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中午吃飯,順便看一下報紙,突然之間斗大的幾個字“國三生活,不是念書,就是被念”映入眼簾。這個學生說,自從升上初三,每天不停地考試與念書,已經(jīng)累得像機器人一樣了;回到家還不能放松,如果稍微休息一下,父母就會嘮叨他,他覺得每天都是念書、考試、挨罵,這無止境的循環(huán)使他很煩、很累,于是想去找解脫。
我看了非常難過,這種日子的確沒什么意義,不能怪孩子輕生,問題是,有必要讓孩子過得這樣生不如死嗎?
我們不談教育制度,只說家庭教育。父母的態(tài)度是可以自己掌握的,其實,現(xiàn)在考試成績十年后一點意義也沒有。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父母一定要支持他。
耶魯大學醫(yī)學院基因的研究發(fā)現(xiàn),即使身上只遺傳到兩個有缺陷的基因,也容易罹患憂郁癥,但是只要有大人的關懷,讓孩子感到自己在別人心中有價值,憂郁癥就不容易出現(xiàn)。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隨他怎么支配,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nèi),分秒必爭,緊迫盯人。
我的孩子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替我做家事一直做到他離家去上大學——重點就在我給他做事情的自由空間,只要他把自己的事做完,我不限定他怎么做或什么時候做。比如早上出門前,我交代他洗衣服,下午我回來去收衣服時,發(fā)現(xiàn)有的衣服干了,有的還是濕的。一問,原來他曬了一兩件后覺得這件事很無聊,就進屋里去玩電腦,玩了一陣子再出來曬個一兩件,所以到我下班時,雖然衣服都曬上去了,但是干濕程度不一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形會很生氣,因為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要孩子有始有終,做一件事就要從頭到尾做到完才停止,可是我想,只要他做完了,中間的過程應該可以有些通融。所以我并沒有罵他,只告訴他為什么衣服要曬太陽的原理:晚上許多昆蟲出來覓食,會在衣服上下蛋,而大太陽的紫外線正好可以消毒。孩子小時候曾經(jīng)看過加州大學一位昆蟲系教授去亞馬遜河采集標本時,被一種小蟲叮了一口,把蟲卵下到他的皮膚內(nèi),結(jié)果這位教授手臂紅腫不消,當醫(yī)生用手術刀劃開紅腫,里面跑出來好幾只蛆。這件事令兒子印象深刻,經(jīng)我一講,他就覺得有道理,下一次他曬衣服時,就盡量在中午以前曬好。
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他便不覺得是被逼著做事。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quán)、是他自己的決定,他心中就甘愿得多了。更何況,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孩子慢慢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一成不變的話,人類怎么會有創(chuàng)新出來呢?只要目標達到了,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fā)揮的空間,人類的文明需要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chuàng)意!
(洪蘭 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jīng)科學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