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可心
(湖南大學 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IP電影與國內電影市場的變革
姚可心
(湖南大學 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近年來,IP電影在國內的發(fā)展如火如荼,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了較大的商業(yè)利潤。但IP電影的發(fā)展就像一把雙刃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投資人將電影的價值與藝術性置于最后,電影口碑兩極分化嚴重。IP電影的泛商業(yè)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電影的藝術價值,非電影人無法做出具有“精品”屬性的電影。在享受IP電影給文化產業(yè)帶來的“甜頭”時,從事電影的投資人和電影人必須把握好商業(yè)與藝術間的平衡,讓國內的電影市場朝著多元化發(fā)展。
IP電影;泛商業(yè)化;精品意識;多元化
所謂“電影”,始于歐羅巴,發(fā)于美利堅??v觀影史百年,百家爭鳴,各式各樣的電影形態(tài)盡可能滿足不同層面的受眾。在電影這股洪流中,一支名為“IP電影”的支流在近年來愈滾愈熱,使得大眾的審美取向隨之有了方向上的轉變,“泛娛樂化”現(xiàn)象也更甚,甚至顛覆了整個電影行業(yè)。
顧名思義,“IP”就是“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識產權?!癐P”可以是一首歌、一個游戲、一部網絡小說中的人物等。故筆者將“IP電影”理解為,已有文藝基礎的、等待被擴大或改造的、以電影的形式呈現(xiàn)的衍生物。要溯“IP電影”求源,可將之追溯到格里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全片以托馬斯·狄克森的兩部小說《同族人》和《美洲豹的斑點》為劇本藍本,它也是人們口中的第一部商業(yè)電影。不僅如此,縱觀電影發(fā)展起點,西有同名小說改編為電影的《飄》,中有取材于《三國演義》的《定軍山》。但本人要討論的,與這些歷史長河中的經典無關,而是國內“由流行文化改編的IP電影”。
讓流行文化IP電影成為國內話題效應的當屬2011年上映的《失戀33天》。這部電影改編自鮑晶晶的同名小說,延續(xù)2010年《杜拉拉升職記》“小妞電影”——女主男配的概念,不足1500萬的投資竟收獲3.5億的票房;而后,2012年,同樣是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正中無數(shù)念舊之人的下懷,情懷取勝,票房同樣斬獲佳績;2013年,粉絲電影的熱潮隨著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四部曲的相繼上映而愈演愈熱,眾人對此的評價也造成了明顯的兩極劃分。為粉絲量身定制的這類電影,在上映之前就有了一定的票房保障;2014年,電視綜藝節(jié)目“大電影”也相繼而出,先有《爸爸去哪兒》大電影,再就是《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zhàn)》大電影。雖說大部分觀眾對此的評價都是“和電視上播出時的節(jié)目沒區(qū)別”,但一些固有的觀眾群還是會為此買單;2015年由《屌絲男士》一炮而紅的大鵬導演的《煎餅俠》收獲10億票房而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然而,著名導演馮小剛稱這一類電影為“怪象”:六天就拍攝完成,還能獲得很高的票房,這對中國電影的發(fā)展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將導致沒有制片人會繼續(xù)投資一部嚴肅的、付出很大努力的電影[1]??梢?,專業(yè)電影人對此類電影存在較大質疑。
如是說,我國近年來的電影市場從被進口電影、武俠電影壟斷到被流行文化電影所打破,實質上對保護我國電影市場、為中國電影注入新鮮血液是一大好事。小眾文化被搬到大銀幕上來,而不再是這一部分人窩在狹小的空間自我欣賞。能和眾人一起共同討論和分享,也是讓流行文化為此有了發(fā)展的空間。
但是,“故事為王”這一電影人一直以來崇尚的觀點在流行文化IP電影里似乎不太受用,流行文化IP電影投資人大多并非專業(yè)電影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電影的藝術追求程度。由演員轉型成導演的趙薇在接受《青年電影手冊》采訪的時候說:“拍這個電影(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不是說我在心中醞釀了一個故事,而是已經有了這本小說在這兒……就像是先有對象再戀愛,而不是暗戀已久[2]?!倍诒粏柕诫娪暗耐顿Y問題上,她表示:“是別人帶著資金和小說來找我的[3]。”由此可見,現(xiàn)在的電影制度已從“導演想要拍什么”轉變?yōu)椤巴顿Y人想要導演拍什么”;從“我拍你看”到“拍你想看的”。電影投資人和影視公司在網絡上尋找還未被購買但具有潛力的IP作品,并迅速收入囊中,同時在一切還未知的情況下就開始宣傳造勢,散布將會由哪些明星共同演繹的噱頭,造成長期話題,讓大眾產生期待心理。在IP版權、市場造勢、明星噱頭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完成后,才會讓專業(yè)電影團隊加入進來。電影人似乎是最后才被考慮的部分。
IP電影總和商業(y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是因為本身“IP”一詞就包含有商品的含義。然而IP電影日益商業(yè)化的今天,當IP創(chuàng)作者本身擔任電影主創(chuàng)時,同樣會遵循“市場先行”的原則。郭敬明談到電影《小時代》初版出來后,他找來百名觀眾,讓他們在觀影途中戴上腦電波探測儀,采集他們的腦波訊號。之后在每個“淚點”、“笑點”進行分析,若沒達到電影團隊的預估值,就在改進版加以調整,讓悲情更悲、快樂更樂。IP創(chuàng)作者本身擔任電影主創(chuàng)時雖說會比投資型主導更為注重電影的藝術性,但還是希望能讓自己的IP商品利益最大化,利用大數(shù)據(jù)來做導向標,根據(jù)觀眾的心理來對電影劇情、制作做出修改。因此,我們不能對IP電影給中國電影市場帶來的巨大利益盲目樂觀,現(xiàn)今它的發(fā)展已經使得電影市場發(fā)生顛覆性的轉變,IP電影發(fā)展衍生的問題也是不容小視的。
IP電影像是一條風險低、成效快的捷徑,但似乎IP電影的投資人并沒有認真去思考如何把這條捷徑走得漂亮。IP電影口碑兩極分化嚴重的現(xiàn)象表明,倘若IP電影的發(fā)展一直被商業(yè)資本操控著,那么中國電影在藝術探索上將會向著進步的反方向前進。如何在商業(yè)與藝術上找到平衡點,是IP電影需深究的問題。
(一)非專業(yè)電影人把握不好電影的創(chuàng)作
電影是綜合六大藝術的一門綜合藝術,但它具有獨自的藝術特征[4]。你可能在藝術的某一領域特別擅長,但不等同于你同樣能駕馭電影。
《左耳》的編劇就是作家饒雪漫,她覺得之前的26個編劇使原小說的味道喪失了,只有作者本人親自操刀才能把握原著故事的靈魂和人物的走向。但在觀影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演員們像是把整本小說的對白及旁白原封不動地在大銀幕上“朗誦”一遍。可見過度的還原IP(此處指文學)本身對于電影來說不一定是件益事,小說與電影文學還是存在差距的。左耳可能是一部較為出色的小說,但它以文學性的方式呈現(xiàn)在銀幕上未免顯得過于矯揉造作了。而電影《小時代》更是由郭敬明本人擔任導演,由于他本身是電影專業(yè)出身,因此在電影的完整性上還是做得比較好的?!啊缎r代》的視覺美學基礎屬于搖臂和斯坦尼康,通俗一點說,就是向著各種維度運動的鏡頭[5]?!笨勺龅竭@個程度,還是和專業(yè)的電影人有所差距?!白屑毾胂?,《小時代》除了這倆板斧(指運動長鏡頭和搖臂鏡頭),就只剩下正反打和分屏,用四招填滿115分鐘,真是挺不容易的[6]?!边@是影評人王玉年的評價。顯然,在專業(yè)電影人眼里,《小時代》還不能稱得上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只不過是給年輕人看的小打小鬧。
撇開這些技術性問題不講,《小時代》的藝術趣味和它所崇尚的價值觀受到眾多電影人的批判,就連“友邦人士”也坐不住了,在美國《大西洋》月刊文章談論到:被這明目張膽地炫耀財富、男權、表現(xiàn)“女性就想要這些”的電影驚呆了,其思想之低俗以及完全缺乏自知之明,十分驚人[7]。
在貓眼電影發(fā)布的2015年上半年電影大數(shù)據(jù)報告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觀看《小時代》、《左耳》、《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何以笙簫默》等這樣的青春類電影的觀影主力以90后為主,95后的在這一年的增長率更甚,達到總觀影人的57%。而青少年這樣容易受外界因素所影響的階段,需有一個正確的價值導向,而不是被人所導。青少年應該自主決定看什么,而不是一味的跟從“青春”,這并不是一種潮流。再拿《小時代》來說,“它展示的是真實一般的夢幻,提供虛擬的實體入口,建立看似完美正確的邏輯,卻不提供最基本的實現(xiàn)途徑[8]?!敝恍麑ЫY果,任過程放任自流,只提供了娛樂,沒有為觀眾提供思考的余地。
(二)和國外相比缺乏精品意識,電影只是IP的搬運工
盡管近年來走向銀幕的IP電影數(shù)不勝數(shù),但實質上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yè)鏈,而是“啥紅拍啥”。投資者并沒有花費太多的精力在如何把電影拍好上,大多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一部電影的拍攝和制作。與之相較,美國好萊塢的迪士尼影業(yè)在創(chuàng)作精品上有著很高的追求。例如《魔戒》在電影劇本的修改上就花費三年時間,力求故事的完整。而2016年3月熱映的《瘋狂動物城》,由瑞奇·摩爾(《無敵破壞王》的導演)和杰拉德·布什(《潘恩·澤羅:兼職英雄》的導演)組成核心團隊,自2011年開始,將近500人先后加入了制作團隊,耗時五年時間,孕育出這一部票房、口碑雙豐收的佳作。所以,對于國內IP電影而言,樹立精品意識,拍內容至上、制作精良、經得起觀眾考驗的電影,比為了拍電影而拍電影,追求在與好萊塢電影的票房之戰(zhàn)中取勝更為重要。
在以上的討論中冷靜下來,我們應該理智地思考一下IP原作與電影的關系上。IP電影是對IP原作的電影化演繹,IP也可能是電影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這兩者之間并不矛盾,這樣說來反而存在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但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IP電影如何做到優(yōu)秀,在與流行文化接軌的同時保留內容的深度,是整個文化產業(yè)應共同思考的問題。
所有的社會都是多元化的,電影工業(yè)亦是多元化的。除了滿足“大眾審美”那一部分人的消費需求外,小眾化的文化與藝術品必將孕育而生,相輔相成。IP電影的另一意義就是將小眾文化變成大眾流行文化。運用“電影”這一公開媒介亮相于公眾面前。賈樟柯曾經發(fā)過一條微博,引用了法國文化部長費利佩蒂座談時的話:法國規(guī)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個影院的排廳量不能超過1/3,也不能超過該電影院總場次的1/3,這是為了保護文化的多樣性[9]。無論IP電影在將來的電影市場中會造成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都應用積極的、嚴謹?shù)膽B(tài)度去對待它。想清楚,再去做。
[1]馮小剛炮轟綜藝大電影:《跑男》影響極其惡劣[EB/ OL].http://fj.qq.com/a/20150206/021050.htm
[2][3]趙薇,程青松.《青年電影手冊:第六輯》——用光影向青春致敬[M].2013.31.
[4]電影是第七大藝術,這出自于意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喬托·卡努杜在《第七藝術宣言》中提出的.
[5][6]王玉年.《青年電影手冊:第六輯》——新電影《小時代》?嗬,好大的口氣![J].2013.359.
[7][美]《大西洋》月刊:被《小時代》的低俗驚呆[EB/OL].http://book.sina.com.cn/news/c/2013-07-18/1248504589.shtml
[8]王玉年.《青年電影手冊:第六輯》——新電影《小時代》?嗬,好大的口氣![J].2013.361.
[9]摘自賈樟柯新浪微博.
姚可心,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
J971.3
A
1007-0125(2016)09-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