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林,張莉亞
(吉林省遼源市中醫(yī)院神經內科,吉林 遼源 136200)
解郁合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療效觀察
田豐林,張莉亞
(吉林省遼源市中醫(yī)院神經內科,吉林 遼源 136200)
目的: 觀察解郁合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郁證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治療組給予解郁合歡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給予氟西汀。結果: 總有效率治療組90.0%,對照組7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解郁合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療效顯著。
中風后抑郁;解郁合歡湯加減;對照治療觀察
抑郁證是由于情志不舒,氣機郁滯所引起的一類病癥。中風后抑郁是發(fā)生在中風患者中的抑郁障礙,國外學者曾用“中風后情感障礙”來描述。多在中風后出現以情緒低落、興趣減退為主的病癥,是以抑郁心境自我體驗為中心的臨床癥狀群或狀態(tài)。卒中后抑郁的高發(fā)病率,嚴重影響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卒中的預后。筆者用解郁合歡湯加減治療中風后抑郁4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共80例,均為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遼源中醫(yī)院就診的中風后抑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5~77歲,平均63.5歲;對照組男33例、女17例;年齡45~75歲,平均61.9歲。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 抑郁癥診斷標準按照《美國精神病診斷統(tǒng)計手冊》第4版制定[1]。中醫(yī)診斷參照2002年國家衛(wèi)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1995年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腦病專業(yè)委員會提出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2]。
治療組給予解郁合歡湯加減。藥用合歡花10g,合歡皮10g,郁金10g,香附10g,百合30g,茯神10g,當歸15g,綠梅花10g,龍齒15g,生麥芽30g。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對照組給予氟西汀20mg口服,日1次。兩組均服用6周后觀察療效。
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進行評分。治愈 HAMD評分減少大于75%。有效 HAMD評分減少25%~75%。無效 HAMD評分減少小于25%。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HAMD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HAMD評分比較 (x±s)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李某,男,64歲,因“左側肢體乏力1年,加重伴言語不利半月”入院。1年前勞累后突然昏倒,清醒后出現左側肢體乏力,言語不利,CT提示大面積腦梗死,經住院治療后,病情好轉出院。出院后遺留左側肢體乏力、活動不利,言語欠清。此后因病情加重曾兩次住院治療,病情好轉后開始出現情緒低落、自責自卑,睡眠不安,煩躁等表現。查體舌質淡紅舌苔薄白,脈細。證屬肝郁不達之郁證。屬中風后抑郁。治宜開郁行氣,養(yǎng)血安神。予解郁合歡湯加減。藥用合歡花10g,合歡皮10g,郁金10g,香附10g,百合30g,茯神10g,當歸15g,綠梅花10g,龍齒15g,生麥芽30g。水煎服,日1劑。服藥7劑后,情緒明顯轉好,自責自卑感消失,眠安,時有頭暈,汗出,大便正常,脈細苔薄膩?;颊呔貌?,多思傷脾,脾氣虧虛,原方去生麥芽,加黨參15g,太子參15g,以益氣健脾。上方服用18劑后,情緒愉悅,但醒后難寐,偶有頭暈,以原方減香附、綠梅花,加煅磁石30g(先煎),佛手10g。繼續(xù)服用15劑后諸癥消失。
中風后抑郁是功能性康復和卒中后再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是與腦卒中事件相關的,臨床主要表現為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礙性疾病,據統(tǒng)計有40%~50%的腦卒中患者存在卒中后抑郁,多發(fā)生在腦卒中后2個月~1年。
中風后抑郁屬中醫(yī)“郁證”范疇。解郁合歡湯出自《證類本草》,原方以清火解郁,養(yǎng)血安神,是治療“所欲不遂,郁極生火”之主方。遵循《內經》“木郁達之”之旨,我們取解郁合歡湯之主藥郁金、合歡花(皮)以疏肝解郁行氣,加香附、綠梅花以增其效,生麥芽最能疏肝,當歸養(yǎng)血和血,故百合、龍齒寧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開郁行氣安神之功,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療效滿意。
[1] 張明圓.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5-21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6,19(1): 55.
R255.292.3
B
1004-2814(2016)01-0012-01
201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