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紅
傳統(tǒng)文言教學強調“八字憲法”,即“字字落實,句句清楚”,但隨著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這種教學的弊端已十分明顯。目前大多數(shù)語文老師文言教學多采用先從整體上把握重點字詞、文言句式,再對內(nèi)容分析挖掘的方法,這種方式把一篇文言文分成兩塊:一塊是語言材料,另一塊是文學作品。這種教學模式,遏制了學生學習的主動精神,學生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我主張以意率文,把基礎知識的講解與內(nèi)容挖掘并重,應用實際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以改變文言教學低效的現(xiàn)狀。
一、 巧借文本釋疑,講出美來——理解文本的人文內(nèi)涵,這是關鍵
孔子說:“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眮喞锸慷嗟抡J為:“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蔽业拿刻谜n均從設疑開始,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問,老師或學生答。學生根據(jù)初讀課文的體驗回答或提出問題,師生一起對問題及時完善,或歸納,或概括,或明確范圍,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質疑能力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如教讀《桃花源記》一文,我是這樣設疑導入新課的:“同學們,當你看到課文題目時,你能想到與題目有關的成語嗎”“誰來說說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接著進一步提問:“陶淵明心中的世外桃源又是怎樣的呢?它美在哪里?試著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保z查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的情況) 接下來的問題有:“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讓多少人陶醉啊!漁人也陶醉其中,他流連忘返了嗎?”“他離開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漁人出桃花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拓展延伸問題有:“你覺得文末‘后遂無問津者有什么言外之意?請說出你的理由?!薄跋胍幌朐跂|晉時期,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嗎”“有人說陶淵明寫《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這些問題隨著課文講解一個個出爐,老師對學生課堂上的回答要把握火候,從生成中因勢利導,講出美來,美即作品的核心價值,是文本的精華、精髓所在,課堂教學均從這里展開延伸。
這種教學模式要求老師平時注重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在設疑方法上要有指導。設疑切口宜小不宜大,求得以小見大的效果;提出的問題宜多不宜少,求得以少勝多的效果;設疑宜簡不宜繁,求得以簡馭繁的效果。提問時要問文求道,切忌把文本的內(nèi)涵架空。也就是說,提問要圍繞指向核心內(nèi)容的核心點,這樣對歷經(jīng)幾百上千年大浪淘沙后積淀出來的精華,才能細細咀嚼品味,達到編者的目的?!白寣W生接受審美教育,得到藝術的熏陶,引導學生形成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边@種問題探究教學方式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的潛能得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也得到釋放,學習興趣也益發(fā)濃厚,而老師自身的生命力也得到激發(fā)。
二、 巧借文本指導,練出實來——講文言文的學習落到實處,這是基礎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面對同一篇文言文,在教什么上有許多選擇。鄭桂華老師認為:“一堂課教什么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針對你設定的教學目標選擇了合適的方法,從而切實高效達成教學目標?!逼吣昙壗虒W建議中指出:“由于七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教學前,有必要先談談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要特別注意文言字詞的基礎性積累,在積累過程中要關注方法。例如:解釋詞語時可用加字的方法,換字的方法,比較辨別的方法等?!?/p>
以教讀初中文言文第一篇《童趣》為例。如:課上我們采取合作學習的方法,強調學習本課時要注意:1.讀懂文章寫的內(nèi)容,你是怎樣讀懂的?你用了什么方法?2.你還有什么疑難問題?而后學生接龍翻譯,老師奇妙插話、點撥,進行組際交流。如老師問:“‘睜大從何而來,‘所以是怎樣譯出來的?”生答:“‘張目的‘張可譯為‘睜大,‘故可譯為‘所以,”師:“你是怎么想到這樣翻譯的?”學生:“用現(xiàn)在的詞去換?!崩蠋煟骸皩Γ@就是文言翻譯中的換字法,你又怎么知道‘項為之強是‘脖子為這都僵硬了?”學生:“書下有注釋?!睅煟骸斑@就是查看注釋法?!睂W生:“‘定神細視可譯為‘定下心來仔細觀察?!睅煟骸斑@就是加字法。”課堂上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這一過程中,我補充了文言通假字的知識。第一堂文言教學中,我注重學習方法和技巧上的指導,讓文言學習落到實處。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虛詞是教學難點,需幫助學生找出規(guī)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之”字,情況比較復雜,常見的有作代詞用,可以指代人、事、物 ;其次作助詞,既可作結構助詞“的”,有時無實在意義,可不譯;三是作動詞,這種情況不大多見,如 “輟耕之壟上”。教學時,這些知識需綜合講授,然后要求學生舉例,這樣能達到掌握規(guī)律、鞏固知識的目的。同時,在學完一篇課文后,讓學生自行歸納總結一課的學習重點,梳理學習內(nèi)容,自編練習,檢測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作家作品背景知識、重點詞語的解釋、通假字、古今異體字、一詞多義現(xiàn)象、詞類活用、重點語句的翻譯和理解、文章的主旨等,把課堂所學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讓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
三、 巧借文本注釋,悟出道來——掌握文言語句的翻譯方法,這是根本
文言文教學有一個大目標,就是要教會學生善于揣摩語言,訓練敏銳語感,讓學生發(fā)現(xiàn)古今漢語在表意上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把古今言殊的障礙打通。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文言教學過程中就要講清一詞多義以及詞類活用的現(xiàn)象,特別是要去揣摩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才能準確領會文意,從語言表達習慣上去求得與作者表情達意相契合的心靈默契,繼而在完成基礎知識任務學習同時,情感目標也得以實現(xiàn)。面對我校生源現(xiàn)狀,我發(fā)現(xiàn)表達能力的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訓練的途徑很多,本文著重講巧借注釋,美化譯文,巧妙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平時學生在文言文翻譯中用的是機械的文白對譯,就是把一個詞語從句子中抽出來求正確的釋義,而不習慣放入句子中考察其準確的意思,或者只顧一個句子的解釋而不顧一段話的連貫與得體,病根之一就是過于依賴課文的注釋。如《核舟記》一文原句“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高可二黍許”,課文中的注釋是:“大約有倆個黃米粒那么高。一說古代一百粒黍排列起來的長度為一尺,因此一個黍粒的長度為一分,這里的‘二黍許即二分左右。可,大約。許,左右。”學生口譯如下:“船的頭尾長大約八分多一點,約有兩個黃米粒那么高?!笨梢钥吹贸?,學生直接將注釋搬過來,不顧前后句是否連貫得體。一筆者在課上作如下指導:“同學們請將注釋看完,也許你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黃米粒是多高,用它來替換語句是否更通順了?”替換完學生翻譯如下:“小船從船頭到船尾長度八分多一點,高度大約二分左右?!闭Z句通順多了,前后也連貫了。
初中三年學習中這類例子很多,上課時老師要告訴學生,語句翻譯不能只顧眼前,要縱觀前后,甚至是全篇。一句話,不能只滿足于看注釋對課文,或者從參考書中找到譯文來對照,而是要仔細體會古人的生活,辨析字、詞、句、篇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才能準確理解和翻譯文言文。美化的譯文,不僅會帶給學習者極大的美感享受,而且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對內(nèi)容的理解、用詞的選擇、語法的運用等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還能促進寫作能力,培養(yǎng)想象力,陶冶情操,也為以后學習文言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 巧借文本注釋,點出活來——實現(xiàn)能力遷移的目標,這是目的
葉圣陶先生說過:“課本無非是個例子?!币哉n文為例,教師通過一篇篇課文的教學,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訓練學生,讓學生形成能力的轉移,使學生能活學活用,真正實現(xiàn)教是為了不教。當然,要讓學生達到如《課程標準》中的“學生應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光靠課內(nèi)教材上為數(shù)不多的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我上網(wǎng)選取了一些與課文難易相當、人文性較強的課外文言文作為訓練材料來訓練學生,把學生的課內(nèi)學習遷移到課外,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以致用的目的。
語文教師在平時教學中講清知識要領后,應多讓學生借用注釋、工具書去完成文言文的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增強文言課堂的思維力度,學生的學習能力就能在不斷的訓練中得到提高。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以意率文,以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帶動字詞句的理解和落實,是初中文言文教學切實可行的模式。我想,長此以往,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必然會提高,學習的境界定然也會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