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天佩
摘要:對于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本文將以犯罪構成的概念界定、犯罪構成的起源和犯罪構成的情節(jié)要求三個方面來進行論述。
關鍵詞:犯罪構成;刑法 ;構成要件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2-000-01
引言
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而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則涉及到刑法解釋,故刑法解釋屬于法律范疇,卻有著特殊的解釋特征。刑法解釋是對刑法分則,即犯罪構成的解釋,而犯罪構成是由構成要件堆砌而來,構成要件又是構成要件要素組合而成,所以我們要探討的就是刑法中的犯罪構成概念及犯罪構成要件。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界定
犯罪構成指的是刑法中對某一事件造成的社會危害的量化表現形式,對社會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這個危害的量化罪行及懲罰標準以及行為人應承擔的法律刑事責任。由此可見,所有的犯罪構成都是有一定的主體,客體,以及行為人主觀以及客觀方面的原因及環(huán)境所組成的。
簡單的舉例來說,如果犯罪主體A預謀在火車這種人流量大的犯罪客體B站潑汽油并進行點火行為,不論其行為是否成功,這個行為人的做法已經構成犯罪。而這個行為構成中犯罪主體A 是存在犯罪的主觀因素,并在犯罪的客觀環(huán)境B站做危害社會的行為,并且會對B站中的人流客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這就是行為人在預備什么特定的情形下,想要對社會或者公眾造成什么樣的危害行為。這個危害行為的結果可以量化,國家刑法會根據這個量化的結果,即犯罪構成,對行為人進行相應的教育,并另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這就是罪行的所有結果都是按照成文的刑法且明確的規(guī)定,來界定所以犯罪行為的成立條件和其應該承擔的法律后果。
二、犯罪構成概念的起源
本文中提到的刑法解釋即犯罪構成解釋,已經足以說明犯罪構成理論在犯罪體系和刑法中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的,它的起源是產生在資產階級刑法學家中,由其提出創(chuàng)立并逐漸完善。概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宗教判決程序。后續(xù)到19世紀德國學家費爾巴哈、施鳩別爾才正式將犯罪構成概念作為法律概念應用到裁決中。
而我們現在使用的犯罪構成,是由德國貝林格首次嚴謹的將其完善到刑法中,并形成犯罪構成理論,但其不包含主觀方面要素,只有客觀方便的論述。目的行為論在本世紀30年代開始完善犯罪構成概念中的目的。現代,在所有犯罪構成理論的結合下,犯罪構成逐漸趨于完善,并應用到現代刑法中。
我國的犯罪構成概念理論是在新中國初建時期在前蘇聯國家的影響下,中國學者在中國國情下結合前蘇聯引進并吸收其他國家犯罪構成的內容,一步步完善并實施起來。我國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很多方面受前蘇聯影響深刻,自然包括法律方面,起步晚使我們存在著跟國情不符的弊端。好在中國學者遵循中國特色,結合我國國情,在逐步完善中,并取得了可見的成就。例如對于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對于歐美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可能是一個怎樣的懲罰決定,對于前蘇聯是另一種相應的懲罰決策,但對于中國環(huán)境下的虐待家庭成員,要針對性的結合家庭實際情況和中國時下的實際大環(huán)境進行相應的懲罰教育。
三、犯罪構成的情節(jié)要求
犯罪構成的法定性決定了它是由刑法加以明文規(guī)定的。而前文提過構成要件要素詮釋構成要件,而構成要件組成犯罪構成,而社會上對構成要件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歸類,在案件實際事實與構成要件過程是可以相互等同的。所以犯罪構成就是犯罪成立的條件。而犯罪構成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到,犯罪大多分為:預備、未遂、中止,還包括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這些都是犯罪構成的各種情節(jié)的犯罪主體的主觀方面。
舉例說明,白寶山案件,被公安部列為1996年1號案件,被公安部列為1997年中國十大案件之首,被國際刑警組織列為1997世界第三要案。案件發(fā)生之時轟動了北京、新疆、警界軍界,更甚者震驚國務院。案件犯罪主體白寶山,持有“五六”式半自動步槍、“八一”式自動步槍、“五四”式手槍,先后殺害軍人、警察和無辜群眾15人,擊傷15人,并在獄中殺害2人。這些所有無辜受害的犯罪客體就可以認定為犯罪情節(jié)要求較重,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情節(jié)。而白寶山在監(jiān)獄中的各種脅迫警察,殺害2人的行為,可以判定為犯罪情節(jié)要求嚴重,且沒有悔改之心的情節(jié),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國家應以危害社會加強監(jiān)管之責。
這是犯罪情節(jié)及其嚴重的,再比如非法集資的案件,就可以以其犯罪情節(jié)要求判決其刑事責任,因為犯罪構成要件可以簡單的判定為犯罪情節(jié),所以在整個犯罪行為中,我們可以依據其犯罪情節(jié)的嚴重程度量化結果來進行區(qū)分并判定。而情節(jié)要求的評價標準是我們可以考量構成要件是否被類型化和抽象化的基本實際事實為依據,構成要件是否符合刑法中的某種情節(jié),是否具備某種事實,而該實際情況又可以抽象可剝離的判定到刑法的具體章節(jié)中,并有據可依。也就是說,構成要件其實是因子,可提取,并運用到各個刑事案件中。以侮辱行為為例,現代社會中,小到口角爭執(zhí),會遇到侮辱性言語攻擊,大到利益爭執(zhí),各種各樣的口頭、暴力或其他形式的侮辱方式,而涉及到暴力的侮辱,其嚴重程度,是可量化的抽象提取的構成要件,而犯罪構成的情節(jié)要求就是具體內容,即其侮辱的實際事實。
四、結語
刑法中的犯罪構成其實就是解釋犯罪行為的具體情節(jié),并按這個情節(jié)要求量刑定罪,其中包含的犯罪構成必須依照法律法規(guī)進行,并受其約束。如果行為人有意地進行破壞他人或社會的行為構成是基本的犯罪構成的話,那么行為人有意地完成破壞或危害他人或社會行為但其未完成的行為構成就是修正補充的犯罪構成。
參考文獻:
[1]馮亞東.犯罪構成功能論[J].清華法學,2007(2).
[2]馮亞東.犯罪構成與諸特殊形態(tài)之關系辨析[J].法學研究,2009,5.
[3]劉之雄.論犯罪構成的情節(jié)要求[J].法學評論(半月刊),2013,1.
[4]肖中華.我國刑法中犯罪構成概念的再探討——為犯罪構成“法定說”所作的論證[J].法學評論(半月刊),1999,5.
[5]蘇凱,張倩倩.刑法解釋與犯罪構成關系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