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
摘 要:關錦鵬的電影常以女性為主要表現對象,他所描寫的女性不同于我們日常所見的女性。關錦鵬從時空觀念和女性角度切入,以細膩柔和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描寫女性的內心孤寂,以及女性本能的依附心理下所產生的異化的女性意識。
關鍵詞:關錦鵬 女性主義 悲劇意識
關錦鵬代表作品有《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紅玫瑰白玫瑰》、《愈墮落愈快樂》、《藍宇》、《長恨歌》等。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是異化的女性形象,這與他自身的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的關系,父親的早逝使他的母親獨自撐起一片天,他從小看到的不是女性柔弱的一面而是堅強剛毅的一面,但是女性終歸是女性,還是會有柔弱的一面。正是這樣的原因,使關錦鵬作品中的女性意識發(fā)生異化,既有軟弱堅強,又有一顆孤獨寂寞的心。
一、傳統(tǒng)倫理束縛造就了關錦鵬電影中的女性生命悲劇
“人類從母系社會過渡到父系社會之后,普遍化的男權文明開始形成,而中國的封建教法較之西方基督倫理基礎上的兩性關系有著更為嚴格體系化的建構。從周代開始,在對婦女道德進行規(guī)范化的同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規(guī)范開始確立。而明清兩代婦禮日以科研,愈趨腐朽講話,把男女有別,男尊女卑擴張到幾點” ①。
倫理在社會層面造成的最為嚴重和最具有消極意義的就是隨意抹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利,同時造就了女性對生命是用一種消極的態(tài)度來面對的。這種壓抑甚至迫害常常是以宗族規(guī)范或者是國家法令,以及用一種看不見的社會道德來實施的,更為復雜的影響在于,這些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發(fā)展仍然遺留下來的“信念”慢慢地在女性的內心生根發(fā)芽,并且引導著她們,以至于它們獲得了女性的認同,并且堅定不移地追隨它,成為它的信徒,為它傳播,以致代代相傳,一旦有人想反抗這種東西就會被整個社會冠上“惡”的名號,這就使得女性內心不再健康而是變得扭曲與異化。
在電影《胭脂扣》里,女主角如花是香港當時一家妓院的頭牌,與許多故事一樣,她與一名富家公子相愛了,并且一發(fā)不可收拾,但是由于兩人身份的關系,他們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為了保護他們的愛情,如花開始反抗,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如花只能自殺殉情,相約來世相見并再次相愛。雖然如花身上有著“叛逆”與“勇敢”,但是仍然不能掙脫整個社會的魔爪,仍然擺脫不了來自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束縛,所以只有離開了這個環(huán)境他們才能在一起,因此他們只能自殺,也是被這個現實所殺。而生在男權社會里的十二少,在當下卻貪生怕死,自己茍活了下來,全然不顧如花的死,這對男權社會中塑造的男性高大、英勇、有責任感的社會形象是一種諷刺。
在關錦鵬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出來,男性形象依然存在并且還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引導著整個電影情節(jié)的發(fā)展,似乎依然散發(fā)著男性的特性,而女性似乎只是他們的附屬品,為他們而活,或者依靠他們而生存,就這樣茍且地過生活,但這并不能夠說明女性只是一個不重要的擺設,這時男性并不一定依然是所有事情的主導者,其實這就是關錦鵬導演自己地對男女之間關系的獨到見解,在為女性喊出聲音的時候,也沒有離開現實生活,是一種“接地氣”的導演風,因為他非常清晰明了地知道男性形象依然是目前整個社會的主導,男性仍然具有很強的主導權,要想表達出女性獨特的女性意識就必須依靠男性形象,用男性形象來烘托出女性形象的與眾不同與難能可貴。在設立了這種前提的情況下,關錦鵬導演再來表現他對男性世界的另一種解讀,在他的電影中男性并不是主角,在他的電影中男性失去了男性應有的擔當與責任,變得頹廢不堪,對未來的迷茫,明明什么都沒有卻依然不可一世,就像“茅房里的石頭,又臭又硬”。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中,那種三綱五常的教化下,男人是天的心理暗示下,女性往往是被架構在這樣的體系中的。但是在關錦鵬導演的作品中,這種情況確實是截然相反的,傳統(tǒng)女性所面臨的痛苦與折磨,在關錦鵬的鏡頭中被反射到男性形象上去,成為攻擊男性主導者的武器,因為在關錦鵬的電影中的男主角全部是有缺陷的,這些男人不是懦弱就是陰狠,不是陰狠就是逃避責任,沒有擔當,導演把所有的陽光全都給了那些生活在男性陰影下的女性,以此來表現女性的堅強與勇氣。
二、倫理束縛造成了關錦鵬電影中女性的婚戀悲劇
女性的依附心理和情感寄托的內心暗示都是由于反對封建婚姻所造成的,特別是描寫封建女性在受到封建禮教的迫害時,這種迫害和殘忍的對待方式是中國的電影人選擇表現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文化最為直接和現實的表現選擇,因為現實往往是殘酷的,只有直面這種殘酷才能看到深藏在幾千年文化下的弊病,因此不管你是新生代導演還是老一輩的導演,只要想表現出這種封建禮教的殘酷全部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女性,選擇了女性在這個無法改變的環(huán)境中進行無謂的掙扎的悲劇性的主題。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這種婚戀的悲劇并沒有銷聲匿跡,在近代中國的第一次文化革命當中,有識之士就明確提出包辦婚姻的不合理性,正因為這樣婚戀題材成為當時藝術作品的主要題材,在電影中、小說里隨處可見,在這類的藝術作品中就包含兩個問題:一個是戀愛自由;一個是婚姻自由?!度盍嵊瘛分衅鋵嵕蜕婕皯賽圩杂傻膯栴},當時的社會雖然已經相對開放了,但是仍然會把戀愛當作一個不太正經的東西來看待,就算是先戀愛后結婚,也是個父母所中意的人戀愛,而阮玲玉的戀愛其實在當時是一種不道德的戀愛,張達民、唐季珊、蔡楚生是阮玲玉生命中的三個男人,給了她三段讓她痛不欲生的戀情,她不是沒有反抗過,她掙扎過,斗爭過,但是這張有感情編織的巨大的網,讓她擺脫不了,盡管在當時的社會她有很高的藝術地位,有很成功的事業(yè),算得上是一個“新女性”,但是在當時的所謂道德面前,這一切全部都是徒然,人們只看到她的不守婦道,因此埋藏在底部的女性生存危機爆發(fā)出來,就如同一個積蓄已久的大火山,熱滾滾的巖漿一波一波地朝她襲來,讓阮玲玉無力招架。
當然,摒除這個時代不說,還有一種女人仍然遭受著這樣的感情折磨,原因沒有別的,只有一種女性深層的依附心理,她們似乎沒有男人的肩膀就無法在這個世界存活一般,自己親手奉上兩人關系的主動權,那結局可想而知,必定是一敗涂地,但這樣的女人又是不被男人所看重的,即便這個女人的一切全部都交付于他,但是男人仍然認為這種女人是不值得被珍惜與尊重的,婚姻的悲劇就再一次地顯現出來?!度嗽诩~約》中,一句英語都不會說的趙紅為了結婚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紐約,但是她的丈夫卻是土生土長的華裔,兩人開始就帶有嚴重的不平衡性,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兩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截然不同,關于趙紅想把母親接來紐約照顧的要求,她的丈夫表現的是完全的不認同。經濟地位決定上層建筑,而趙紅在經濟上存在著絕對弱勢,同時在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國度,她只有面前的這個人是她的親人,因此她沒有辦法,她不得不妥協(xié)。當代獨立女性的特質在趙紅身上是一點都沒有體現出來,她沒有辦法不依付男人而獨立起來,這樣的情況下,結果就是尊嚴的逐漸消失。
三、男性道德感的缺失造成了女性情感悲劇
當代女性擺脫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已經經濟獨立之后,事實上已經有很強的生活自主能力,甚至可以說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困境,但是為什么在關錦鵬的電影中所刻畫的女性形象仍然是孤獨、寂寞的,那是因為當生活一切都有了保障之后,她們回頭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讓她們可以休息的地方,沒有一個暫時停靠的港灣,這時她們就想要一個男人來庇護她們,想要一個家庭作為心靈休息的地方,這些都基于女性內心深處的依附心理。女性不同于男性之處在于,其實她們在心底還是覺得男性強于女性,所以當她們遇到工作、生活的困難時,總希望有一個人可以依靠。
這時男性道德感的缺失又成為導演作品中體現女性意識的另一方式,男性的不負責任、軟弱無能全都造成了女性心理的不安全感,也就是她們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度盍嵊瘛分?,阮玲玉的事業(yè)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事業(yè)上的成功并不能造就她內心的強大,雖然她愛慕虛榮,但是她還是想有一個愛情的港灣,想有一段純粹的感情,找一個男人為她遮風擋雨,但是她所遇到的三個男人沒有一個給她想要的安全感,他們沒有責任心,留戀于聲色犬馬,膽小懦弱,這些男性道德的缺失共同殘害了阮玲玉。
關錦鵬導演和其他導演的不同之處在于,塑造一種人物形象并不是建立在無盡的貶低另一種人物形象的基礎上的,因此關錦鵬導演作品里的女性形象是離不開男性形象的,并且他也沒有賦予女性形象那種絕對的主導權,他還是讓男性作為男女關系的引導者,讓男女關系在這種日常生活中的不平等來打造女性獨特的形象,同時,他也不會塑造女強人的角色,盡管有女強人,前提也是女人的女強人,這樣就更有利于體現在這個看似平衡的社會中,其實還存在著各種不平衡的暗流和矛盾。
注釋
① 尹曉麗.儒家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電影民族品性的構成[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160.
參考文獻
[1] 杜文琪.關錦鵬電影中的女性與國家寓言[D].論文.
[2] 顧春花.當代中國女性藝術研究[M].中央美院出版社.
[3] 尹曉麗.儒家文化傳統(tǒng)與中國電影民族品性的構成[M].復旦大學出版社.
[4] 黃式憲.華語電影十導演——《關錦鵬,徜徉于女性的詩情世界》[M].北京大學出版社.
[5] 李一敏.導演風格與電影敘事的關聯性探討[M].北京電影學院出版社.
[6] 郭英男.女人花——許鞍華、關錦鵬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對比分析[M].海淀出版社.
[7] 鄭秀蕾.談華語電影中的女性——以關錦鵬的電影中的悲劇女性為例[M].人民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