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婧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現(xiàn)實主義的花中花——《卡門》歌劇與小說之比較研究
田 婧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19世紀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壇可謂巨著叢生,法國作家梅里美的短篇小說《卡門》以一位吉普賽女郎的愛情悲劇為主題,在眾多佳作中脫穎而出。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就引來了其他藝術領域里改編者的高度熱情,其中最為后世流傳的莫過于同時期、同國籍的作曲家比才創(chuàng)作的同名歌劇。將兩部作品從女主人公的塑造和戲劇情節(jié)方面進行相互比較,揭示其現(xiàn)實主義的美學特征是具有研究意義的。
歌劇;小說;《卡門》;比較研究
19世紀歐洲現(xiàn)實主義文壇可謂巨著叢生,法國作家梅里美的短篇小說《卡門》以一位吉普賽女郎的愛情悲劇為主題,在眾多佳作中脫穎而出。小說一經(jīng)發(fā)表,就引來了其他藝術領域里改編者的高度熱情,其中最為后世流傳的莫過于同時期、同國籍的作曲家比才創(chuàng)作的同名歌劇。比才在此劇中創(chuàng)作的序曲、哈巴涅拉舞曲、斗牛士之歌等一系列名曲,時至今日仍然位列于世界各地舞臺上演率最高曲目之中。這兩部作品交相輝映,宛若花中花盛放在現(xiàn)實主義的沃土里。將兩部作品從女主人公的塑造和戲劇情節(jié)方面進行相互比較,揭示其現(xiàn)實主義的美學特征是具有研究意義的。
梅里美的短篇小說《卡門》,故事家喻戶曉。女主人公卡門美麗、性感、神秘,還充滿了異域風情的魅惑力。盡管她不被當時社會所承認和接納,但是她身上流淌著吉普賽民族特有的叛逆、不羈的血液。她先是誘惑唐何塞,得手后又無情的將他拋棄,最終死在他刀下卻毫無悔意。比才選用了三種典型的西班牙音樂形式來塑造和刻畫這一獨具魅力的吉普賽女子。
(一)卡門的哈巴涅拉舞歌《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解析與原著小說中人物對比
《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是卡門在歌劇中初登場時演唱的詠嘆調。這首久唱不衰的獨唱曲采用了“哈巴涅拉”舞曲的風格,歌詞用法語寫成,譯成中文是“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無人可以馴服它,而且無人可以召喚它。如果它明確拒絕,威脅或懇求都無濟于事。一個能說會道,另一個沉默寡言,我卻更喜歡那另一個,他什么都沒有說,但是他討我喜歡。愛情是個流浪兒,它從不知道什么是法律。如果你不愛我,我愛你,如果我愛你,你要當心;但是,如果我愛你,你要當心!愛情!愛情!啊,愛情!你想偷襲那只鳥兒,它拍打著翅膀飛走了!愛情是遠的,你可以等待,你不再等待它,它卻在這里了!突然圍繞著你,快,快,它來了,又離開,然后它又回來;你想抓住它,它卻躲開你;你想躲開它,它卻抓住你!”
小說中對卡門有這樣的描寫:“她嘴角叼著一朵金合歡花,扭動著腰臀,活脫一匹科爾多瓦養(yǎng)馬場的騾馬駒兒。……誰挑逗她都應聲,媚眼隨處亂拋,而且拳頭插在腰眼上,……召喚不來,不招自來;”。比才用帶附點的節(jié)奏形象的刻畫了她那扭動的腰臀,八度音程表情滑音表現(xiàn)了她的放蕩不羈。
(二)卡門的賽吉迪亞舞歌《塞維利亞老城墻旁邊》解析與原著小說中人物對比
《塞維利亞老城墻旁邊》是第一幕里的另一首詠嘆調,描繪了卡門行兇被抓,誘惑看守唐何塞成功越獄。此曲采用了“賽吉迪亞”舞曲的形式,流傳于西班牙的安達魯西亞,采用單三拍子的快板,舞者一邊唱“科普拉(copla)”的經(jīng)過句,一邊用響板伴奏。歌詞用法語寫成,譯成中文是“在塞維利亞的城墻旁邊,在我的朋友里拉斯·帕斯蒂亞家里,我將要去跳賽吉迪亞舞,還喝曼扎尼亞酒。我將到我的朋友里拉斯·帕斯蒂亞家里。是的,可是總是獨自一人令我感到厭倦,而真正的樂趣是兩個人;因此,為了有人跟我作伴,我將帶著我的情人!我的情人見鬼去了,昨天我把他趕出了門!我可憐的心非常容易安慰,我的心像風那樣無拘無束!有成打對我獻殷勤的人,但他們都不合我的意?,F(xiàn)在是周末:誰愿意愛我?我就愛他!誰要我的靈魂?盡可把它帶走!您來得正是時候!我?guī)缀醯炔患傲?,因為我要和我新的情人在一起?!?/p>
與小說中描寫卡門相對比:“她故意將頭巾抖落到肩上,好讓我瞧瞧她那張媚人的小臉,同時盡可能扭過頭來,……她說‘您放我逃走吧’……‘老鄉(xiāng),去特里亞納,到利拉斯·帕斯蒂亞飯館?!闭{式為大小調式的更替,拍子為3/8,由最弱至最強的力度,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動,刻畫了一個魅惑、能歌善舞而又狡猾的卡門形象。
(三)卡門的吉普賽舞歌《聽鈴聲響得多美妙》解析與原著小說中人物對比
第二幕開場,地點設在塞維利亞城墻旁邊的一個小酒館里,很多士兵和吉普賽人在喝酒作樂,卡門唱起了歡快熱烈的《聽鈴聲響得多美妙》,一時間成為焦點。此曲采用“弗拉明戈”的形式,是一種流行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地區(qū)的舞曲風格,采用了弗里吉亞調式和分節(jié)歌的曲式結構,六弦琴與跺腳跟、拍掌、打響板和捏手指的聲響穿插節(jié)奏,通常在節(jié)日、狂歡宴會上演,是形式多樣,場面熱鬧的即興表演?!案ダ鞲辍笨穹拧⒆杂傻娘L格,最能反映吉普賽人的流浪生活。歌詞用法語寫成,譯成中文是“金屬桿的撥浪鼓丁當作響,突然夾帶著一聲金屬的巨響,隨著這奇特的音樂,吉普賽人都站了起來。巴斯克鼓有節(jié)奏的響起來,這些吉他也瘋狂的奏響,在執(zhí)著得手下咯吱響,同樣的歌謠,同樣的疊句。特啦啦啦……那金銀首飾在茶褐色的皮膚上面閃光,有橙色和紅色斑紋的衣裙隨風飄揚。她自己邊跳邊唱,剛開始是憂郁和羞怯的,然后更加活潑和更加快的,這種氣勢不斷上漲!那吉普賽人轉動胳膊,他們的樂器掀起狂暴,而且這種耀眼的喧鬧,使人們著魔。隨著歌曲的節(jié)奏,熱情的,瘋狂的,激動的,如癡如醉,她們任憑旋風經(jīng)過把自己卷走!”
與小說中描寫卡門相對比:“她那個連衣裙綴滿閃亮的金箔片,藍鞋子也鑲滿同樣的亮片,渾身上下,不是鮮花就是飾帶。她身上帶著一個巴斯克小鼓。……還有一個波希米亞老頭兒,彈吉他為她們跳舞伴奏?!衣犚婍懓搴凸穆?,也聽見歡笑聲、喝彩聲?!弊兓止?jié)歌的主歌是卡門對在場人們的召喚,副歌由“l(fā)a(啦)”的襯詞組成,由卡門與吉普賽女性友人弗拉斯基塔、梅塞黛斯齊唱,將全曲推向高潮。
(一)人物的變化
與原作小說相比,歌劇的劇本中出現(xiàn)了多名新的人物,而這些人物中有一位很特殊,那就是唐何塞的未婚妻米凱埃拉。米凱埃拉脫胎于梅里美的小說里唐何塞的自白“那時我還年輕,總想念家鄉(xiāng),我也不相信不穿藍裙子、發(fā)辮不垂到肩上(作者原注:納瓦拉省和巴斯克其他省農婦村姑的通常裝束),還會有美麗的姑娘。況且,安達盧西亞姑娘也讓我害怕,她們的作風我還看不慣:總好挖苦人,從來沒有一句正經(jīng)話?!痹≌f中唐何塞理想愛人的抽象形象,在歌劇中集中到他未婚妻米凱埃拉一個人身上。米凱埃拉在歌劇一開始就上場了,她是去找唐何塞的。她漂亮又質樸,在得知唐何塞不當班時,拒絕了其他士兵的搭訕,像受驚的小鹿一樣逃走了。米凱埃拉再次上場是在唐何塞和卡門首次相遇之后,她為唐何塞帶去了他母親的消息和貼補兒子的費用。米凱埃拉這一直觀、具體形象的出現(xiàn),與大膽、充滿誘惑又無牽無掛的卡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符合歌劇中在最短的時間內展示最尖銳的矛盾這一創(chuàng)作要求;而小說中梅里美看似輕描淡寫的間接描述,恰恰滿足了讀者的浮想聯(lián)翩。同一個目的,用兩種刻畫方式表達,出奇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結局的變化
原著小說與歌劇的結尾,在故事敘述上都是唐何塞挽留卡門未果,遂將她刺死。不過還是有了一點細微的變化,這種差別反映了兩部作品的作者在不同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下所做出的不同選擇。小說中卡門面對唐何塞苦苦哀求復合時說出了這樣的話“你這是要求我做不可能的事情。我倒是還可以跟您講幾句謊話,但我不愿意費這個勁兒了?!欢?,卡門永遠是自由的。她生為卡萊(作者原注:德國的波希米亞人)人,死為卡萊鬼?!瓕?,我愛過他,像愛你一樣,但只是一陣工夫,……現(xiàn)在,我什么也不愛了。”表明了卡門寧可選擇死亡而不選擇唐何塞,是源自她對自由的堅持,而這種堅持又源自她流淌著的吉普賽人血液,源自她為之自豪的生活習慣。但是,在歌劇中卻出現(xiàn)了不同的結局,卡門對唐何塞說“即使為了愛他我必須死,我也是愛他!勝利屬于埃斯卡米洛(斗牛士)!我要去找斗牛場上的勝利者!”這樣的對白把卡門描寫成了一個為了移情別戀而最終葬送自己的女人。這種差異并非比才對于卡門的片面理解,而是緣于當時上演此部歌劇的壓力。當時比才工作的劇院負責人勒文反對上演這一題材。勒文認為這一題材與面向上流社會的歌劇院傳統(tǒng)格格不入。為此,兩名劇本作家不得不做出讓步,使卡門這個人物的性格、言辭變得更溫和。這種妥協(xié)的方式,并不能從根本上避免當時觀看歌劇的上流社會人士與劇中人物的階級性對立,隨之而來的便是首演國內負面的評論接踵而來,評論的焦點都集中于否定歌劇的主題。這好似一盆涼水澆滅了比才的所有創(chuàng)作熱情,導致這位偉大的曲作家抱憾辭世。
《卡門》原著小說與歌劇皆體現(xiàn)出了現(xiàn)實主義美學原則,成為法國藝術史上的現(xiàn)實主義經(jīng)典之作?,F(xiàn)實主義由1833年德國評論家普朗什明確提出這一名稱,它具有以下內涵:第一,真實客觀地再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這一內涵就決定了現(xiàn)實主義是為小人物代言,而非為主流社會歌功頌德,更要揭穿和反對為統(tǒng)治而偽飾現(xiàn)狀的行為。梅里美的小說把吉普賽人靠占卜、賣藝、偷盜的貧窮生活刻畫得淋漓盡致。比才恰恰是被這一題材所吸引,迸發(fā)出了創(chuàng)作的熱情和靈感。這也就不難看出,歌劇《卡門》在法國面向上流社會的歌劇院首演會慘敗是預料之中的。第二,廣為人知的“典型理論”,是指用典型化方法創(chuàng)造出既具有個性的,又蘊含著普遍性內容的藝術形象?,F(xiàn)實主義把這種個性和共性結合起來的藝術形象稱為典型形象。卡門就是一個典型形象。梅里美和比才透過卡門,讓讀者和聽眾了解到游弋在社會邊緣、在社會底層的人民的生活??ㄩT不僅代表了自己,而是代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在夾縫里求生存的普羅大眾,更是代表了吉普賽這個居無定所,以流浪為生的民族群體。第三,歷史性的要求。典型的產生與發(fā)展,受到特定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制約,取決于創(chuàng)作者的美學思想,及其對現(xiàn)實生活熟悉和理解的程度,和所掌握的藝術方法、藝術技巧等。19世紀的歐洲正經(jīng)歷著一場隨著工業(yè)革命而帶來的社會關系變革的洗禮。法國作為歐洲革命的中心,從“法國大革命”到“七月革命”再到“二月革命”,圍繞著一種核心思想——“自由、平等”,這是當時法國人民最高的呼聲。法國人民反對統(tǒng)治者的剝削、壓迫、傷害,渴望尊重和平等。梅里美、比才先后生活于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他們親身感受到人民的痛苦和需要,分別用文學、音樂這兩種不同的體裁,共同寄情于“卡門”這一勇于追求自由的典型形象,用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傳達了他們的心聲。■
[1] [法]梅里美 著,李玉民 譯.卡門[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
田婧(1980-),女,山東女子學院教育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