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紅
我來到當年紅二、六軍團在黔西北最后一戰(zhàn)的黃家壩。正值芳菲四月,滿山遍野的映山紅躍入眼簾,目不暇接,宛如一個花的海洋,一個紅色的海洋。我從未見過如此鮮艷純粹的世界。此時,一首歌不由自主在耳畔響起:“若要盼得喲紅軍來,嶺上開遍喲映山紅……”這歌聲,讓我的思緒穿過80年歷史的烽煙,仿佛看到當年紅軍阻擊敵人的壯烈場面。
從小生活在農村,生產隊半月一次放電影是我和小伙伴們最大的快樂。在我大約八九歲的時候,村里曾放映過一次《閃閃的紅星》。頭戴八角帽、身背鋼槍走在映山紅花叢中的紅軍小戰(zhàn)士潘冬子,從此成為我心目中英雄的標準形象。第二天,語文老師告訴我們,電影中《映山紅》這首歌中表達了映山紅剛烈、堅貞的精神,表達了人們對紅軍的熱愛,對英雄的崇敬。從那時起,映山紅這種美麗的花便一直燦爛在我的心里。年復一年,我的夢境經常浮現自己背著鋼槍,走在開滿映山紅的山嶺上……再后來,我如愿以償,穿上了軍裝,扛起了鋼槍,走進了綠色的軍旅。軍旅歲月30多年,《映山紅》優(yōu)美的旋律一直陪伴著我。
今天,這開滿映山紅的山嶺上,矗立著一座黃家壩阻擊戰(zhàn)紀念碑。畢節(jié)軍分區(qū)政治部王梨田主任長期在軍區(qū)編研部工作,他曾受《星火燎原》編輯部的委托,多次深入黔西北山區(qū),沿著當年紅軍戰(zhàn)斗的足跡,尋找歷史見證人,為再現還原黃家壩阻擊戰(zhàn)那崇高壯烈、激動人心的戰(zhàn)斗場面做過許多默默無聞的工作。他告訴我,黃家壩阻擊戰(zhàn)紀念碑于1985年修建,2011年重建,紀念碑主體高36.2米(寓為1936年2月),長為27米(寓為1927年建黨),由“紅旗”“沖鋒陷陣”“軍民魚水情”三個雕塑主題構成?!皼_鋒陷陣”雕塑著12位紅軍戰(zhàn)士和群眾,展現了當年紅軍戰(zhàn)士、彝族同胞共同阻擊敵軍的生動場面;“軍民魚水情”雕塑著賀龍、蕭克等紅軍將士與彝族同胞在一起的動人情景;“紅旗”石雕更是與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融為一體,塑造著一種所向無敵的磅礴氣勢。
站在紀念碑前,黃家壩阻擊戰(zhàn)的槍炮聲回旋耳畔。1936年2月,紅軍二、六軍團在賀龍、任弼時、王震、蕭克等率領下挺進貴州,轉戰(zhàn)黔西北,強渡鴨池河,連克黔西、大定、畢節(jié)。反動派驚恐萬分,以數倍于我的兵力撲向黔西北地區(qū),妄圖圍殲二、六軍團于川滇黔邊境。情況萬分緊急,總指揮部電令二軍團六師從普根底(今大方縣)急馳黃家壩,阻擊由東路進犯的國民黨郝夢齡縱隊。旋即,紅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黃家壩至箐腳一帶對敵突然發(fā)起攻擊,接連突破敵3 道防線,經10 小時的夜戰(zhàn)、近戰(zhàn)和白刃戰(zhàn),打得敵人暈頭轉向、丟盔棄甲。此次阻擊,重創(chuàng)敵54 師和新8師,斃敵1 名團長、3 名營長和100 多名連以下官兵,繳獲60余支長短槍和1 挺輕機槍。從此一發(fā)不可收,紅軍軍威大振,連戰(zhàn)連捷,粉碎了敵人分兩路合兵大定、襲擾我總指揮部的企圖,確保了二、六軍團主力勝利轉移。翻開《星火燎原》,找到關于黃家壩阻擊戰(zhàn)的記載,我發(fā)現了紅軍當年過貴州的“幾最”:蔣介石親臨指揮重兵合圍——最危險,曲折迂回數次——最磨難,神兵飛渡大渡河——最驚人,四渡赤水——最神奇,遵義會議——最偉大,補充兵員最多——最難得,民眾擁軍助紅——最感人。那硝煙彌漫的日子,嶺上的映山紅也一定正開得凄絕艷麗,紅軍官兵轉身北上的時候,也一定深情回望過這漫山紅遍的土地,這是犧牲的戰(zhàn)友熱血浸透的土地。幾十年來,當地群眾中一直傳說,黃家壩大捷那年,山上的映山紅開得分外鮮艷,那分明是紅軍將士的鮮血染成!
“索瑪花開一朵朵,紅軍從咱家鄉(xiāng)過?!边@是當地彝族民歌《情深誼長》里的歌詞。彝族群眾把映山紅稱為索瑪花。在黃家壩阻擊戰(zhàn)中,當地彝、白、苗等族群眾主動為紅軍帶路、背彈藥、掛燈籠,不少人還跟著走進了紅軍長征的隊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人間四月芳菲盡,山中杜鵑始盛開。置身在這紅色的海洋,看著那紅艷艷的花朵,聞著花兒的芬芳,腳踩著這堅實的土地,時空交錯,眼前又浮現出那一隊隊衣衫襤褸的隊伍,但他們帽子上的紅星竟是那樣奪目,他們的目光竟是那么堅毅和果敢?;ǘ渑c隊伍的影像,是一部無聲的電影,喚醒著我們對英雄紅軍的敬意、對當下生活的珍視、對美好未來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