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鑫龍,李雪梅,崔興凱
?
新形勢下高校任課教師教學和科研結合共贏的實踐探索與收獲
安鑫龍1,李雪梅1,崔興凱2
(1. 河北農業(yè)大學海洋學院,河北秦皇島 066003;2. 河北農業(yè)大學教務處,河北保定 071001)
高等教育大眾化促使一些高校任課教師的授課工作十分繁重,職稱評定和崗位等級晉升等需求導致高校任課教師熱衷于科研和寫作,這為相關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質量提出疑問,迫切需要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本文將科研成果成功運用于《海洋浮游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3門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明顯提升;3門課程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促成科研項目命題,并通過科研得到解決。高校任課教師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是新形勢下保證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質量的有效途徑。
高等教育;任課教師;教學;科研;結合;共贏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進一步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2020年毛入學率將達到40%[1],這就意味著一些高校教師的授課工作仍將十分繁重。另一方面,由于職稱評定和教師崗位等級晉升等需求,高校教師對科研項目的熱衷程度愈發(fā)凸顯。這樣,繁重的教學任務和科研工作勢必會對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水平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平衡教學和科研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保證教學和科研質量,將是廣大任課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1.1 工作量是高校任課教師教學壓力的源頭
高校任課教師的基本工作內容即為授課,且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工作量,這樣才能完成本職工作。完成基本工作量后,教師的課時費與工作量成正比。學生擴招或成立分校后,學生數(shù)量增多,各位教師均攤的工作量相對增加。此外,一些高校任課教師的職稱評定明確要求參評人員的教學工作量和教學水平,根據(jù)教學工作量多少和教學水平高低評分,在限定工作量范圍內評分分值與工作量大小和教學水平成正比。這樣,任課教師的工作量在自愿或不自愿情況下均要足額完成,且要保證較高的教學水平。
有些學科知識更新較快,常見的如生物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任課教師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補充完善教案,滿足自己授課和其他任課教師所授課程之間的完美銜接。很多院校升格后,專業(yè)設置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修訂、課程教學大綱和授課教案完善等工作都需要任課教師配合或獨立完成。全國范圍內各高校都在申報國家級、省級、市級和校級精品課程,“出書熱”風靡校園,這就要涉及到全部或部分授課教師的辛勤勞動。此外,有些高校明確要求教授至少為本科生上1門專業(yè)課,且將承擔本科教學任務作為教授聘用的基本條件。這樣,任課教師的多種形式的工作量會明顯增加。
1.2 科研在高等學校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隨著各高校師資隊伍結構調整和學歷相對提高,科研團隊和重點實驗室等建設逐漸完善,接受過正規(guī)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教師隊伍,往往沿襲研究生階段的經歷繼續(xù)在就職院校開展科研工作,以期為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由于研究生導師資格申請以及研究生培養(yǎng)需要,相關任課教師的科研意愿亦愈來愈強烈。一些高校的職稱評定明確要求參評人員的研究成果(包括完成課題、專利、新品種、各種獎勵等)和論文論著,根據(jù)研究成果和論文論著的等級(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校級等;SCI、EI、SSCI檢索;一級學報、核心期刊和一般刊物等)及高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進行評分,且在限制研究成果和論文論著數(shù)量的情況下,最高分值不封頂;署名排序對分值影響也很大,如論文論著的第一作者、第二作者……分別按分值的100%、60%等依次記分,有些高校甚至要求參評的研究成果和論文論著均是參評人員排名第一方可計分。這樣,準備職稱評定的任課教師聯(lián)合和單獨科研熱情均居高不下,希望獲得等級較高、排名居前的研究成果和論文論著,以期在研究成果和論文論著同數(shù)量情況下取得高分值,這樣才能在職稱評定時脫穎而出。還有些高校在職稱評定時,科研部分分值大小與課題經費多少有關,到賬課題經費越多,相應分值越高。如此種種,體現(xiàn)了科研在高等學校中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3 新形勢下高校任課教師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必要性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下,高校任課教師除教學外還忙于科研(申請、考核、驗收、鑒定、報獎等)和寫作(整理數(shù)據(jù)和資料、投稿、反復修改等)。在高校,保證教學質量是對任課教師的最基本要求,然而,任課教師的繁重教學、科研和寫作任務使其無暇查閱相關資料,加之自身的主攻研究方向所限,致使備課時間明顯縮短或者不備課,授課只能依托教材內容。因停電多媒體“罷工”而調課或讓學生上自習等等一系列“新事物”不斷發(fā)生。因此,空洞的書面描述和課堂講授導致學生難以真正理解和接受,結果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學生滿意度不高。另外,雖然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可以通過科研得到解決,科研項目的命題和研究內容也可以通過教學過程積累獲得并且服務于學科建設和教學,但是,目前也出現(xiàn)了科研項目驗收證書和獲獎證書中人員“加塞”和“追尾”、論文作者署名存在爭議、發(fā)表刊物和論文內容嚴重不符、論文代寫刊發(fā)等等一系列“無奈”之舉,這些不正?,F(xiàn)象充分說明了任課教師薄弱的科研實力,相對應的是任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嚴重脫節(jié)。因此,新形勢下需要任課教師將教學和科研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二者的有機結合,使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獲得雙贏。
筆者長期從事《水生生物學》、《海洋浮游生物學》和《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等課程的理論和實踐教學,科研課題也是圍繞3門課程內容進行海洋有害藻華的研究,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了一條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雙贏之路。
2.1 3門課程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
2.1.1 3門課程教學中遇到的問題
《水生生物學》和《海洋浮游生物學》主要講授水生(海洋)生物的形態(tài)分類、營養(yǎng)、繁殖和生態(tài)學[2-3],《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主要講授河流、湖泊(水庫)、濕地、地下水和近岸海域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與重建的基本理論、技術與措施[4]。前兩門課程是后者的重要基礎課,各類生物的形態(tài)分類、營養(yǎng)、繁殖和生態(tài)特征等為修復水體的前期生物調查與評價、后期修復生物種類選擇和修復效果監(jiān)測與評估等內容的講授提供重要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海洋浮游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等3門課程的教學,提煉了水環(huán)境生物在水環(huán)境中的3大基本特征:污染水環(huán)境、指示水環(huán)境和調控水環(huán)境。污染水環(huán)境,如形成水華或海洋有害藻華(赤潮、褐潮和綠潮)等;指示水環(huán)境,如指示水環(huán)境中污染物類型和污染程度等;調控水環(huán)境,如大型藻類對水環(huán)境中氮、磷營養(yǎng)鹽的吸收等。但是,水環(huán)境生物種類很多,加之地域差異、教材編寫者研究方向、成書時科研成果以及版面等限制,任何一本《海洋浮游生物學》和《水生生物學》教材均不能夠全部將各門類生物的形態(tài)、營養(yǎng)、繁殖和生態(tài)等特征通過圖解等方式描繪出來,也不能講授各個生物種類的全部特征,有些特征只能用文字表述出來[5-6]。目前,國內還沒有出版包括河流、湖庫、濕地、地下水和近岸海域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與重建技術等內容完整的《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教材,尤其是缺乏近岸海域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與重建技術相關 內容。
2.1.2 3門課程教學促成科研選題
通過多年教學發(fā)現(xiàn),水環(huán)境生物在水環(huán)境中的3大基本特征涵蓋了水環(huán)境生物研究領域的全部內容。結合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上述問題,筆者以水環(huán)境生物為研究對象,為科研項目“秦皇島市沿海赤潮生物監(jiān)測研究”、“有害藻華藻種庫建設研究”、“尖尾藻的分類和繁殖研究”、“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生態(tài)特征及調控技術研究”、“海洋尖尾藻對兩種海洋微藻的攝食特征研究”、“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生態(tài)特征及調控機理研究”、“曹妃甸區(qū)域海洋生態(tài)構建技術模式研究”和“唐山‘三島’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關鍵技術研究”等的成功立項和開展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
2.2 科研對3門課程教學的促進作用
2.2.1 科研成果
近幾年,筆者主持或參與完成了“秦皇島市沿海赤潮生物監(jiān)測研究”、“有害藻華藻種庫建設研究”、“3種不同植物對海洋卡盾藻生長影響的 實驗生態(tài)學研究”、“尖尾藻的分類和繁殖研究”、“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生態(tài)特征及調控技術研究”、“海洋尖尾藻對兩種海洋微藻的攝食特征研究”和“河北省沿海赤潮生物生態(tài)特征及調控機理研究”等課題研究,收獲河北省沿海漸尖鰭藻()、血紅哈卡藻()、中國魚毒藻()和日本魚毒藻()等大量水生生物固定和活體標本(圖1~圖4),發(fā)明了海洋尖尾藻()的室內培養(yǎng)方法[7],發(fā)現(xiàn)了齒狀紋石藻()產生似親孢子(圖5)的繁殖方式[8]和海洋尖尾藻攝食海洋浮游植物[9-10]等一些海洋生態(tài)現(xiàn)象,研究成果包括水生生物學形態(tài)分類、營養(yǎng)、繁殖和生態(tài)學等多個領域。
圖2 血紅哈卡藻
圖3 中國魚毒藻
圖4 日本魚毒藻
2.2.2 科研成果對3門課程教學的促進作用
科研成果為《海洋浮游生物學》和《水生生物學》的理論教學工作提供了大量原始的生物形態(tài)、營養(yǎng)、繁殖和生態(tài)等教材和文獻資料內沒有的理論和圖片等資料,為實踐教學提供了單克隆實驗生物和實驗方法[3,8,11]?!安苠閰^(qū)域海洋生態(tài)構建技術模式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為《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課程中“近岸海域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與重建技術”章節(jié)提供了海洋牧場建設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措施,“唐山‘三島’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研究成果為《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課程中“近岸海域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與重建”章節(jié)提供了大型海藻修復、貝類修復和貝藻立體化修復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措施。
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到科研探索中解決問題,再回到教學中系統(tǒng)融合研究成果,實現(xiàn)了“教學—科研—再教學”的良性循環(huán),是筆者多年教學和科研相結合的實踐總結。通過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明顯提高,收獲頗豐。具體表現(xiàn)在:2008年9月至今,通過科研采樣建立了有害藻華生物庫,保存河北省沿海有害藻華生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共計30余種,為《海洋浮游生物學》和《水生生物學》教學提供了素材,從空洞乏味的紙上談兵到栩栩如生的圖解、實物標本和實物視頻配合,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教學滿意度逐年提高,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明顯提高,學習和思考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實驗課堂上的繪圖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明顯提升。另一方面,通過3門課程之間的聯(lián)系,教學內容更為系統(tǒng)化,前后銜接更加連貫,參與編寫了高等職業(yè)教育農業(yè)部“十二五”規(guī)劃教材《水生生物學(第二版)》[12]中的甲藻門、硅藻門和水污染的生物學問題,補充了《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中“近岸海域環(huán)境生態(tài)修復與重建技術”章節(jié)。幾年來,在3門課程教學基礎上,深刻意識到哪些科研命題需要立項,進而通過科研工作使自己的科研內容更加系統(tǒng)和完善,使自己從事的研究領域沿著健康方向發(fā)展,始終把握領域前沿,完成各級科研課題10余項,相關課題獲得河北農業(yè)大學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培養(yǎng)了6名水生生物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為河北省沿海赤潮[13]、海洋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研究做出了一定貢獻。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也為一些高校任課教師帶來前所未有的授課壓力。職稱評定和教師崗位等級晉升等需求,將進一步增加高校任課教師的科研和寫作壓力。通過《海洋浮游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等3門課程的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實踐探索證實,高校任課教師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是新形勢下保證教學質量和科研成果質量的有效途徑。今后,任課教師要以服務教學和學科建設為目標,認真?zhèn)湔n、精心授課,從整個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立項科研解決和驗證問題,獲得創(chuàng)新性科研成果,再將科研成果有機融入教學,從而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2] 安鑫龍,李志偉. 高職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保護專業(yè)水生生物學課程改革與實踐[J]. 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1,13(2):176-178,181.
[3] 安鑫龍,崔興凱,李雪梅. “海洋浮游生物學”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 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17(2):88-91,97.
[4] 安鑫龍,李雪梅,李志偉. 高職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保護專業(yè)《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課程改革探索[J]. 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3,15(4):89-92.
[5] 鄭重,李少菁,許振祖. 海洋浮游生物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6] 梁象秋,方紀祖,楊和荃. 水生生物學(形態(tài)和分 類)[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1996.
[7] 安鑫龍,宮春光,李雪梅. 一種培養(yǎng)赤潮微藻海洋尖尾藻的方法:201110314305.6[P]. 2013-03-06.
[8] 李雪梅,李亞寧,安鑫龍. 齒狀紋石藻的生物學特征初步研究[J]. 天津農學院學報,2014,21(2):21-23.
[9] 安鑫龍,李雪梅,李亞寧. 海洋尖尾藻的攝食[J]. 海洋技術,2012,31(1):100-102.
[10] 安鑫龍,李雪梅,申亮. 海洋尖尾蟲對海洋卡盾藻的擾動攝食[J]. 實驗動物科學,2014,31(1):55-56,60.
[11] 安鑫龍,李雪梅. 高職水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保護專業(yè)《水生生物學》課程深度改革的探索[J]. 天津農學院學報,2013,20(2):53-55.
[12] 孫成渤. 水生生物學[M]. 2版.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4.
[13] 安鑫龍,么強,潘娟. 河北省沿海赤潮[M]. 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11.
Practice Explorations and Harvests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ation for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New Situation
AN Xin-long1, LI Xue-mei1, CUI Xing-Kai2
(1. Ocean College of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inhuangdao 066003, Hebei Province, China; 2.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1, Hebei Province, China)
Course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remain busy in teaching for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be keen on researching and writing for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and post grade. So, their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will be questioned for their business. Thu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s important. On the one hand, the qualities of teaching in “Marine Planktology”, “Hydrobiology”, “Water 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for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ir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process; On the other hand, problems found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ree courses resolved through scientific researches.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or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eacher;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combination; win-win
G642.0
B
1008-5394(2016)03-0073-04
2015-11-28
河北農業(yè)大學中青年骨干教師境外研修項目(無編號)
安鑫龍(1976-),男,河北唐縣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海洋浮游生物學、水生生物學和水環(huán)境修復技術的教學和科研工作。E-mail:axlqh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