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奇,薛 青,焦維克,鄧新宇,方桂桔,成 英,林 揚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yī)院,福建 寧德 352100)
?
降鈣素原在艾滋病合并呼吸道感染中的檢測價值
李樹奇,薛青,焦維克,鄧新宇,方桂桔,成英,林揚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寧德市醫(yī)院,福建 寧德 352100)
目的探討降鈣素原(PCT)在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檢測價值,進一步指導臨床對于該類患者抗感染方案制定,減少抗生素的濫用。方法回顧性分析包含血常規(guī)、降鈣素原、CRP等臨床資料完整的129例HIV感染患者資料。其中HIV攜帶者18例,艾滋病合并呼吸道感染57例,艾滋病合并肺外感染(如血液系統(tǒng)、腹腔感染等)33例,感染部位不明患者21例。57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痰及支氣管鏡呼吸道分泌物采樣病原學檢查提示單純細菌感染12例,單純真菌感染11例,細菌真菌混合感染15例,卡氏肺孢子蟲感染11例,病原學不明確患者8例,所有研究對象均有常規(guī)采集血常規(guī)、CRP、PCT等炎性指標,艾滋病期考慮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均有留取呼吸道分泌物送檢病原學檢查,以HIV攜帶者為對照組,分別以單純細菌組、單純真菌組、細菌真菌混合組及卡氏肺孢子蟲組為病例組,比較病例組及對照組間CRP及PCT水平,進一步探討PCT在艾滋病合并呼吸道感染中的檢測價值。結果與對照組相比,病例組中單純細菌組、真菌合并細菌組PCT水平均有明顯升高(P均<0.05)。單純真菌組、卡氏肺孢子蟲組PCT亦有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病例組CRP水平較對照組明顯升高(P<0.05)。對于診斷呼吸道細菌感染,CRP、PCT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5.18%和40.90%,81.48%和90.90%。結論PCT、CRP均可預測HIV攜帶者病情進展,但對于診斷艾滋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尤其是合并細菌感染患者兩者敏感度相近,但PCT較CRP特異度更高,具有更高的臨床診斷價值,有利于指導臨床及時抗感染治療及合理應用抗生素。
降鈣素原;艾滋??;呼吸道感染;臨床價值
近年來我國HIV感染發(fā)病率逐年上升,正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擴散,由于HIV感染后導致機體免疫缺陷,易繼發(fā)細菌、真菌、病毒等多種病原體感染,機會菌感染概率高,其中以合并肺部感染多見,主要表現(xiàn)為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1]。由于艾滋病患者存在免疫缺陷等異常生理狀況,導致該類患者繼發(fā)感染后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而傳統(tǒng)的CRP等炎性指標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特異度較低,血常規(guī)白細胞水平因艾滋病病毒本身對淋巴細胞數(shù)量的影響使其在判斷繼發(fā)感染中具有局限性,常規(guī)呼吸道分泌物病原學檢查結果回報多具有滯后性。目前研究表明降鈣素原(PCT)對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細菌感染診斷敏感性及特異性均較傳統(tǒng)炎癥指標較高,可有效指導臨床抗生素應用,減少抗生素濫用[2]。本研究旨在通過病例回顧性研究進一步探PCT在艾滋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0—2014年于我院住院血樣HIV抗體陽性并經(jīng)寧德市疾病控制中心免疫印跡試驗確認HIV感染患者資料,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的診斷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HIV/AIDS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選取臨床資料完善,且包含血常規(guī)、CRP、PCT等炎性指標患者129例,其中男77例,女52例;年齡12~78歲,平均32歲;HIV攜帶狀態(tài)18例,艾滋病合并呼吸道感染57例,艾滋病合并肺外感染(如血液系統(tǒng)、腹腔感染等)33例,感染部位不明患者21例。57例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痰及支氣管鏡呼吸道分泌物采樣病原學檢查提示單純細菌感染12例,單純真菌感染11例,細菌真菌混合感染15例,卡氏肺孢子蟲感染11例,病原學不明確患者8例。
1.2方法以HIV攜帶者為對照組,分別以單純細菌組、單純真菌組、細菌真菌混合組及卡氏肺孢子蟲組為病例組,比較入院時病例組及對照組間CRP、PCT水平。PCT檢測采用化學發(fā)光法,采用深圳新產(chǎn)業(yè)生物醫(yī)學工程有限公司生產(chǎn)全自動化學發(fā)光測定儀及試劑,CRP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采用羅氏公司提供的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試劑。分別以PCT>0.5 ng/mL,CRP>10 mg/L為陽性判斷標準計算對艾滋病合并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的靈敏度、特異度。
與對照組相比,單純細菌組、真菌合并細菌組PCT水平均有明顯升高(P均<0.05),單純真菌組、卡氏肺孢子蟲組PCT亦有升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病例組CRP水平均明顯升高(P均<0.05)。見表1及表2。
自1985年我國報道第一例艾滋病開始,艾滋病患者數(shù)量快速增長,福建省艾滋病防控防控形勢較為嚴峻,僅2013—2014年全省預計將新增AIDS治療患者約2 100人[3]。寧德2014年全省預計將新增AIDS治療患者約2 100人[3]。寧德市處于閩東沿海區(qū)域,近年來伴隨寧德市經(jīng)濟和旅游業(yè)發(fā)展,流動人口增多及部分地區(qū)盛行東南亞等國家外出勞務等原因,導致我院近年來艾滋病檢出率逐年增高。
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HIV感染導致CD T淋巴細胞減少,免疫功能顯著下降導致各種機會性感染和惡性腫瘤發(fā)生的慢性傳染病。按照疾病發(fā)展階段可以分為急性感染期、無癥狀感染期、艾滋病前期及艾滋病期。在艾滋病期患者常繼發(fā)各種機會感染,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常見,且該類患者繼發(fā)呼吸道感染具有頑固性、難治性、復合性等特點[4]。艾滋病患者繼發(fā)呼吸道感染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征常不典型,對于此類患者臨床需借助炎性指標協(xié)助診斷患者有無繼發(fā)感染,但傳統(tǒng)的炎性指標CRP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特異性較差[5],艾滋病患者常伴發(fā)淋巴細胞降低限制了血常規(guī)在AIDS患者繼發(fā)感染中的應用,另外病原學檢查常不能及時指導臨床初始抗感染方案,故需尋找一種靈敏度及特異度均較高的炎性指標協(xié)助判定艾滋病患者的感染狀態(tài)及類型,以便及時準確的進行抗感染治療,減少或避免因診斷延遲、不當治療而導致的嚴重后果。
表1 4組病例組與對照組CRP、PCT水平比較
表2 PCT、CRP對診斷艾滋病合并細菌性 呼吸道感染敏感度、特異度比較
PCT由116個氨基酸組成,是一種降鈣素的前肽糖蛋白,本身無激素活性,在生理情況下,甲狀腺C細胞可產(chǎn)生極少量的PCT,健康人血清中PCT的含量極少,且PCT水平不受患者免疫狀況的影響。機體在感染狀況下尤其是細菌感染時除甲狀腺外,全身多個器官如肝臟的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以及肺、腸道組織的淋巴細胞和內(nèi)分泌細胞均能合成分泌PCT,血清PCT水平會明顯升高,且PCT水平與細菌感染程度密切相關[2],對于嚴重細菌感染的診斷和指導治療,PCT是一個具有高特異性和敏感性的新指標[6-7]。
本研究中HIV感染患者進展至艾滋病期后出現(xiàn)全身感染,包括細菌、真菌、肺孢子蟲感染等,血CRP及PCT均明顯升高,二者都可預示患者病情進展或加重,但對于艾滋病患者是否合并細菌感染,CRP對于臨床鑒別意義較小,進一步診斷試驗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對于合并細菌性呼吸道感染CRP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但特異度較差[8]。而對于PCT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真菌、細菌、肺孢子菌感染均可升高,但統(tǒng)計結果顯示僅合并細菌感染患者(單純細菌感染或者細菌真菌混合感染)有統(tǒng)計學意義,單純真菌感染及肺孢子蟲感染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進一步說明PCT升高與細菌感染密切相關[9],進一步敏感度及特異度數(shù)據(jù)表明,降鈣素原對細菌感染與CRP敏感度相近,但特異度明顯升高,故對于艾滋病患者,CRP和PCT升高均可提示患者合并感染可能,但PCT升高對于艾滋病合并細菌感染具有更重要的臨床價值,PCT水平升高預示著患者合并細菌感染,可以予以早期經(jīng)驗性抗感染治療。
[1]張新友,崔建軍,張大龍等. 艾滋病15例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內(nèi)科雜志,2002,22(11):666
[2]樊滿齊,張鑫,劉翱,等. 降鈣素原診斷下呼吸道感染價值[J]. 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3,27(9):884-885
[3]顏蘋蘋,謝美榕,梁菲菲,等.2013年福建省艾滋病治療藥品和經(jīng)費霖求的測算[J]. 福建醫(yī)藥雜志,2013,35(6):146
[4]徐蓮芝. 實用艾滋病防治指南[M]. 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1:269
[5]楊永昌,王北寧. C反應蛋白的臨床研究進展[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4): 693-695
[6]Auriti C,F(xiàn)iscarelli E,ronchetti MP,et al. Procalcitonin in detecting neonatal nosocomial sepsis[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2,97(5):F368-F370
[7]馮慧遠. 降鈣素原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老年患者感染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價值[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9 ):4168-4169
[8]Schuetz P,Zimmerli W,Mueller B. Another view on the prediction of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J]. 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2011,38(4):992-993
[9]Di Stefano A,Caramoori G,Ricciardolo FL,et al.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in cha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 overview[J]. Clin exp Allergy,2004,34(8):1156-1167
薛青,E-mail:lishuqi0207@163.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9.034
R512.91
B
1008-8849(2016)29-3284-02
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