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恩收
任弼時對長征的貢獻
文/王恩收
1931年4月,任弼時被中共中央任命為蘇區(qū)中央局委員兼組織部部長。1933年5月調(diào)任中共湘贛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治委員,組建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六軍團。1934年7月任中共中央代表、第六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8月7日,紅六軍團共9700余人,由遂川縣橫石和新江口地區(qū)出發(fā),踏上了西進的征途。
8月11日,任弼時率紅六軍團進到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圩。12日,正式成立軍團領導機構,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10月24日,任弼時等人率領紅六軍團到達貴州印江縣的木黃,與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會合。此時,中央命令紅三軍恢復紅二軍團的番號,賀龍為軍團長。同時,中央命令紅二軍團與紅六軍團合成一個戰(zhàn)略單位,組成總指揮部,賀龍為總指揮,任弼時為政治委員。全軍共有7000余人。
紅二、六軍團黔東會師后,任弼時認為,如果兩軍單獨行動,則力量薄弱,不僅不能完成策應中央紅軍轉(zhuǎn)移,還有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危險。于是,他與賀龍決定:兩軍集中行動,發(fā)動湘西攻勢。先在敵人力量薄弱的湘西北打開局面,然后再向鄂川黔發(fā)展。
紅二、六軍團到達湘西北后,于11月初襲占永順縣城。敵陳渠珍立即命令所部兩個旅撲向永順,任弼時、賀龍指揮所部途中設伏,激戰(zhàn)兩小時殲敵1000多人。隨后,紅二、六軍團又在該地區(qū)發(fā)動群眾,進行土地革命,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工作,就創(chuàng)建了東西400余里,南北250里左右,人口約50萬的湘鄂川黔蘇區(qū)。
1935年1月,蔣介石調(diào)集重兵向湘鄂川黔蘇區(qū)實行六路“圍剿”,企圖消滅紅二、六軍團于湘西地區(qū)。就在這時,黨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不久,中央給紅二、六軍團發(fā)來指示:總的方針是決戰(zhàn)防御,而不是單純防御;是運動戰(zhàn),而不是陣地戰(zhàn),對敵人需要采取疲憊、迷惑、引誘等方法,造成有利于作戰(zhàn)的條件。另外,必要時,主力紅軍可以突破敵人的圍攻線,向川黔廣大地區(qū)活動,甚至渡過烏江。
任弼時、賀龍等人通過回電詢問,才知道確立了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領導,心情非常興奮激動。任弼時和紅二、六軍團的廣大指戰(zhàn)員,運用毛澤東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打了不少運動戰(zhàn)、殲滅戰(zhàn),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很快扭轉(zhuǎn)了被動局面。
長征途中的賀龍和任弼時(油畫)崔開璽作
1935年10月,蔣介石下令成立宜昌行轅,集結20萬兵力,對湘鄂川黔革命根據(jù)地發(fā)動更大規(guī)模的“圍剿”。由于敵強我弱,11月19日,任弼時與賀龍等人率領紅二、六軍團離開湘鄂川黔根據(jù)地,從桑植縣出發(fā),向湘中突圍,開始長征。
紅二、六軍團采取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目標是西去湘黔邊,但為了迷惑敵人,卻東出湘中。當敵人向湘中追來時,紅軍迅速退出湘中,兵分兩路,急進東南。1936年1月下旬,紅二、六軍團從石阡地區(qū)出發(fā)向南直逼貴陽,然后向西急進,渡過烏江天險。2月上旬,相繼占領黔西、大定、畢節(jié),實現(xiàn)了向黔西進軍的預定目的。
在這一時期,紅二、紅六軍團急需同黨中央取得聯(lián)系,但是,任憑怎樣呼叫,都毫無電波回應。原來,張國燾擔任紅軍總政委后就收走了黨中央與他們的聯(lián)絡密碼。直至1935年9月29日這天,才突然尋呼到好像黨中央的電臺。然而,對方的復電署名卻是“朱德、張國燾”。復電告訴他們紅一、紅四兩個方面軍6月中旬在懋功會師后,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這令任弼時等人十分不解。接著,任弼時、賀龍等人多次聯(lián)名致電朱德、張國燾,詢問中共中央的情況,但張國燾始終封鎖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的消息,只告知他們四方面軍的情況。
1936年2月下旬,紅二、六軍團撤離黔西、大定、畢節(jié)地區(qū),運用機動靈活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忽東忽西,于3月下旬占領貴州盤縣,到達南北盤江地區(qū),終于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將敵人遠遠拋在后面。此時紅二、六軍團兵員充實,士氣高漲,準備在這一帶創(chuàng)立新根據(jù)地,在滇黔邊開展斗爭。任弼時、賀龍致電紅軍總部請示行動方針。紅軍總部朱德、張國燾3月30日電復賀龍、任弼時,希望紅二、六軍團渡過金沙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于是,任弼時、賀龍放棄在滇黔邊創(chuàng)立根據(jù)地的打算,率領紅二、六軍團急速北進,于4月下旬在云南麗江的石鼓等地渡過金沙江,踏上了北上的征途。
1936年4月,紅二、六軍團渡過金沙江后,翻越大雪山,通過藏民區(qū),7月初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于四川甘孜。兩軍會師前,任弼時對張國燾反對北上、分裂紅軍、另立中央等情況并不知曉,到達甘孜后,任弼時與朱德、劉伯承等作了詳細交談。朱德向他介紹了同張國燾斗爭的經(jīng)過,指出這里不是目的地,要團結一致繼續(xù)北上,會合毛澤東等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劉伯承也說,中央在陜北不在這里。接下來,他和賀龍、朱德、劉伯承等一道同張國燾的分裂行為展開了一系列的斗爭。
兩軍會合后,張國燾即派人送來《干部必讀》等文件材料,污蔑黨中央和紅一、三軍團北上是“逃跑”。任弼時發(fā)現(xiàn)后,立即對紅二軍團政治部主任甘泗淇說:“紅四方面軍來的干部,只能講團結,不準進行反中央的宣傳,不準攻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和中央紅軍,張國燾派人送來的材料文件一律不準下發(fā)?!奔t二軍團政治部堅決執(zhí)行了任弼時的指示,使張國燾的圖謀沒有得逞。
張國燾企圖分化拉攏紅二、六軍團,以增加他同黨中央分庭抗禮的資本。兩軍會合時,張國燾故作親熱,大談“我們和二、六軍團沒有任何政治上的分歧”,兩軍會合“將更大地增強我們的力量”,任弼時和紅二、六軍團的干部,不為張國燾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不上他的當。拉攏不成,張國燾又使出分化的手段要紅六軍團“交給他指揮”,要任弼時離開紅二、六軍團,“另派政委”,“準備調(diào)換二、六軍團首長”,但均被任弼時頂了回去。7月5日,中央來電命令紅二、六軍團組成紅二方面軍,并應任弼時、賀龍的要求,將紅四方面軍的三十二軍劃歸紅二方面軍的序列。賀龍任紅二方面軍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肖克任副總指揮,李達任參謀長,杜絕了張國燾染指紅二、六軍團的企圖,使張國燾分化拉攏紅二、六軍團的陰謀破產(chǎn)。
張國燾野心不死,提議召開紅二、四方面軍聯(lián)席會議,也被任弼時頂住。張國燾派人對任弼時說,召開兩軍聯(lián)席會議,以“求得兩個方面軍的一致”,實際就是誘迫紅二方面軍無原則地支持他反對中央。任弼時、賀龍等人明確地表示:“唯有在中央十二月會議(即瓦窯堡會議)決議的基礎上才能一致?!敝劣谡匍_聯(lián)席會議,任弼時質(zhì)問道:報告由誰來作?如果發(fā)生意見分歧,結論由誰來作?并提出不能以多數(shù)壓少數(shù)。張國燾原來認為任弼時同毛澤東有隙,會站在自己一邊,不料,任弼時的觀點與他相反,他無可奈何,只得作罷。
為直接和陜北的黨中央溝通聯(lián)系,會合后任弼時馬上從張國燾那里要來電報密碼,擺脫了張國燾的制約。
為了進一步把團結工作做好,任弼時在北出甘南之前,隨四方面軍行動。途中他與朱德、徐向前、張國燾等人多次交談,了解張國燾與中央發(fā)生分裂的經(jīng)過,以便找出圓滿的解決方案,進一步消除隔閡,盡快北上實現(xiàn)三大主力會師。任弼時的工作在一、四方面軍之間起到了橋梁和溝通的作用。徐向前在回憶錄中說:任弼時“征求我的意見,并說:他已向中央建議召開六中全會,請共產(chǎn)國際派代表參加,從原則上爭取解決以往的分歧”。時任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鐘后來在回憶任弼時和他談話時說:任弼時“那種和藹誠摯的態(tài)度,教育了我并教育了成千上萬的同志?!?/p>
在慶祝紅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的大會上,朱德、任弼時、賀龍、劉伯承在講話中一再強調(diào)團結對敵,共同北上。任弼時說:中央已到了陜北,中央紅軍東渡黃河也取得了勝利。現(xiàn)在,中央提出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口號,提出了爭取東北軍西北軍的問題,我們唯一的道路是北上與中央會合。張國燾迫于形勢,也不得不表示同意北上。這時張國燾雖仍堅持錯誤立場,但已被迫取消了“第二中央”,對中央瓦窯堡會議決議也表示贊成,同黨中央的矛盾有所緩和。為爭取團結張國燾,任弼時、賀龍等多次和張國燾及紅四方面軍領導人交談,耐心說服,消除隔閡,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以促進黨和紅軍的團結。
在同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中,任弼時明確指出:黨內(nèi)只有一個中央,那就是陜北,全黨必須在黨中央正確政治路線的基礎上團結起來,張國燾分裂黨分裂紅軍的行為是錯誤的。
為了實現(xiàn)三個方面軍的勝利會師,為了黨與紅軍的團結,任弼時曾三次向黨中央提出關鍵的建議。
第一次,建議建立絕對統(tǒng)一集中的最高領導,這得到了中央的高度重視。1936年7月10日,任弼時給林育英、洛甫、周恩來、毛澤東等人發(fā)了一封長電,分析黨內(nèi)建立統(tǒng)一集中的最高領導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具體建議。中央回電表示贊同。7月27日,黨中央正式批準二、四方面軍組成中共中央西北局,由張國燾任書記,任弼時任副書記,朱德、賀龍、徐向前等人任委員,統(tǒng)一指揮二、四方面軍行動。
第二次,為解決迫切的軍事指揮統(tǒng)一問題,建議軍委主席團集中指揮三個方面軍,得到中央的采納。面對三大主力紅軍難于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狀況,9月19日,任弼時與賀龍等人等聯(lián)名致電黨中央及朱德、張國燾,為有效打擊胡宗南部,建議:軍委主席團集中指揮三個方面軍作戰(zhàn),岷縣朱德、張國燾,陜北周恩來、王稼祥速親臨前線,會合工作。中央及時采納了上述建議。這時,軍事上堅持西進的張國燾,指揮紅四方面軍撤出通渭地區(qū)。任弼時與賀龍等紅二方面軍領導人吁請紅四方面軍“停止在現(xiàn)地區(qū)”,聽候“陜北之決定”。同時,中央也要求張國燾北上。在這種情勢下,張國燾被迫重新下達北進命令。10月9日,朱德、張國燾到達會寧,與接應的紅一方面軍部隊會師。10月22日,紅二軍團到達會寧東北的將臺堡,與紅一方面軍接應部隊會合。23日,紅六軍團在興隆鎮(zhèn)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三個方面軍完全會師,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第三次,會師后為進一步解決團結和原則上統(tǒng)一指揮等一切問題,建議中央派人陪同朱德、張國燾去保安,與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等會合,實現(xiàn)全黨全軍大團結。中共中央同意了這一建議。11月11日,任弼時等向中央發(fā)出建議電。18日,周恩來從保安來到河連灣,數(shù)日后即陪同朱德、張國燾北上,30日到達保安,與毛澤東、張聞天、博古等會合,實現(xiàn)了全黨全軍大團結。
11月26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fā)布命令:“任命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任弼時為政委。除西路軍外,一、二、四方面軍及其他兵團、人民武裝,統(tǒng)歸前總指揮?!睂θ五鰰r的任命,不能不說是對他在促成三軍大會師,在維護黨的團結中作出重要貢獻的一種褒獎。
12月初,任弼時離開紅二方面軍,到前敵總指揮部工作。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決定成立中革軍委,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張國燾、彭德懷、任弼時、賀龍7人為主席團委員。自此,任弼時進入中共軍事領導最高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