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日本研究人員在岐阜縣等地的地層中獲取了多種具有遠古海洋浮游動物遺體的微小化石——牙形石。通過分析這些化石,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巨大隕石撞擊地球后,這些海洋浮游動物在約2.15億年前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滅絕。研究還發(fā)現(xiàn),當時居于食物鏈底端的海洋表層的浮游植物也顯著減少,導致這些動物大量滅絕。
在地球深處,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兩個大型的液滴狀結構,每個的厚度都比珠穆朗瑪峰高100倍。這些大小與大陸相當?shù)摹耙旱巍蔽挥诘睾酥?,距離地表約2 900千米。研究者認為它們是由與地幔其他部分不同的物質所組成的。這些奇特的大型結構或許能揭示地球形成的過程,并幫助解釋驅動火山噴發(fā)甚至板塊構造運動的機制。隨著該領域研究的深入,這些“液滴”的神秘起源將很快被揭開。
對任何想在火星上生存的宇航員來說,在那片貧瘠的紅色土壤上種植農作物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研究顯示,利用類似火星土壤的材料,不僅可以種植出蔬菜,而且這些蔬菜還能安全食用。荷蘭科學家成功地收獲了包括蘿卜、豌豆、西紅柿、水芹、芝麻菜和裸麥等農作物。檢測結果顯示,這些植物“不含危險水平”的重金屬。研究者表示,這些結果是很可靠的。
美國科學家研制出一款包含1 000個核心的中央處理器(CPU)。這款處理器包含6.21億個晶體管,每秒可完成1.78萬億次運算,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核心數(shù)量最多的CPU,也是目前由大學研制的時鐘頻率最高的處理器。研究人員稱,除了用于科研外,這款處理器還能用于無線編碼、視頻處理、加密以及在數(shù)據(jù)中心記錄和處理數(shù)據(jù)。
中國首款嵌入式NPU(神經網絡處理器)芯片誕生,目前已應用于全球首款嵌入式視頻處理芯片“星光智能一號”。這標志著我國在NPU領域的研究和開發(fā)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基于“數(shù)據(jù)驅動并行計算”架構的深度學習人工智能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使我國視頻監(jiān)控行業(yè)發(fā)展由模擬時代、數(shù)字時代跨入智能時代,實現(xiàn)產業(yè)化并促進整體水平提升,確立了全球領先地位。
日本研究團隊使用能有效改變遺傳基因的“基因編輯”技術,成功產下了無免疫力的小型狨猴。該受精卵產下的狨猴血液中淋巴細胞較少,與人體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癥十分相似。雖然沒有免疫功能對病原體的感染毫無抵抗力,但據(jù)說4只狨猴在無塵室中存活了一年以上。研究人員表示:“不止是免疫缺陷病,也希望能有助于查明自閉癥和思覺失調癥等小鼠實驗難以弄清楚的疑難病癥?!?/p>
中國科學家領銜繪制完成了一張全新人類腦圖譜,它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這張全新的人類腦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qū)亞區(qū),以及腦區(qū)亞區(qū)間的多模態(tài)連接模式,不僅為神經及精神疾病的新型治療技術提供準確的定位,還將為腦中風損傷區(qū)域及癲癇病灶的定位、神經外科手術中腦膠質瘤的精確切除等作出貢獻。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新方法,通過對開放染色質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來確定導致既定類型白血病的細胞類型。每種癌癥都始于一個單細胞的異變。研究人員表示,通過對健康人群和白血病患者群的干細胞和祖細胞的開放染色質進行進一步研究,他們就可以基于細胞起源來確定更精確的癌癥生物標志,這對于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