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yī)脈通
[ESC2016]哪些高血壓特征可預測房顫風險?
來源:醫(yī)脈通
筆者常用心臟模型與患者討論高血壓,她認為人體的動脈和心肌就像橡膠軟管一樣,只能耐受一定的PSI(壓力單位)。筆者認為血壓>140/90 mmHg會產生纖維化、心衰、顱內出血及卒中,并試著讓患者理解高血壓與房顫之間的關系,因為高血壓不僅僅是一個數字?,F在筆者擬借助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周六公布的一些數據來解釋高血壓與房顫之間的關系,希望能夠督促患者做出改變。以下是來自早間會議部分的若干花絮:
來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的Maria Angela Losi教授:
? 房顫可以通過減少心房驅血及心臟輸出以增加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
? 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CIMT)是高血壓患者預測房顫的有效預測因子。
? 12%的高血壓治療患者會出現左房擴大,但左房大小可以改變。肥胖女性的左房肥大風險最高。左房大小可以作為治療的目標。
來自佩魯賈大學的Giuseppe Schillaci教授表示:
? 24小時霍爾特心電圖中的房性期前收縮(PAC)的數量越多,則患者發(fā)生房顫的可能性越大,但我們并不知道臨界值是什么。
? 腦鈉肽(BNP)可預測房顫風險,而CRP則不能。
? CHADS VASC評分系統對高血壓的定義是:至少兩次靜息血壓>140/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來自倫敦圣喬治大學的John Camm表示:
? 高血壓不僅與房顫相關,還與凝血、血小板問題以及內皮功能紊亂相關。
? 在大鼠實驗中,華法林可使顱內出血風險增加30%;使用阿哌沙班可使出血減少至10%。若大鼠無高血壓,則沒有顱內出血風險。
? 高血壓抗凝房顫患者的可修飾出血風險因素包括:收縮壓>160mmHg、8個單位酒精/周、使用NSAID及INR不穩(wěn)定。
來自挪威奧斯陸大學醫(yī)院的Tonje Aksnes表示:
? 50%的工業(yè)化國家人群會發(fā)生高血壓。
? 全球有97200萬人受到高血壓困擾;在不遠的將來,該數字將上升至15億。
? 高血壓會使房顫的發(fā)生風險增加2倍。
? 高血壓是最重要的房顫及卒中的可修飾風險因素。
? 歐洲高血壓協會推薦所有高血壓患者通過心電圖篩查左室肥大及左房肥大,并評估心律。
? 收縮壓正常高值(128~138mmHg)可能預測房顫風險。
? 阻滯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可使房顫風險降低33%,并預防陣發(fā)性房顫向持續(xù)性房顫進展。
? 就對房顫預防的影響而言,ACEI與ARB的有效性無明顯的差異。
筆者表示,對于每個進行高血壓治療的患者,她都建議行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及霍爾特監(jiān)測,還推薦尿蛋白及視網膜篩查;建議患者采用地中海飲食與DASH飲食。更重要的是,筆者會強調風險的可變性,畢竟患者就診的真正原因是了解自身病情及如何治療疾病。
日前,首都急危重癥醫(yī)學高峰論壇—心肺血管急癥專題論壇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