頁。
②格非:《標記》[J],《今日先鋒》1994年第11期。
③張清華:《知識,稀有知識,知識分子與中國故事》,《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4期。
參考文獻:
[1]張清華.中國當代先鋒文學思潮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馬泰·卡林內斯庫.現(xiàn)代性的五幅面孔[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5.
[3]格非.博爾赫斯的面孔[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