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紫璇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
《莊子》寓言的歷史意義解讀
——以“在宥”為例
何紫璇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揚子中學
后人評價《莊子》的藝術特點,其中之一便是“寓言十九”。在形象生動、言簡意賅、淺顯易懂的寓言中,我們不僅領略到《莊子》的文學、哲學等方面的價值體系,更能感受到莊子在寓言中反映出的歷史真實,從而體會到莊子對歷史、對其思想理論的嚴謹態(tài)度。
寓言 歷史 嚴謹
寓言藝術的魅力在于借古喻今,借此喻彼,以簡單淺顯的道理來闡明深奧的復雜的理論,莊子正是運用了寓言這種特有的藝術形式,表達了老莊學說深奧的哲學思想,以致成為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一面旗幟。莊子借以襯托和作為其論點的故事、事件、人物,經(jīng)過莊周精妙的藝術處理,使其成為寓言中的角色和內容。這種建立在真實的社會實踐基礎上的藝術,成為其寓言藝術生命力永不衰竭的源泉。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鼻f子借以說明這一哲學觀點時,運用了人物對話的方式,生動而形象地通過歷史事實來闡明無為而治和遵守自然、排斥人為的觀點。寓言中崔瞿問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人心?”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昔者黃帝始仁櫻之心,堯舜于是乎股無胈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悉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想法度,然尤不勝也。堯于是放歡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山危,流共工于幽都。此不勝天下也。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于是乎……善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濫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斬鋸焉……而萬乘之君憂憟廟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故曰:絕圣棄智而天下大治?!盵1]106他以問答的方式說:不統(tǒng)馭天下,怎么使百姓的心向善?作為切入點。老聃以十分謹慎的態(tài)度回答說:要十分小心,不要擾亂了百姓的心,百姓的心,無論壓抑還是高舉都將使人心如同被囚殺。他接著借用黃帝以仁義治國的思想展開討論,他認為黃帝是中國古代以仁義道德思想擾亂了人們的心志,也就是說黃帝是中華民族提倡仁義道德的創(chuàng)始人,接下來說堯舜為了天下民眾的利益,以仁愛之心治理國家,并費盡精力在法度的制定上。然而,并沒有能夠改變人們的心志,于是堯將歡兜等人流放到遠方,也還是沒有治理好天下。到了夏商周三代,天下大受驚擾,儒墨的爭辯又紛起,欺侮、非議、譏諷成為常態(tài),天下風氣從此衰敗了,人們本性散亂,爭亂不斷,縱使用斧鋸來制裁,用禮法來打殺,依然難保太平。所以說“拋棄聰明才智,天下就太平了。”莊子用儒墨所提倡的仁義道德對社會的危害來深刻的說明“再宥天下”的意義。
莊子認為仁義可以擾亂人心,最終導致“殊死者相枕”的悲慘結局,從寓言的藝術手法來講,莊周是以人們淳樸的本性受到了仁義的干擾之后,出現(xiàn)智巧,進而產(chǎn)生了爭斗,最后造成互相殘殺的社會混亂,而他借用的歷史事件正是從“黃帝始仁櫻之心”開始的。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黃帝是最重要的始祖之一,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禮義規(guī)則和仁義道德,的確是從黃帝時期開始萌生的?!妒酚洝の宓郾炯o》中說:“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生死之說,存亡之難?!盵2]6說的就是黃帝“幽明之數(shù),含死生之說,謂儀制也。民之生死,此謂作儀制禮則之說?!薄包S帝之前,未有禮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盵2]8使生民有了最初的人倫社會生活規(guī)則。黃帝以仁義治天下,主持社會公平、正義“天下有不服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2]3所以,莊子以黃帝作為中國傳統(tǒng)的仁愛道德的開始是有歷史根據(jù)的,司馬遷為黃帝作紀之時,明白提出“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而百家言黃帝,其他不雅訓,縉紳先生難言之??鬃铀鶄髟子鑶枴段宓鄣隆芳啊兜巯敌铡?,儒家或不傳,余嘗西至空桐……至長老皆各往稱黃帝……其所見皆不虛?!盵2]46從而說明,黃帝至堯的古文獻被流傳下來的極少,在沒有文字時代,只能是口耳相傳??鬃釉趧h《書》時把“不雅訓”的關于黃帝的文字盡皆刪去。但莊子仍能從被淹沒了的歷史中考證出黃帝就是仁義道德思想的最早的提倡者,說明其治學思想是極為嚴謹?shù)?。而這種仁義道德思想經(jīng)歷了顓頊帝以及帝嚳到堯帝時期已發(fā)展成為那個社會歷史時期的思想道德的高峰。莊子以歷史的、辯證的觀點,準確地從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的萌芽狀態(tài)跨過堅持仁愛、正義、公平的顓頊帝,對天下“普施利物不于其身,溉執(zhí)中而徧天下”的帝嚳,直到“堯舜,于是乎股無胈無毛,以養(yǎng)天下之形?!毙蜗蟮拿枋隽藞蛩催@樣以天下為公的仁愛思想的帝王們?yōu)榱颂煜旅癖姷睦妫瑒诶坌量嗟某潭?。關于莊子對堯舜時代生活的描述也是真實而可以考證的。“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斫,大路不畫,越席不緣,大羹不和,栥食不栥,巡守行教,勤勞天下,周流五岳?!盵3]88以及“昔者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山之陰,衣衾三領,構木之棺,葛衣緘之,舜西教于七戎,道死……”[4]85都說明堯舜時代生活的艱辛,同時莊子也認為堯舜“以養(yǎng)天下之形”為己任,堯舜都遵守“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的方針。對堯舜生動而真實的艱苦形象的描述,增加了寓言的藝術感染力。即使在今天,現(xiàn)代考古學對相應時期的文化遺存,通過嚴格的放射性碳素對發(fā)現(xiàn)的遺存物的測定,完全證實黃帝所處的歷史時期(碳素對遺存物的斷代為公元前2800-3000年,堯舜禹所生活的時代為公元前2400-2000年)相應的文化遺存證實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工具和生存方式以及生活、房屋等歷史的真實狀態(tài)。
莊子正是以歷史的真實演進歷程為根據(jù)來研究、分析社會發(fā)展的,黃帝、堯舜所處的歷史時代距莊子2000-3000千年,在缺乏相關文字記錄的情況下,他能得出如此符合歷史發(fā)展的具有真實意義的結論,“悉其五藏以為仁義,矜其血氣以規(guī)法度?!睖蚀_地判斷出了中國古代禮義法制萌芽和產(chǎn)生的時代??梢娗f子博學且精湛的藝術才能和敏銳的政治眼光。《中國法制通史》說中國法律在堯舜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應是沒有問題的。堯舜時代,大體相當于河南龍山文化時期(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2600-2000年),堯舜時代關于法律的記載較為具體,具體有法官和審判的記載。而河南龍山文化中又有關于刑罰墓葬資料。
研究并考證莊子寓言中引用的相關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真實性,不僅在于欣賞莊子寓言藝術的真實或者真實的寓言藝術,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讓我們懂得莊周的寓言藝術完全建立在歷史實踐的基礎之上,同時也說明他的哲學思想的真實性和縝密性。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學術思想而刻意歪曲其他流派的學術思想,這種實事求是的風格,也為后人樹立了一個高尚的探討學術研究的道德榜樣。也為后人客觀評價莊子的寓言藝術和學術思想提供了些許條件。
莊子對歷史的演進和發(fā)展規(guī)律有自己的深刻體會,更借助寓言故事加以展現(xiàn)?!皥蛑翁煜拢勺痈吡橹T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為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禹趨就下,立而問焉,曰‘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為諸侯而耕,敢問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堯治天下,不賞民而民勸,不罰民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夫子闔行邪·無落吾事?!盵1]119故事情節(jié)極為簡單,伯成子高從堯舜禹三代帝王的親身經(jīng)歷,寥寥數(shù)語就勾劃出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從而提出了尖銳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果把伯成子高的話加以注釋,就是從堯帝時代和諧文明社會,經(jīng)過舜的過渡時期,到了禹,就成為沒有仁愛道德、社會矛盾尖銳、斗爭極其復雜的混亂的社會了。這種社會的出現(xiàn)已無藥可就,所以伯成子高以輕蔑的口氣,讓禹趕快走開,不要耽誤他耕地。莊子認為,堯的時代,經(jīng)過舜之后到禹。其實只有兩代人的時間差,進入禹的時代,社會形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就采用這一問一答的幾句看起來極為簡單易懂的話,卻精準的論證了兩種社會制度的改變過程。尤其是對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進行了正確無誤的描述。
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是莊子的嚴謹,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莊子對于歷史發(fā)展的研究,正確地運用了辯證法的唯物主義的史學觀點,運用了發(fā)展的、變化的以及事物在聯(lián)系的思想方法,總結出距他兩千多年前的歷史進程中的狀態(tài)。從社會風氣乃至禮義法制,全面進行了概括。我們可以看到作為道家學派的莊子,對社會學、政治學、哲學、文學等都有較為深刻的理解和闡述。在儒家學說的經(jīng)典中,很少談及黃帝堯舜的言論,如在《論語》中,直接涉及到黃帝、堯、舜的語錄僅有七處半。而莊子借黃帝、堯、舜立論的地方不勝枚舉。其中涉及到的歷史事件也是具有真實性的。莊子提出的堯的時代“不賞民而民勸,不罰民而民畏”是正確而有根據(jù)的?!秴问洗呵铩とニ健分姓f“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九子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堯、舜賢主也,皆以賢者為后,不肯與其子孫,尤若立官必使之方?!盵5]26從而說明堯帝時期禪讓制的真實性,帝王禪讓制度也是從堯帝開始的?!妒酚洝分杏涊d:“帝摯德衰,禪讓于同父異母弟堯?!边@與堯的禪讓不同,自黃帝已降,少昊、顓頊、高辛、唐、虞被稱為五帝,而伏羲、神農、黃帝謂三皇,其實五帝皆為黃帝子孫后人,而唐堯被其同父異母兄長摯禪位,是形勢所迫。“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而帝放動立,是謂帝堯?!盵2]14其原因是“而摯之于兄弟最長,得登帝位,封同父異母弟放動為唐侯,摯在位九年,政微弱,而唐侯德盛,諸侯歸之?!盵2]15所以堯帝“能明明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2]15堯帝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使其仁愛的崇高道德思想成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流傾向。在這種和睦相親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中,沒有突出的激烈的社會矛盾,在天下為公的思想指導下,堯授舜。根據(jù)《史記》記載:堯授舜的禪讓過程是極其復雜而嚴格的,經(jīng)過民主推薦、評議、考察、考驗、公示,甚至試用期等諸多程序。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詳盡的描述。而舜授禹就不同了。雖然都是禪讓,卻完全破壞了禪讓程序,既沒有民主的推薦和評議,也沒有考察和考驗,更省略了公示和試用期的過程,只是還存在禪讓的基本形式,即舜在會議上授禹攝政,十七年后舜死,也算是完成了基本的禪讓形式。而禹就不同了,從禹開始徹底廢除了禪讓制度,其子啟,公開以武力奪取政權,事實上就是禹為兒子啟奪取政權準備了一切條件,使原始公社制的社會制度,進入了奴隸制社會,由堯舜時代的沒有或者基本不存在階級壓迫的和諧的社會狀態(tài),經(jīng)過舜帝過渡到了階級對立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的奴隸制社會。莊子非常清楚地考證和分析了堯舜禹不同時代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政治、經(jīng)濟狀態(tài),以及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從天下為公轉變?yōu)樘煜聻榧?,即“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盵6]287的社會,莊周這一結論的提出比《禮記》早五百年,他預言了階級社會的斗爭是難以停止的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后世之亂由此起矣?!本褪乔f子對“家天下”的結論。
莊子用寓言的文學藝術形式,極其精煉的語言,濃縮了時代的精華,他以天地自然變化及其規(guī)律為人類社會活動提供物質基礎為前提,從而提倡順應自然以無為而治,他以堯帝時代的社會制度與禹時代的差別,表示“愈治愈惡”的“有為”而治的失誤,他透過雜亂無章的社會現(xiàn)象而窺視社會實質,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中,可以看出他對于藝術真實、社會真實、歷史真實的追求,他認為“后世之亂由此始矣”,所以他在“再宥”中寫道“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出現(xiàn)了夏桀和盜跖?!稖摹分姓f“時日,予汝皆亡?!笨梢娞煜旅癖妼ο蔫钤购薜某潭取O蔫畲砹穗A級社會中的殘酷統(tǒng)治者。而盜跖則是階級社會中被壓迫下奴隸反抗的領袖人物。莊子正是利用階級社會的矛盾來論證儒墨學說不是治理社會,不能使社會矛盾趨于緩和,反而使社會矛盾日益劇烈,所以導致了世間的紛亂與殘酷刑罰制度的濫用。莊子寓言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對于社會演進的反映是真實的,不僅具有文學的價值,同時對于研究史學、歷史文化也具有重大意義。
[1]孫通海.譯注.莊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何寧撰.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4]孫波,注釋.墨子[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5]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