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莉莉
【摘 要】 兒童的學習和發(fā)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在對小班社會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觀察學習、角色扮演和實踐練習三個步驟是相當重要的。只有采取適宜的教育策略,幼兒園的社會教學活動才能真正發(fā)揮價值,才能讓孩子生在其中,知在其中,做在其中,樂在其中。
【關鍵詞】 小班 社會教學 三重奏
每一次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都想讓自己預設的活動目標達成度越高越好,也就是說想讓孩子們不論在知識、技能還是情感等方面都得到最大的發(fā)展,可是如果沒有很好的教學方法,光想是不夠的。其實每個領域、每次教學活動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使用得當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開展小班社會教學活動時既要根據(jù)社會領域特點,也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好教學活動的共性與個性,為幼兒選擇最佳的教育策略與方法,讓天真爛漫的孩子在活動中充分體驗真實感知,使得他們在行動中發(fā)展,在經(jīng)驗中提升,在游戲中成長。
以小班社會教學活動《小兔過生日》一課為例,第一次我采用了講故事《小兔過生日》引出主題,希望孩子們通過對故事的了解,能將故事中的敲門、問好、禮物、交談、再見等交往過程模仿出來,直至學以致用。但是活動中大部分孩子只是被故事情節(jié)所吸引,在模仿表演中卻出現(xiàn)了迷茫、從眾現(xiàn)象,覺得在情境中有扮演、很好玩,卻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為了突出重點,讓孩子掌握做客技能,全面、真實地了解做客的禮儀,我進行了二次修改,調(diào)整了教育行為,努力激發(fā)幼兒學習行為。首先通過觀看文明做客的視頻,完整、真實地感受“做客”過程,激起孩子們的回憶,喚起已有經(jīng)驗,得到共鳴;隨后還將生活中真實的做客場景搬進了活動中,讓孩子們在游戲扮演中進行打招呼、送禮物等社會交往。結果兩次活動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次以說教為主,學生聽得多,被動學得多,而主動嘗試交往卻很少,不能學以致用或者說是不能自然而然地學會技能,產(chǎn)生情感;第二次活動采用了觀察學習、實踐練習、角色扮演社會教學活動三重奏的方法,孩子們輕松地獲得了社會認知、技能及情感,得到了社會性發(fā)展。
通過這次對教研活動的探討、研究,我有了一些感悟。
一、 通過觀察學習,習得知識
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主張“觀察學習”理論,強調(diào)觀察學習或模仿學習,他認為行為的習得和形成可以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而習得。
在上述第二次活動中,我將故事內(nèi)容制作了動畫課件,通過讓小班幼兒觀察小熊、小猴等小動物到小兔家作客的全過程,孩子們有了一個直觀表象,在重復觀看中,自然地將作客的話語、動作、表情等深刻地留在了記憶中,習得了相關知識、行為。抓住孩子們年齡特點采用觀察學習法,孩子通過觀察動畫中動物們的作客行為而習得了相關經(jīng)驗,獲得了對作客的社會認識與掌握了行為的方法,遠遠比第一次只聽故事不觀察行為效果來得更快、更好。
二、 通過角色扮演,提高技能
著名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說過:“孩子的知識是從經(jīng)驗中獲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角色扮演的游戲絕非簡單兒戲,它是孩子認識成人世界的一面鏡子?!睂τ谛“嘤變簛碚f,角色扮演是他們最喜愛、也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活動,角色扮演讓孩子們喜歡模仿的個性特點得到天然的釋放,在游戲中模仿成人與同伴行為,不知不覺地掌握一些語言技能、交往技能,養(yǎng)成良好習慣。
在小班社會活動《做客》第二次活動中,我就根據(jù)孩子特性,增加了角色扮演環(huán)節(jié)。首先幫助幼兒確定表演作客的主題以及相應的角色,如“小客人”“小主人”,然后孩子通過模擬角色,這樣多次重復表演,逐漸表現(xiàn)出所扮演角色的行為模式,真實體驗了如何與好朋友相處交往,自然地掌握了交往的基本技能,學會了做客待客之道。
三、 通過實踐練習,積累經(jīng)驗
小班社會教育方法的第三元素就是實踐練習,它具有實感性,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讓幼兒積累更多有益的經(jīng)驗。
在小班的社會教學活動中,我提供充分的條件讓孩子將觀察到的行為轉(zhuǎn)變?yōu)橐环N習慣性的正向行為。如《小兔過生日》活動中,我通過創(chuàng)設作客生活情境,讓幼兒反復練習、實踐,鞏固良好的作客行為。
特別是在第二次活動中采用了小班社會教學活動的三重奏,由觀察學習到實踐練習,最后到角色扮演,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并將“大社會”濃縮成“小情境”,讓幼兒更加真實、深入地體驗“文明小客人”。通過這樣的情景再現(xiàn)、實踐、扮演,幼兒很快進入角色,學會了“做客”,輕松地掌握交往的基本技能,增進相關知識,產(chǎn)生了積極的社會情感,這樣的社會教學活動發(fā)揮了真正的價值,孩子們生在其中,知在其中,做在其中,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