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盆友
在電影《大話西游》的結(jié)尾,西洋武士和他所愛的姑娘站在城墻高處看著至尊寶漸漸遠去的背影。姑娘說:“那個人好奇怪?!蔽涫炕卮穑骸拔乙部匆娏耍莻€人好像一條狗?!边@是我從幼年到現(xiàn)在,每次感到孤獨時腦海中揮之不去的畫面。
張楚有首歌叫《孤獨的人是可恥的》,一開始我根本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這個結(jié)論的。直到有一天,我想起至尊寶在暮色黃昏轉(zhuǎn)身離開時像狗一樣失落的身影,才有一瞬間感受到“孤獨”與“可恥”的聯(lián)系。狗在許多人眼中是用來陪伴的朋友,但我們?nèi)粘s用它來作為詆毀、謾罵或嘲笑別人時的比喻。狗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低賤的代名詞,生活得如狗一樣的人也就變得“可恥”了。
在很多獨自回家,在窗邊徘徊的夜里,空對涼薄月色,我看著自己的影子映在墻上或地板上,無限長又無限短,總覺得寂寞的人真得像極了一條狗,沒有同伴,內(nèi)心永遠處在流浪和顛簸中。我一次次期盼著能有人來認領它,陪伴它,但身后仍是一陣冰涼,一個人也沒有。漫長的歲月中,仿佛只有風往來穿梭在自己空蕩蕩的房間里。孤獨像我身體里的困獸,嘶嘶叫囔、掙扎,我卻無計可施,任由它帶著我一點點地走向痛苦的境地。
潘云貴在該書的序言里說:“孤獨是一枚陪你我成長的果實。我們在它的內(nèi)里飽滿,亦是在自己心上飽滿。等它成熟,綻開,你會瞥見宇宙的光芒原是盛裝于黑暗中這小小的核中。”他對孤獨的理解如此,可見是比我要豁然樂觀。
讀完這本書,也的的確確知道這是他日常的生活態(tài)度。簡單,淡然,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怎樣從成長途中的情緒里解脫出來,不因外物困住自己,而過上內(nèi)心篤定、安寧的生活。我羨慕擁有這樣心境的人,也知曉這值得自己日后好好修煉。
朋友阿枝經(jīng)常讓我不要憂郁,生活縱然有很多不順,也不要把自己置于密閉的鐵盒中。換種眼光和心態(tài)看,很多事情都是比較容易的。所以當初她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的時候,一直說,你需要,你會喜歡的。
文藝這種病,要不起先你就不要得,好好做個平常人,要不一旦得上就好不了,便得靠源源不斷的“藥物”進行醫(yī)治。這本書于我而言,就好像一劑“治愈的藥”,確實如阿枝說的那樣,我需要。書里沒有當下已被眾多作者煮爛的“勵志雞湯”,沒有旅行途中吃喝玩樂的攻略推薦,作者只是簡簡單單,用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寫下自己在寶島臺灣島生活的日日夜夜,有一種慢而細微的感覺。每翻幾頁,感覺時間走得也不快了,世界變得清靜,能聞到海水和青草的味道。
跟阿桑在《葉子》里唱的一樣,我也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面對孤獨,我權當一個人在跑步,身前身后都沒有誰。許多時候想起來,就害怕這種狀態(tài)會一直延續(xù)下去,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結(jié)束。
看書的過程,也是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
讀過書中的篇章,我漸漸懂得,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罷,讓自己無歸屬感的始終只有自己,我們要做的是開始愛自己。孤獨是種常態(tài),不管自己是形單影只,還是處于眾聲喧囂里,都需要清醒地走出自我小世界的牢籠,而不是陷在根深蒂固的失意之中。
我們還年輕,沒有過不去的坎兒,沒有到不了的未來,可以用新的開始去結(jié)束過往的倦怠、期望和失敗。在年輕的途中,以內(nèi)心的聲音為燈,照亮自己和遠方。
潘云貴說:“如果你正年輕,且孤獨,在原地故步自封,不如漂洋過海,翻山越嶺,想象另一種生活的可能。在青春的路上撇開這世界對你的種種看法,你要與真實的自己重逢?!?/p>
青春路上,天氣和風景多變,我們有過愛,也有過恨,但隨著時間的逝去和自我的成長,它們都顯得那么重要。因為我們是活在當下和未來的人,過往的遺憾已是東海逝波。
看完書,也進一步理解了書名中“年輕”和“孤獨”這兩個詞背后的含義。
整本書讀下來,內(nèi)心平和。三十篇散文,字里行間總有一股力量在流動,不強悍,不乖張,是一種溫柔的,微熱的氣息,像水杯上的煙波,像早晚林間的霧氣,樹叢下的泉涌,慢慢進入心扉。而作者親自在寶島拍攝的圖片,有五十多張,也讓我看到了作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清新,文藝,又盡可能理性地思索這個世界。沒有負能量的排泄,沒有死和疼痛的哀泣,是這本書給我留下的印象。
“年輕”與“孤獨”可以和解,可以相處,可以互融,關鍵是心態(tài)上的調(diào)控。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同我一樣,在這本書里學習到一種平和,并讓它成為心底困獸的友伴。
期盼日后每一天,都如書中所說:“每天醒來,都希望歲月風煙太平,生活真真切切,無沼澤,無懸崖?!?/p>
年輕亦孤獨的你,祝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