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華 范攀
(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02)
“第一書記”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作用
——以山東費縣薛莊鎮(zhèn)為例
□林國華范攀
(山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山東濟南250002)
作為我們黨開展農村工作的一種傳統(tǒng),下派干部駐村扶貧仍是當前農村工作中常用的方法。黨中央于2012年部署開展了“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根據(jù)黨中央的工作安排,山東省由省委組織部從省直機關和企事業(yè)單位中選派優(yōu)秀黨員干部到貧困村,擔任該村的“第一書記”,負責抓黨建、促脫貧工作。“第一書記”對鄉(xiāng)村治理的影響是直接的,效果是明顯的,但還存在諸多問題,應通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保障扶貧效果,完善“第一書記”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作用,實現(xiàn)鄉(xiāng)村善治。
第一書記;鄉(xiāng)村治理;扶貧;長效機制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01
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一直高度關注三農問題,尤其是自2013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到了“鄉(xiāng)村治理機制”這一關鍵詞。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完善鄉(xiāng)村治理機制,從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角度,提出順應農村經濟社會結構、城鄉(xiāng)利益格局、農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通過提高農村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國情、規(guī)范有序、充滿活力的鄉(xiāng)村治理機制。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創(chuàng)新和完善鄉(xiāng)村治理機制,在有實際需要的地方,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村民自治有效實現(xiàn)形式。激發(fā)農村社會組織活力,重點培育和優(yōu)先發(fā)展農村專業(yè)協(xié)會類、公益慈善類、社區(qū)服務類等社會組織。從中央一號文中,我們不難看出,政府在鄉(xiāng)村社會治理中始終承擔著治理主體的重任。十八大以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300多項改革任務,其中有超過50項和農業(yè)農村有關。作為我們黨開展農村工作的一種傳統(tǒng),下派干部駐村扶貧仍是當前農村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掛帥深改組組長的大背景下,“第一書記”包村扶貧工作的意義、作用及存在的問題等都需要進一步研究。
2012年,借助中央部署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契機,山東省從171個省直單位和省管企業(yè)中三年累計選派1 746人次,深入582個貧困村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與此同時,市、縣兩級黨委政府根據(jù)省委要求和相關文件精神,相繼派出市直與縣直“第一書記”,共計派出2.6萬名“第一書記”到1.6萬個貧困村抓黨建促脫貧。在三年時間內,“第一書記”履行好“三個工作隊”的職責任務,使所有幫包村在村黨支部建設、集體經營性收入、人均純收入、文明程度和基礎保障能力等五個方面實現(xiàn)顯著提升。
山東省選派“第一書記”按照派出單位不同層次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省直單位及省管企業(yè)派出的省派“第一書記”,省派“第一書記”要求完全脫離原工作崗位,派駐期間必須駐村,可以說是全職“第一書記”,幫扶村均是省定貧困村;二是市直機關派出的市派“第一書記”,這部分群體人數(shù)相對較少,市派“第一書記”并未要求必須脫崗,根據(jù)工作安排視情到幫包村開展工作,幫扶村為本市范圍內省定貧困村;三是縣直單位派出的縣派“第一書記”,這部分群體雖然人數(shù)最多,但是并不要求脫崗開展幫扶工作,因選派人員在原工作崗位一般承擔著較重的工作任務,到村時間極為有限,幫扶村均是本縣域內省定貧困村。本文結合筆者對臨沂費縣薛莊鎮(zhèn)的8個“第一書記”村的調查研究,僅就省派“第一書記”在鄉(xiāng)村治理中的運行機制與作用進行分析研究。
“第一書記”入村后,老百姓關注的重點往往是“省里來的干部”能為我?guī)矶嗌僦苯永妫暗谝粫洝钡挠绊懲彩峭ㄟ^為幫扶村打造致富項目,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切入點來開展工作。受農民自身文化思想水平的局限,農村很難脫離靠單一種植糧食取得收入的狀況,而派遣的“第一書記”多為行政事業(yè)單位在職人員,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開闊的思路,可以通過分析所在村莊實際情況,為其量身打造一套致富方案。例如,薛莊鎮(zhèn)8位“第一書記”幫包村通過與鎮(zhèn)林業(yè)站充分溝通協(xié)調,制定了“一村一品、一戶一園、一園一景”的發(fā)展思路,第一批在昊巖村、新張莊村、魯陽村組織實施果園種植及低產園改造工程,項目總投資150萬元,共栽植核桃240.67hm2,修生產路7.39km,建蓄水池4個,項目覆蓋8個自然村,4 612人受益,其中貧困人口2 289人。第二批在白馬峪、向陽村、龍乾村、聚鑫村和大青山村組織實施,項目總投資300萬元,共栽植核桃、山楂196.6hm2,品種改良13.33hm2,栽植桃26hm2,建冬暖式蔬菜大棚2棟,建蓄水池4個,打深水井2處,新修生產路6km,硬化生產路2.9km。項目覆蓋14個自然村,4 678人受益,其中貧困人口1 777人。8個“第一書記”村直接受益,實現(xiàn)人均增收1 520元。這都是“第一書記”結合具體情況提出的致富方案,在行業(yè)扶貧單位支持下逐步實現(xiàn),而單靠村民內部選出的村書記、村委會主任是無法做到的。
薛莊鎮(zhèn)各村集體收入主要以集體耕地或林地收取承包費為主,集體土地多是開荒而來,大都貧瘠,土地效益及附加值極低,一般承包20年,每年每畝承包費200元左右,村集體收入非常有限?!暗谝粫洝钡娜腭v為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帶來了希望,“第一書記”利用扶貧開發(fā)項目或者吸引外部投資為村集體創(chuàng)收提供啟動資金,開展村辦企業(yè)或者村集體經營性項目,推動集體收入增加。
表1
8個“第一書記”村均實現(xiàn)了2014年比2012年村集體收入翻一番的任務。因為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昊巖村新建了瓜果蔬菜收購中心,甜瓜大棚種植為費縣重點打造的示范區(qū),2013年新建高標準溫室大棚3個,縣鎮(zhèn)投資達100萬元,村集體年收入15萬元,壯大了集體經濟。魯陽村進行中低產田改造,通過國土資源局高標準農田整治項目,改良土壤成分,改善種植結構,也實現(xiàn)了村集體收入的大幅度增長。
通過實地考察調研,以及與不同層面調研對象的交流,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書記”駐村后,村民代表大會規(guī)范了,村黨務政務公開及時了,貧困戶的確定民主透明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城鄉(xiāng)環(huán)衛(wèi)一體化建設、“一事一議”制度透明化等工作開展的更加規(guī)范和科學了,“第一書記”的入駐很大程度上規(guī)范了農村基層組織制度建設工作。老百姓也變得更加關心關注村莊發(fā)展,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有了深入認識,對村中大事參與的積極性有了顯著提高。政府關于農村治理的舉措由原來難以真正落實到現(xiàn)在穩(wěn)步推進,“第一書記”在維護基層組織良性運轉,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以薛莊鎮(zhèn)“第一書記”幫包村為例,幫扶3年來,“第一書記”幫包村重點突出抓好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結合“六庫”建設,遴選培養(yǎng)農村后備干部126名,為村兩委換屆提供了人才儲備;嚴格執(zhí)行黨員發(fā)展程序,共推選入黨積極分子31名,發(fā)展預備黨員40名,按期轉正56名,未出現(xiàn)一起因程序不規(guī)范而引發(fā)的矛盾;組織黨員干部到大青山、孟良崮等地開展黨性教育活動3次,開展廉政教育、十八屆三中全會宣講等專題教育活動2次,建立高陽農業(yè)現(xiàn)代產業(yè)園遠教學用教育基地1處。既加強了村級組織陣地堡壘建設,又提高了黨員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質。
老百姓對于政府的信任往往是一種有限信任,政治信任或者說是政治互信的培養(yǎng)是長期而艱巨的?!暗谝粫洝彼诖迩f的大多數(shù)村民都表現(xiàn)出很強的政府信任。基于對“第一書記”的高信任度,老百姓對于中央、省委政府信任度遠大于市、縣政府,對村委信任度也有了較大提升,“第一書記”對村莊建設的成功方法也得到了村民們的肯定,“第一書記”憑借較高的素質和很強的親和力也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從而使得村民對政府的信任倍增。在我們的調查統(tǒng)計中,3年來,薛莊鎮(zhèn)8個“第一書記”幫扶村,共計組織693人次黨員干部走訪了22個自然村、10 833戶、43 694名群眾,入戶聯(lián)系率99.89%,見面率90.7%;鎖定困難家庭、五保戶、低保戶、有訴求群眾四類重點人群,征集群眾訴求204個、矛盾糾紛302起,召開分析研判會議46次,及時解決群眾需求訴求181件,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切實踐行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增進了與村民的政治互信。
案例一
2014年11月,在省社會主義學院選派“第一書記”的積極爭取下,省扶貧開發(fā)項目30萬元正式開始實施,用于向陽村5個溫室大棚建設。11月30日,向陽村完成村委換屆選舉,選舉出新一屆村委會主任及村委委員。12月4日,經過前期“第一書記”與新一屆村兩委的共同努力,向陽村大棚主體建設已經完工。鑒于村民種植大棚積極性極高,村委會牽頭流轉土地2hm2,又規(guī)劃了15個溫室大棚。12月5日,村兩委在研究大棚承包人及承包費問題上,確定了兩條指導原則和一個具體操作方案,兩條指導原則為:有大棚種植經驗者優(yōu)先、原流轉土地戶優(yōu)先;一個具體操作方案是由村民競標確定承包戶。這樣既可以最大化化解矛盾,同時確保向陽村大棚種植一次性成功,開一個好頭,真正起到帶頭致富作用。在實際操作中,有村民提出流轉土地過程中,誰家流轉的地多誰優(yōu)先選擇。有的村民提出,大棚種植利薄,采取競標不可取,建議采用抓鬮的方式。村兩委在充分聽取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深入探討醞釀,在還研究方案的過程中,種植戶自發(fā)到大棚種植區(qū),現(xiàn)場領認大棚,一個一個確定承包人,村委干部叫號,誰要哪一個大棚,誰主動提出,如果申請人較多,村民現(xiàn)場溝通協(xié)商,現(xiàn)場競標,不到半小時就確定了承包人及承包費,而且沒有一絲怨言。村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村民自主協(xié)商所帶來的效果是明顯的,充分發(fā)揚了民主,順利解決了問題。
如案例一所述,向陽村有兩大家族,魯姓和林姓家族,目前村支部書記姓林,林家是實際當權派,但是魯姓家族近年來人數(shù)多、勢力大,一直覬覦村支部書記的位置,在今年的換屆選舉中,魯家沒有當選村支部書記,這無疑又加大了土地流轉的工作難度。在這次土地流轉的過程中,雖然流轉的土地僅有2hm2,卻涉及到魯姓家族的47戶土地,在“第一書記”到來之前,這項工作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這次土地流轉以及成功發(fā)包固然與村民的智慧和素質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說明,“第一書記”到村后,村民增強了對村委的信任度,促成了這件全村公認的大好事。
表3 -2薛莊鎮(zhèn)2014年度農田水利投入情況統(tǒng)計表
表3 -3薛莊鎮(zhèn)向陽村2014年度直接投資統(tǒng)計表單位:萬元
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例,薛莊鎮(zhèn)2014年度農田水利工程項目,32個行政村共計投資2 074萬元,在“第一書記”的積極爭取下,8個“第一書記”幫扶村累計投入1 316萬元,占到總投資的63.45%(見表3-2),既有影響老百姓生活的自來水飲水工程,又有農業(yè)生產的小農水利工程,還有方便村民出行的橋涵建設以及配套的道路硬化工程。這些基礎設施尤其是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開展各項富農舉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在農業(yè)生產性基礎設施、農村生活基礎設施、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農村社會發(fā)展基礎設施等各個方面,“第一書記”在行業(yè)扶貧單位的支持下,都取得了可喜的工作業(yè)績,從根本上改變了鄉(xiāng)村基礎設施條件。
向陽村為省社會主義學院“第一書記”幫包村,向陽村包含茂山莊、魯家莊、金桂三個自然村,僅2014年一年,“第一書記”為該村累計辦實事22件,直接投資238.2萬元(見表3-3),村內主要道路進行了硬化,村民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夏天高負荷家用電器均可正常使用,老百姓在家門口種上了蔬菜大棚,村容村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茂山莊自然村村組較多,分布于4個居住區(qū)(黑峪子、陽田、西山、前莊),村莊不大但是極為分散,為方便開展工作,4個村組各有一名負責人,這樣就帶來了新的問題,名義上雖然都在村兩委的領導之下,但是村組負責人又各自為戰(zhàn),村委班子非常渙散,缺乏戰(zhàn)斗力,“第一書記”到村后,迅速了解情況,制定工作策略,通過辦實事為抓手,重新凝聚村兩委班子,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同時也增強了對村委的信任度,可謂是一舉多得。
不可否認,在探索實現(xiàn)鄉(xiāng)村善治的過程中,“第一書記”作為干部包村工作的一種深化和創(chuàng)新,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問題。如,有些干部在思想上急功近利,重視眼前工作成績,想抓緊時間干幾件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而不從長遠考慮問題,對村莊發(fā)展缺乏系統(tǒng)規(guī)劃;有的干部覺得下派包村是來“鍍金”的,包村時間很快過去,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迎合上級,糊弄下級,沒有沉下身子投入工作,甚至一個月也去不了幾次;還有的干部對自身定位認識不清,角色認識不到位,凌駕于村委班子之上,覺得自己是省里來的領導,對村子的具體事務指手畫腳,對村級具體事務過度關心,擾亂正常工作秩序,影響村莊的自我發(fā)展。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保障扶貧效果,實現(xiàn)鄉(xiāng)村善治:
首先,應當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全面總結“第一書記”工作制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包村干部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將長期存在。“第一書記”制度應該著眼于新農村建設的定位,從頂層設計的角度,總結歷史經驗,全面歸納總結包村制度,從價值意義、人員選派、管理考核、績效評估、問題措施等各個方面全面進行回顧,理論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要把這項長遠的工作真正重視起來,專門組織工作團隊,研究如何提高“第一書記”制度層次。其次,從基層領導工作經歷的角度,完善“第一書記”培養(yǎng)、選拔、鍛煉機制。由省、市、縣三級選派“第一書記”,以“第一書記”為主體組建駐村工作隊,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實現(xiàn)駐村幫扶長期化、制度化。我們黨歷來重視從工作實踐中培養(yǎng)和鍛煉干部,這一選拔干部的途徑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符合干部尤其是年輕干部的成長規(guī)律。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凡是具有基層工作經歷,與老百姓打交道的干部,都能始終保持同群眾的緊密聯(lián)系,這樣的干部成長一般也比較快?!暗谝粫洝惫ぷ骷仁腔鶎庸ぷ鹘洑v,同時也是基層領導工作經歷,完善“第一書記”培養(yǎng)、選拔、鍛煉工作制度,把選拔干部和扶貧開發(fā)工作結合起來,對于經受實踐鍛煉后證明優(yōu)秀的干部,盡快選拔到領導工作崗位上來,因此,重視“第一書記”基層領導工作經歷,既為我們黨鍛煉培養(yǎng)了干部隊伍,又有助于完成扶貧開發(fā)的政治任務,可謂一舉兩得。第三,探索建立社會各方面資源踴躍參與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機制。黨政干部是選派“第一書記”的主體,同時要廣泛吸引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到扶貧開發(fā)工作中來,引導各類企業(yè)、社會團體、公益性組織以各種形式參與扶貧工作。通過建立長效工作機制,共享信息資源,形成工作合力,促進扶貧開發(fā)工作全面“開花”,處處“結果”。
[1]彭勃.鄉(xiāng)村治理:國家介入與體制選擇[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
[2]中共費縣黨史研究部.中國共產黨山東省費縣組織史資料(1997~2012)[Z].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3]于建嶸.岳村政治——轉型期中國鄉(xiāng)村政治結構的變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塞繆爾·亨廷頓.變化社會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聯(lián)出版社,1989.
[5]王春光.中國農村社會變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1004-7026(2016)06-0001-04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3
A
2015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課題成果項目編號:15-ZZ-DS-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