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伴隨著“互聯網+”的新興與普及,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搭乘“互聯網+”東風,呈現出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從2009年3月第一家土地流轉網站土流網誕生至今,我國農村土地流轉領域已形成一個規(guī)模龐大、管理完善、交易便捷、服務周到的“互聯網+”農村土地流轉市場。2015年,對全國范圍內115家土地流轉網站的監(jiān)測分析表明,我國“互聯網+”農村土地流轉呈現五大特點。
一是網絡平臺的介入使得土地流轉過程更加規(guī)范有序。相較于傳統土地流轉方式,網絡平臺詳細公示了所流轉地塊的權證類型、地塊條件、配套設施、周邊環(huán)境、經營現狀等有關情況。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流轉交易,地塊信息更加公開透明,流轉雙方信息溝通更加充分高效,從而保障了土地流轉行為的規(guī)范有序,提高了流轉效率。
二是網絡平臺的普及促進土地流轉加速向集體經濟組織外部延伸。當前,轉包與出租是土地流轉兩種最主要的方式。二者都是土地經營權的租賃,不同的是前者限于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內部,而后者突破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的限定,使得土地流轉可供選擇的對象更加廣泛。網絡平臺的開放性顯然有利于出租這種土地流轉方式的發(fā)展。2015年,在監(jiān)測涉及的543.5萬畝農地中,出租為355.8萬畝,占65%,成為最主要的土地流轉方式;轉包位居其次,占26%;轉讓和入股分別占6%和3%;其余流轉方式,如互換、抵押、代耕等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三是商業(yè)平臺探索多元贏利模式。在政府公益平臺之外,土流網、土地資源網、地合網等土地流轉商業(yè)平臺探索出多元化贏利模式。主要包括廣告收入、加盟費用、交易傭金、成交差價、標準化服務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土地流轉平臺已經不局限于扮演居間交易角色,而通過提供與土地開發(fā)利用相配套的各項標準化服務來獲取利潤。
四是電商平臺深度介入土地流轉。以“聚土地”為代表的電商眾籌運作模式,將電子商務引入土地流轉領域,實現了二者的有機結合,從而探索出一種新型土地流轉模式。不僅如此,該模式還將抽象的土地經營權轉變?yōu)榫唧w的農產品所有權,將土地流轉從單純的生產行為轉變?yōu)榫W民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賦予土地流轉更多含義。2015年8月,“聚土地”第三期推出,再次引發(fā)關注。通過該項目,短短幾天內,黑龍江肇源縣1萬畝生態(tài)稻米良田被網民認購。
五是“互聯網+”土地流轉市場潛力巨大。監(jiān)測分析結果顯示,2015年網絡平臺流轉土地的畝均價格為491.8元。據權威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末,全國耕地面積為20.25億畝;截至2014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03億畝。據此計算,目前,我國“互聯網+”農村土地流轉每年交易規(guī)模近2000億,潛力市值達1萬億。這樣的市場規(guī)模及潛力,足以使“互聯網+”土地流轉成為下一個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