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順任
《九成宮醴泉銘》名跡賞析(二)
□ 韓順任
《張猛龍碑》 (局部) 拓片
1.歐陽詢的審美理想——“重氣力”
唐王朝立朝伊始,以李世民為代表的最高統(tǒng)治集團在政治上“勵精圖治”,思想文化上實行開明政策,以期迅速達到社會的昌明和國力的強盛。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及進步措施,反映了當時人民對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普遍要求。但與這種精神及大趨勢相適的文化精神,在熱切的期待中,卻受到了齊梁浮靡文風和落后文藝觀點的重重抵制。為揭示社會文化的時代精神,為唐代文藝的普遍繁榮與發(fā)展開辟道路,皇帝李世民首先于書法理論大力發(fā)軔,倡導“神氣沖和”與“求其骨力”的藝術(shù)主張。這與其后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上,陳子昂反對六朝一味追求形式傾向的吶喊一道,構(gòu)筑和確定了初唐乃至盛中唐思想文化領(lǐng)域重“風骨”,尤其是強調(diào)理性、內(nèi)在力“骨”的文藝思潮大格調(diào)。同時,亦將審美崇尚確定在雄渾、壯美的基本格局之內(nèi)。
一方面,李世民假帝王權(quán)力,樹書壇樣板,親書《王右軍傳授》,舉國搜集王羲之法書,詔命御用書法家摹臨王帖,遍傳宮中,致使右軍書法如日中天,風靡朝野;另一方面,李世民身體力行,在深刻批評前朝蕭子云、王漾、徐偃等書法“無骨之病”的同時,竭力推行“骨力”論:“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p>
與圣上一致,歐陽詢、虞世南及其后的孫過庭等相繼發(fā)揮,為“骨力”說推波助瀾。歐陽詢非常準確地說過:“每秉筆必在圓正,氣力縱橫重輕,凝神靜慮……”從中亮出了自己的審美理想——“重氣力”。這一理想, 正是對李世民“神氣沖和”“ 求其骨力”的概括。
至此,唐代書法的變革與發(fā)展,實際上已由李世民欽定了一條在王書基礎(chǔ)上,納入“求骨力”的時代精神的“跑道”。歐陽詢則是這條跑道上的佼佼者。今天,人們說歐書多少間有魏晉遺風,當是這一審美作用的反映。當然,就《九成宮醴泉銘》《 化度寺邕禪師塔銘》《 虞恭公溫彥博碑》《 皇甫誕碑》等作品看,歐楷對“骨力”的伸張幾近不遺余力。張懷《書斷》有云:“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真行之書出于大令,別成一體,森森焉若武庫矛戟……”徐浩《論書》、蘇東坡《書說》等對之均有類似評說。
可以說,“重氣力”的審美理想,與政治、經(jīng)濟上的勵精圖治,文化藝術(shù)上“重風骨”“求骨力”的時代精神的合拍,直接指導了歐陽詢的書法實踐。
2.歐體點畫對楷書的貢獻
歐陽詢敏銳地捕捉到了王書順鋒入筆和婉轉(zhuǎn)的藏鋒護尾,于絞轉(zhuǎn)——提按平衡關(guān)系中重絞轉(zhuǎn)的筆法特點,做了重大的于絞轉(zhuǎn)——提按平衡關(guān)系中重提按的質(zhì)的改進,這一杰作,也堪稱楷書筆法演變歷史上重大的突破之一。
歐楷,也是魏晉六朝北碑南帖在唐時第一次深刻集中的結(jié)晶。對南帖的繼承,即為對二王書體的發(fā)揚;對北碑的繼承,于筆法方面,我們可以從三國吳《天發(fā)神讖碑》、北魏《龍門四品》和《張猛龍碑》中獲得頗多的啟發(fā)。這些碑刻在筆畫上皆以方折筆法完成,其基本運筆方法,最突出的特點是骨力峻拔,有如截鐵。歐陽詢看中其骨力特點,變方折為略含柔和的三角折(戈銳之象),一方面確保了“骨力”不失,一方面又增加了“神氣沖和為妙”的輕靈意味。清人阮元一針見血:“歐陽詢書法方正勁挺,實是北派,試觀今魏齊碑中,格法勁正者,即其派所從出。”如果我們在《龍門四品》與歐楷之間,介入北魏《張黑女》與隋《龍藏寺》及歐書《房彥謙》碑刻的話,這一過程會更清晰明了??梢哉f,歐陽詢是這一類楷書點畫形態(tài)變革的總結(jié)者。
隋《龍藏寺碑》 (局部) 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