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凌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3)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的物化視覺審美探析
常凌
(廣西大學,廣西南寧530003)
本文通過“物化”角度,對韓國偶像劇《來自星星的你》的視覺審美特征作了分析。指出該劇在演員選擇體現(xiàn)了物化的身體審美特點,并且服裝淹沒了身體;在演員調度上為物化凝固風格,在視聽語言上近景特寫占絕大多數(shù),呈現(xiàn)戀物癖化;在都市場景的運用上,不僅制造美感,還成為奇觀直接代替敘事。
偶像劇;物化;視覺審美;身體
偶像劇演員的身體的不同于其他影視劇品種的演員,他們的肉身——身材面貌是劇中最有力的表現(xiàn)元素,并且一種特定風格的長相只適合于一種特定的角色,偶像劇中演員的身體是被“物化”到單一用途的道具般的原則使用的。偶像劇演員從鮮活的人被物化為了一具能活動的身體道具,不再強調演員內(nèi)里的主觀能動性,而是強調被天然賦予或者通過肉身重塑的外表形態(tài),這正是盧卡奇所說的物化結構深入人的意識之中的一個表征。身體面貌的外在不同形態(tài)成為創(chuàng)作者挑選演員的標準,以至于“偶像派演員”這種稱呼往往帶有徒有外表、演技較弱的含義。高度物化的身體審美導致扮演一種特定角色的偶像演員只能重復同一類型的角色形象,但短期內(nèi)的多個相似角色在迅速占領市場后又迅速達到審美疲勞的飽和。這也正是文化產(chǎn)業(yè)下模式化生產(chǎn)影視劇的常見現(xiàn)象——偶像演員的培養(yǎng)趨向模式化、流水線化。觀眾對偶像劇的一個首要評價標準是“顏值高低”,這正說明了青少年觀眾對偶像演員的“崇拜”是出于拜物教心理的支配。除了少數(shù)幸運兒轉型之外,大部分偶像演員更新?lián)Q代極快,近乎于快速消費品的命運,人被拋擲到(或者說是主動投身于)“物”的命運。
《來自星星的你》中對于演員身體審美的特點比較復雜有趣,尤以男主角都敏俊為最。男主角都教授的扮演者金秀賢的面貌形態(tài)對比其他東亞偶像男演員有明顯的差異化——東方式的五官,標志為細長上挑的眼睛、圓潤的臉型,明顯有別于以往演員普遍的歐化長相。秀賢的面貌形態(tài)既不同于普遍的歐化,也不同于刻板化夸張的東方特點,也就是說接近于較為中庸、現(xiàn)實的俊美,人物的外星人身份和中庸的外表形成極大反差,傳奇只有在日常的襯托下更有戲劇感。那么這一對動漫化、物化長相的反撥,觀眾有否認可呢?在收集了男女主演全智賢、金秀賢在各國電視有關的比賽獎項中,金秀賢提名獲獎17次,全智賢11次,但是論演員演技、名氣、角色發(fā)揮度,在電影領域早已成名的全智賢的確實力更為強大,但卻明顯不如金秀賢受歡迎,不得不承認,偶像劇是個對外在之物——身體形態(tài)差異最為敏感的劇種。
偶像劇對身體的視聽呈現(xiàn)方式是一種戀物癖化的審美方式。首先在演員走位調度上,人物的出場采用了T臺走秀、京劇亮相般的浪漫化的凸顯方式。人物美麗外表的呈現(xiàn)瞬間和激起的“觀眾的歡呼”被刻意強化。第一集千頌伊去大學上課,在眾多記者的鏡頭話筒圍繞下,一輛豪華房車開來,車門拉開,一只12厘米高的靴子踩在地上,千頌伊步下車子,影迷歡呼,快門聲響成一片,千頌伊擺出姿勢示意,正如京劇的登臺亮相博得滿場喝彩,這種人物出場的調度,借由戲中戲的套層設置雙重觀眾看臺,讓主人公凝固站位,采用逆光斜陽的夢幻光線,緊緊粘住熒屏外觀眾視線,使之與劇中“觀眾”的視點和感受順利縫合。這種調度并不復雜,但明快有效,把人物或英俊或美麗的形象直接的死死的釘在觀眾意識中。
偶像劇中占據(jù)視覺中心地位的除了前述的物化的身體外,還有“物”本身——場景,同樣起著制造著美感的作用。
偶像劇的故事絕大多數(shù)情節(jié)都在都市發(fā)生,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和街道是一個常見的、重要的審美來源?!秮碜孕切堑哪恪分械钠^則是首爾的簡要發(fā)展史,從一片荒野到古典建筑然后到現(xiàn)代化的高樓、立交橋和車水馬龍。臺灣偶像電影《對不起我愛你》中有句臺詞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街景”,確實如此,偶像劇中的街景高度接近于現(xiàn)實卻不同于現(xiàn)實,熒屏上的街景是被陌生化、被美化的。偶像劇高度依賴于發(fā)達的時尚業(yè),時尚業(yè)則依賴于工業(yè),作為亞洲時尚中心的東京同時也是亞洲最發(fā)達的城市。偶像劇必須也只能發(fā)生在都市,發(fā)展中國家地區(qū)的偶像劇容易先天不足——例如2015年泰國偶像劇《不一樣的美男子》和上世紀大陸粗糙的《紅蘋果樂園》。本雅明曾對都市中的“閑逛”行為這樣論述,“閑逛是現(xiàn)代人心底深處的一種精神體驗”①,是對城市現(xiàn)代性的認知方式。選擇特定的城市場景,是偶像劇制造審美意境的重要手段。
偶像劇與我們的青年日常生活貼得最近,生活向影像靠攏并非預言,而是已成現(xiàn)實。當下流行的通過手機微信隨拍隨曬、博取觀眾點贊的行為何嘗不是一種以“物”為中心的可視化生存方式,日常生活被投影為二維圖像,借助新媒體博取目光的凝視從而獲得生活的意義。尼采說:“我們的眼睛就是我們的監(jiān)獄,而目光所及之處就是監(jiān)獄的圍墻?!雹诨蛟S,偶像劇中的可視之物就正在囚禁我們真實的生活。
注釋:
①本雅明,王才勇(譯).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06.
②Friedrich Nietzsche.Daybreak:Thoughts on the Prejudices of Morality II[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881:73.
J905
A
1005-5312(2016)11-0130-0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世界性與本土性交匯:莫言文學道路與中國文學的變革研究”(13&ZD122)和廣西大學科研基金資助項目“類型影視中的疾病隱喻與接受研究”(XGS142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