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璐, 林 芬, 邱 偉
(贛南醫(yī)學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
贛州市某高校大學生生活垃圾分類現(xiàn)況調查*
歐陽璐, 林芬, 邱偉
(贛南醫(yī)學院, 江西贛州341000)
目的:調查贛州市高校大學生對生活垃圾分類的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探討大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影響因素及解決方法。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抽取某高校在校大學生700人進行問卷調查,運用SPSS 2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錄入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大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認知較差,僅3.4%的同學能夠完全正確分類;在日常生活中一直會按照垃圾桶分類投放的占總人數(shù)的26.1%,從不進行分類投放的為6.4%;對于不按照分類要求進行垃圾投放的原因,42.6%的同學表示是由于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分類投放。結論:應加強生活垃圾分類宣傳,普及垃圾分類相關知識,規(guī)范垃圾分類行為,實現(xiàn)生活垃圾的科學分類。
生活垃圾;垃圾分類;大學生;認知;態(tài)度;行為
垃圾分類,是指將性質相同或相近的垃圾分類收集,按照指定時間、種類,將分類的垃圾放置于指定地點,由垃圾車予以收取或投入適當回收系統(tǒng)[1]。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降低垃圾處理成本,并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和環(huán)境污染,具有社會、經(jīng)濟和生態(tài)三方面的效益。目前很多發(fā)達國家,如德國、美國、日本等都已實施垃圾分類收集,這些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表明,在垃圾產(chǎn)生的源頭就對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對垃圾管理實行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既有利于提高廢品回收率,節(jié)約資源,又便于危險廢物單獨處置,保護環(huán)境。在垃圾分類處理中,生活垃圾的科學分類是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的基礎。
高校作為人口聚集區(qū),生活垃圾產(chǎn)生量巨大,相對于其他人口生活單元,其中可回收垃圾資源相對較多,研究表明,一個萬人規(guī)模的高校學生區(qū)通過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每年可回收約54.8噸廢紙、60.7噸廢塑料、15.4噸空瓶,減少生活垃圾排放量130.9噸,環(huán)境效益顯著。同時將回收的廢紙、廢塑料、廢玻璃、易拉罐等,送往綜合利用單位,每年既可帶來約12萬元的收入,還可節(jié)省高效處理這部分生活垃圾的費用,經(jīng)濟效益顯著[2]。因此本調查就贛州市某高校大學生垃圾分類現(xiàn)況,對贛州市大學生生活垃圾分類認知、態(tài)度和行為進行分析,探討大學生垃圾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并根據(jù)調查分析結果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期實現(xiàn)高校生活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
1.1調查對象本次研究調查對象為贛州市某高校在校一年級、二年級及三年級本科生。調查共發(fā)放問卷700份,收回672份,回收率96.0%。其中有效問卷643份,有效率為95.7%。調查時間為2015年10~11月。
1.2調查方法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按照年級進行分層,班級作為單位,抽取15個班級,并對抽中班級所有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同時為便于消除學生顧慮,反映學生的真實思想,增加問卷的可信度,問卷采用無記名形式。
1.3調查表設計本次調查的調查內容包括:⑴基本資料:大學生性別、年級、在校生活消費水平及主要消費品等;⑵垃圾分類認知部分:分為對垃圾分類的了解及垃圾歸屬類別兩部分,其中垃圾歸屬類別分為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三大類,涉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如塑料包裝袋、衛(wèi)生紙、廢棄衣物、剩菜剩飯、廢用電池等,正確答案均參照國家現(xiàn)有標準確定[3-4],全部垃圾都正確分類判定為正確;⑶大學生對周圍生活垃圾分類態(tài)度部分:主要為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和大學生分類行為影響因素兩部分;⑷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和建議。調查問卷共14題,從多個層面調查贛州市大學生生活垃圾分類現(xiàn)況。
1.4調查員培訓及質量控制調查員為5名贛南醫(yī)學院在校本科生,均系統(tǒng)學習流行病學、社會醫(yī)學及衛(wèi)生統(tǒng)計學知識,調查開展前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及問卷相關問題的培訓。調查員對每日回收的問卷進行編號和歸檔,檢查回收問卷的完整性和邏輯性。
1.5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 21.0軟件,對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垃圾分類知識、態(tài)度及行為等數(shù)據(jù)進行錄入、處理和分析。應用χ2檢驗對不同特征(年級、性別)人群的垃圾分類認知、態(tài)度進行比較分析;由于日常垃圾分類行為的頻率是等級資料,因此采用Kruskal-Wallis H檢驗對人群的垃圾分類行為進行比較。
2.1調查對象一般情況本次調查有效問卷總人數(shù)為643人,其中一年級學生178人,二年級224人,三年級241人,男生306人,女生337人。在校生活消費500元以下的人數(shù)為79例,500~1 000元的人數(shù)為350例,1 000~1 500元的人數(shù)為188例,1 500~2 000元的人數(shù)為26例。
2.2調查對象的垃圾分類認知情況統(tǒng)計結果顯示,對“垃圾圍城”現(xiàn)象的了解程度,3.7%的調查對象表示十分了解“垃圾圍城”現(xiàn)象,47.0%的調查對象表示完全不知道“垃圾圍城”現(xiàn)象。對于是否接受垃圾分類常識教育的四個選項中,僅2.5%的調查對象表示接受過系統(tǒng)的垃圾分類知識的教育,44.3%的調查對象表示完全沒有接受過垃圾分類知識的教育。對于可回收垃圾的標識,99.2%的調查對象能夠正確辨認,但是對于調查問卷中羅列的9種常見的生活垃圾(如塑料包裝袋、衛(wèi)生紙、廢棄衣物、剩菜剩飯、廢用電池等),能夠完全正確分類的調查對象僅占總人數(shù)的3.4%,χ2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不同性別調查對象垃圾分類認知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贛州市大學生垃圾分類認知分析結果
2.3調查對象的垃圾分類態(tài)度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垃圾分類行為的實施,85.4%的調查對象表示贊同,χ2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級及性別的調查對象垃圾分類態(tài)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對于不按照分類要求進行垃圾投放的原因,42.6%的調查對象表示,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正確的進行垃圾分類;42.3%的調查對象表示,即使進行垃圾分類最后也會混在一起;另有部分調查對象表示是因為已經(jīng)有人不按要求進行分類投放,僅有少數(shù)調查對象表示是由于垃圾分類太麻煩或分類設施不全。在對于如何能成功推廣垃圾分類的影響因素中,大部分調查對象表示個人自身及國家政策法規(guī)是影響垃圾分類推廣的主要因素,少數(shù)調查對象表示加強垃圾分類設施建設以及與經(jīng)濟利益相掛鉤也可促進垃圾分類行為的實施。對于如何能夠促進學校垃圾分類的實施,53.8%的調查對象表示應該對學生組織更多的垃圾分類教育工作,其次則是舉辦更多相關的公益活動。
表2 贛州市大學生垃圾分類態(tài)度分析結果
2.4調查對象的垃圾分類行為對于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會反復使用塑料袋、購物袋等,13.2%的調查對象表示會一直反復使用塑料袋、購物袋,6.7%的調查對象表示從不會反復使用塑料袋、購物袋。在平時是否會按照垃圾桶分類要求投放垃圾的四個選項中,26.1%的調查對象表示一直會按照垃圾桶分類要求投放垃圾,6.4%的調查對象表示從不會按分類要求投放垃圾,Kruskal-Wallis H檢驗結果顯示,不同年級、不同性別調查對象垃圾分類認知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但對于在學校中處理可回收垃圾方式的問題,18.5%的調查對象選擇會進行分類投放,11.2%的調查對象選擇出售給回收廢品的人,大部分的調查對象選擇直接丟棄。
表3 贛州市大學生垃圾分類認知行為結果
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是指城市居民將產(chǎn)生的生活垃圾按照指定的分類標準分類收集,并將這些分類收集的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或者賣掉的行為,是實現(xiàn)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基礎[5]。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對于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多數(shù)大學生表示贊同和支持,但只有26.1%的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按照垃圾桶分類要求投放垃圾,不同年級、性別間垃圾分類行為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且對于在學校中的可回收垃圾多數(shù)大學生未分類就直接丟棄,這表明高校大學生分類行為普遍滯后和不足。同時由于高校對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教育匱乏,能夠正確進行垃圾分類的人數(shù)極少,僅占總人數(shù)的3.4%,不同年級、性別間垃圾分類認知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說明大學生在入校前和入校以后均未接受到系統(tǒng)的垃圾分類相關教育。進一步對影響垃圾分類行為實施的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同學未進行垃圾分類是由于不知道如何正確進行垃圾分類所致,但大多數(shù)學生都意識到自身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并且愿意接受學校組織的垃圾分類教育工作,進行相關的宣傳及公益活動。
2000年6月,我國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發(fā)出《關于公布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的通知》,選取了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在內的8個城市進行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試點,但十幾年來,垃圾分類工作的收效不佳。研究分析發(fā)現(xiàn),試行垃圾分類的結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對于什么是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什么是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什么是有毒垃圾沒有清晰的概念,而市政部門也沒有將這些類別作以清晰的界定[5-6]。但垃圾分類認識、垃圾分類態(tài)度等諸多因素是調節(jié)、引導和促進人們垃圾分類行為的動因。只有大家都認識到垃圾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生態(tài)危機對人類的影響,個人環(huán)境行為實施對整個環(huán)境的重要性,個體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是整個城市整體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前提和保證,才能促使個體自覺地實施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對于垃圾分類認知與分類行為的研究也表明,垃圾分類認知對分類態(tài)度及行為都有顯著影響[7]。
因此為促進垃圾分類行動的實施首先應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普及垃圾分類相關知識。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對可回收垃圾標識認知度高,有99.2%的同學知曉可回收垃圾標識,高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媒體如校報、校廣播、網(wǎng)站、宣傳欄等,廣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平時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知識講座和培訓,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垃圾分類知識和自身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還可以借鑒日本熊本市,印刷含有垃圾分類知識的“年歷”發(fā)放給居民的做法[8],高校可以根據(jù)各自學校的生活垃圾構成特點,制作有學校特色的垃圾分類宣傳冊,讓學生可以知道具體的生活垃圾分類知識[9]。其次則是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提高學生主體參與性。高校校園是一個特殊的環(huán)境,學生往往是各種宣傳和公益活動的主力軍,因而高校應充分利用校內資源,組織開展志愿者活動,通過選派一批垃圾分類認知和自我責任感較強的同學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引領全校學生參與垃圾分類活動,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促進垃圾分類活動的實施。最后為確保學校垃圾分類工作長期有效的開展,高校還應健全垃圾分類管理措施,制定“蘿卜”加“大棒”的獎懲機制。學校團委、學生會應定期對在垃圾分類宣傳、督查工作中表現(xiàn)積極、貢獻突出的志愿者加以表彰,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保持志愿者隊伍的長久熱情;對于以寢室或者班級為單位的垃圾分類行為主體,可以對其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團體加以鼓勵,表現(xiàn)不佳的團體進行批評和教育,從而實現(xiàn)垃圾分類工作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1]劉梅.發(fā)達國家垃圾分類經(jīng)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 西南名族大學學報,2011(10):98-101.
[2]王新科,鄭現(xiàn)明,王伯鐸.高校學生去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驗和效益分析[J].價值工程,2013(16):3-4.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 19095-2008,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4]廣州市市容環(huán)境衛(wèi)生局.CJJ/T 102-2004,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及其評價標準[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5]曲英.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行為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7.
[6]譚文柱.城市生活垃圾困境與制度創(chuàng)新[J].低碳生態(tài)城市,2011,18(7):95-101.
[7]李曼,鄭周麗,鄧慧怡.暨南大學師生員工垃圾分類知信行現(xiàn)況調查[J].暨南大學學報,2015,36(2):150-154.
[8]竇林娟,劉兆芳.淺析日本垃圾分類措施順利實施的原因[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2(5):101-103.
[9]陳蘭芳,吳剛,張燕.垃圾分類回收行為研究現(xiàn)狀及其關鍵問題[J]. 生態(tài)環(huán)境,2012(2):142-144.
An Survey on Current Status of Household Waste sor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anzhou City
OUYANGLu,LINFen,QIUWei
(GannanMedicalUniversity,GanzhouJiangxi341000)
Absrtact:Objective:To survey the cognition, attitude and practice about waste sort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Ganzhou, to explor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behavior of sorting and put forward to a feasible proposal for implementing waste sorting. Methods: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collect sample from one university in Ganzhou an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seven hundred students.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SPSS 21.0. Results:The cognition of waste sorting was low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only 3.4 percent could completely classify correctly. In daily life, 26.1% of the students always made proper waste sorting, and 6.4% never mad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behavior no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requirement, 42.6% of the students showed the reason was that they did not know how to classify correctly. Conclusions: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waste sorting,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waste sorting, standardize the practice on garbage management,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aim of scientific waste sorting.
Household waste;Waste sorting;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Attitude;practice
贛州市社聯(lián)課題(編號:15542)
邱偉,男,副教授,研究方向:環(huán)境衛(wèi)生學。E-mail:qw21046@163.com
R124.3
A
1001-5779(2016)03-0447-04
10.3969/j.issn.1001-5779.2016.03.040
2015-12-10)(責任編輯:敖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