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燦
(泉州木語工藝品廠,福建 泉州 362000)
返歸自然的藝術之美
徐錦燦
(泉州木語工藝品廠,福建 泉州 362000)
根藝之美,更需要人們用心、用智慧深層次地去挖掘、探究,更好更深入地體會根的美學價值和其豐富深邃的思想內涵,及其對人類思維的深刻影響。如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能不斷地探索、發(fā)現(xiàn),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美的享受,那么我們就會不斷深人其中,欣賞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藝術美。
根雕;藝術美;自然美
根雕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利用樹頭、樹根的自然美又施以藝術特殊處理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當代藝苑中惹人喜愛的一種造型藝術。根雕藝術創(chuàng)造了美的世界,優(yōu)秀的根雕藝術作品觸發(fā)著人們的視覺美感,蘊藏著人類美好的藝術情杯。“發(fā)掘根藝作品的美好情感”主要是通過根藝創(chuàng)作過程的藝術形式美到領悟藝術的情感美,達到豐富生活、凈化心靈、美化世界的目的。
自然無往而不美,因為它處處時時都表現(xiàn)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自然的美麗,是自然事物或自然生命運動中顯現(xiàn)出來的美,自然美是自然天成,沒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物象。它積日月之精氣、天地之造化,或歷經(jīng)歲月之蹉跎,或自然萌發(fā)生長之過程,或萬千變化的瞬間……所顯現(xiàn)出來的自然的美麗。通過人們的觀感而產(chǎn)生思維、想象之外,沒有任何人為雕琢的印痕。根藝作品的材料取之于天然的根材,有其天然的造型、天然的色彩、天然的形式、天然的生命力量,它所散發(fā)的自然的美是“造化的杰作”。如,那榕樹根崎嶇彎曲的陰沉木包容著一葦渡江的故事。木質肌理顯出了達摩仙風道骨的風范,注重對達摩精神世界的塑造,整個作品保留了樹根的原型。只對達摩的頭部多做了一些雕刻,凸起的額頭,濃密的眉毛,須髯自然的垂落,笑意盈盈的臉上卷起慈善的皺紋,把達摩淡然如水的心境巧妙地傳達出來,這也是筆者巧妙地將達摩精神世界與根材的肌理、形狀完美地結合的一件力作。根雕藝術能從自然美中發(fā)現(xiàn)神圣的力量,找到生命的偉大價值本源,它神圣、無限、廣闊、深邃。根據(jù)樹根的自然結構和天然紋理,憑自身的文化藝術、審美藝術的積淀以及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構思出有寓意性和象征性的作品。在選題方面,要更注重自然與人的結合,力求做到命題與作品貼切。
樹根的自然美是天成之物,生長成了千姿百態(tài)。但不管他們長成什么樣,終究也只是僵死之物。其所具有的自然美、蘊含的內在生命感,只有通過根雕藝術家的形象思維才有表現(xiàn)的可能。所以,根雕創(chuàng)作是必須的。一件奇特的根材,在根雕愛好者的眼中,人人稱奇道絕,這是它的美和自然的一面。但它仍有不完善的地方,起碼手感和觀感不溫潤,渾身的泥土、老皮和傷疤,主題也不甚明確。如果根雕工作者只是簡單地將其去污、脫皮、除蟲,那根雕就沒有人為勞動印痕的物象美,還是不能稱其為藝術品。根雕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品應該是看上去渾然天成,顯現(xiàn)出的是最佳的、活化起來的層面。其藝術性越強,感染力、震撼力越大。根的天然性使得根藝家從中體驗到它的無限美,并借助創(chuàng)作手法將其轉變成了藝術品,它具有自己的形式與內容,具有自己的媒介方式與語言職能,并從中可以體驗到人所創(chuàng)造的審美的快樂。
樹根的形態(tài)、紋理、動勢、結疤、精細交錯的枝干等樹根結構組織,本身就是根雕藝術語言,是精華所在,是作品表達主題的靈魂。一件好的樹根作品必須是形、神、意皆備,以形傳神,以神會意,它是鮮活的,充滿生命的象征。根雕創(chuàng)作要樹立“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造型理念。而根雕創(chuàng)作的構思,必須著眼于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一切人為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的痕跡需藏于不露之中。比如橘木的根材,根部和樹干部分枯峰較多,酷似假山;山地生長的杜鵑根料奇形怪狀,多褶皺,質地細膩,木質潔白,適宜表現(xiàn)孔雀、梅花鹿等動物形象;毛竹的基部竹節(jié)短而腫脹,交錯成斜面,并從竹節(jié)部生有很多不定根,很適合人物頭像。榕樹氣勢蒼老的根脈、動如蟠龍的根蔓、千姿百態(tài)的根塊所給的想象空間更是大。當然,不管哪一種風格、類別,其共同之處都是以根為載體的,都必須遵從“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的創(chuàng)作原則。一根在手,百看千相,反復揣摩,要在愛護天然、不損天然、依形度勢。十分謹慎地略加整刪,在似與非似中尋求意境,在根木節(jié)、疤、瘤上找傳神,使創(chuàng)作出的作品能體現(xiàn)其雄渾氣魄,能借小喻大;就其作品的品質而道,能達到構思精巧,主題鮮明,布局獨特,細而不俗,拙而不粗;就其寓意而述,要做到寓教于根,借根獻心,根中有詩,根中有意。為了突出主題,去掉根雕上與作品相沖突的多余部分,然后略施游刃,使作品的形象輪廓鮮明起來。這樣的做法要求根雕作者有著豐富的根雕經(jīng)驗和藝術敏感,能夠將個人的藝術構思深藏在作品的自然形態(tài)中,把原始的朦朧、變形、夸張還有稚拙,去蕪存菁,加以點化,過程如行云流水,看不出一絲人為的勉強,在不動聲色中展現(xiàn)驚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使作品出神入化,天人合一。
由于根雕作品受到材料形態(tài)的限制,不能像木雕那樣自由地動用材料和刀法。根雕作者只能借助于根的節(jié)、疤、痕、瘤、須、皮、色和有韻律的體態(tài)以及多變的線條等自然特征,加之豐富想象來進行雕琢,在“似與不似”之間表現(xiàn)對象。尤其在作品的關鍵部位,根雕作者甚至不惜精雕細刻,才能讓原本模糊的形狀鮮明生動起來,特別是歷史神話故事之類的題材更需要精細地處理,以突出表現(xiàn)主題思想、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比如作品《了然》,我選擇了名貴的崖柏,以簡化形象創(chuàng)作雕刻本土游僧“羅漢”,運用根形雕刻其修長的禪袍及肥碩的羅漢頭,再精細地雕刻羅漢的面部表情,重點加強眼神刻劃,采用一睜一閉滑稽神態(tài),使整體形象十分逗人、親切生動。那種木紋與雕痕、光滑與粗糙、凹面與凸面、圓刀排列、平刀切削所表現(xiàn)的藝術語言,其魅力是其他材質的雕塑所無法達到的。
根的天然形態(tài)是根雕創(chuàng)作之本,人工構思是關鍵,雕刻則是畫龍點睛的手段。根藝之美,更需要人們用心、用智慧深層次地去挖掘、探究,更好更深入地體會根的美學價值和其豐富、深邃的內涵和思想,及其對人類思維的深刻影響。如果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們能不斷地探索、發(fā)現(xiàn),從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美的享受,那么我們就會不斷深入其中,欣賞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藝術美。
徐錦燦 《了然》 崖柏 72cm
J322
A
1003-9481(2016)06-0070-02
徐錦燦(1971——),福建泉州人,中國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泉州市工藝美術大師?,F(xiàn)任泉州木語工藝品廠廠長兼藝術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