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祥 曹潔 趙愛君 王偉臣 劉珊珊 高立飛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公德教育引起了廣泛關注。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接班人,其社會公德意識關系著國家的未來,同時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對其公德意識的提高至關重要。本文從我國大學生社會公德現(xiàn)狀出發(fā),找出社會公德缺失的表現(xiàn);同時,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指出社會公德中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在其理念上的體現(xiàn);并針對我國大學生公德缺失的問題,提出具體的對策,以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
關鍵詞:儒家思想;社會公德;大學生
梁啟超曾說過:“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束身自好、廉謹量愿之人,仍無以為國也?!彼J為,公德是國家存在的重要因素,是維系國民團結的精神紐帶。所以說,社會公德是國家穩(wěn)定的保障,是民族團結的催化劑。
一、我國大學生社會公德現(xiàn)狀
社會公德,即在一定的社會生活當中,人們應當遵守的最基本、最簡單的生活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他是人類社會公共生活中最低層次的道德要求,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
隨著思想文化建設的不斷完善,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也不斷提高,呈現(xiàn)出公德意識較強、公德面貌較好的良好公德素質和精神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當前大學生對社會公德的認識具有較強的理論基礎,認識比較全面。由于社會發(fā)展、建設的需要,社會公德理論知識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促使大學生具有良好的社會公德理論基礎,即使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也能讓他們正確認識到社會公德的主要內(nèi)容,提升其社會認知的正確性。第二,當前大學生對于社會公德行為的正確與否具有較強的分辨能力。這首先是由于他們具備較為完善的、全面的理論基礎,以理論為指導,來檢驗實踐生活中的行為。第三,當前大學生具有較好的社會公德自我約束力。大多數(shù)學生認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務、講究公共衛(wèi)生的現(xiàn)實意義,認同誠實守信、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
從整體上看,當代大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但是公德缺失現(xiàn)象也屢見不鮮,主要表現(xiàn)為:第一,部分大學生認為社會公德是別人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對自己應負的責任和義務考慮較少。例如,隨著環(huán)境問題的不斷加劇,環(huán)境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雖然大學生的環(huán)境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但是從自我做起、撿起身邊垃圾的意識卻很差。第二,部分大學生個人文明舉止較差,不注重社會公共文明。例如,部分大學生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既破壞了環(huán)境的生和公共文明,也損壞了個人形象。第三,部分大學生的誠信度有所下降。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但是部分大學生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不惜打破原則。例如,部分大學生在考試時夾帶舞弊,自欺欺人;盜用他人研究成果,為我所用等。第四,知行矛盾突出。當代大學生雖然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意識,但是在自身行為上,卻不能用理論指導實踐,不自覺的降低對自身的道德要求,為人處世僅是考慮自己的得失,出現(xiàn)了思想和行為嚴重剝離的現(xiàn)象。
二、儒家思想的基本理念
儒家倫理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是“仁愛”思想,它是人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情感,也是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由于歷史條件的制約,雖然“社會公德”的概念在古代未曾提出,但是社會公德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念卻在儒家思想中有著明顯的體現(xiàn)。
1.人與人——以和為貴
“和”為中國古代最高的價值。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主張按照禮的要求,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最為可貴。老子亦講“和”,“萬物負陰而抱陽,重氣以為和”,“知和曰常,知常曰命”,進一步肯定了“和”的重要性。在儒家思想不斷發(fā)展的進展中,孟子也提出“和”的思想,“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里的“和”主要指的是“人和”,即人民的團結,只有人民團結起來,增強民族凝聚力,國家才會取得勝利,以此來突出“和”的重要性。儒家“和”的思想表達了人與人相處的原則,相互寬容、相互理解,以和為貴,這對當今社會公德建設,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沖突,具有指導意義。
2.人與社會——“公利”為上
儒家思想的義利觀即重義輕利??鬃釉岢觯骸熬佑饔诹x,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即以大家的利益為重,凡是從公利出發(fā)的是君子,反之,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只為自己考慮的就是小人。孟子同樣主張重義輕利,同時在二者發(fā)生沖突時,主張先義后利,舍利而取義,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的觀點。孔、孟的思想都表達了儒家在義利問題、公私關系上,要先義后利、先公后私,這與社會主義公德建設要求的堅持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為原則是相符合的。
3.人與自然——天人合一
所謂“天人合一”,即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氨Wo環(huán)境”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雖然沒有明確的提出,但是對“天人合一”的重視顯現(xiàn)了其關愛環(huán)境的公德意識。孟子“數(shù)苦不入夸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的生態(tài)保護措施;荀子“養(yǎng)山林、教澤、草木、魚龜、百索,以對禁發(fā)”(《荀子王制》)的生態(tài)平衡意識;董仲舒“無伐名木,無斬山林”(《春秋繁露·求雨》)的環(huán)??谔栆约皬堓d“民胞物與”的環(huán)保理念,這些都顯示了儒家思想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對當今的環(huán)境保護建設、生態(tài)平衡建設也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儒家思想對大學生公德建設的價值
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但是其思想的精華對當今的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fā)揚其正確的社會公德思想,促進當代大學生公德建設的發(fā)展、完善。
1.堅持“仁愛”思想,塑造和諧人際關系
首先,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有“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理念?!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它是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情感為主要內(nèi)涵的道德規(guī)范,體現(xiàn)了人對自身以及他人的愛護、尊重的情感。大學生在于他人相處時,要遵循這種思想,愛護自身的同時,也要包容、尊重他人,與他人友好相處。其次,大學生要學會“恭敬禮讓”??鬃诱J為“不知禮,無以立”,“禮”是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所以,在現(xiàn)實社會中,大學生應在不違反道德原則的前提下主動謙讓他人,以實現(xiàn)“和為貴”的目的。最后,為人處世,要堅持誠實守信。儒家認為誠實守信是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道德原則,要求人們真實無欺,以誠待人。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堅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消除人與人之間的懷疑和警惕,建立相互信賴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2.堅持“公利”為上,維護國家、集體利益
儒家思想的義重利輕思想與我國的堅持國家、集體利益為主的基本原則具有一致性??鬃又v:“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孟子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綱,弗視也?!比寮业牧x利思想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價值取向和集體主義觀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競爭也愈加激烈,為獲取更多的個人利益,不道德行為時有發(fā)生。因此,在大學生的公德建設中,要將“公利”為上的觀念貫徹其中,使大學生即使追求個人利益,但也要以義為原則,采取正當手段,在不損害別人利益和國家、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合理獲得自身利益。
3.堅持“知行合一”,化解知行矛盾
儒家“知行合一”思想,最早由王陽明提出,對當今大學生存在的知行矛盾具有明確的知道作用。“知”是指“良知”,具有“知是知非”的功能,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首先要做到“知”,將起碼的公德原則升華為對自己的一項基本道德要求。其次就是“行”,即“篤行”,這是依照“知”而發(fā)生的“行”,也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要做到這一點,大學生要從自身的自我約束做起,注重自身公德修養(yǎng)的提升,使“知”在指導“行”的過程中不會出現(xiàn)偏差。
四、結語
儒家思想是社會公德建設的重要思想資源,對社會公德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其社會公德水平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因此大學生公德建設要在儒家思想的指導下不斷提高和完善,提升民族凝聚力,促進國家的繁榮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曉明.儒家思想對大學生公德建設的價值研究——基于山東大學(威海)的調查.2014.5.17.
[2]朱金玲.儒家倫理思想與大學生社會公德教育策略構想.2012.12.
[3]安德義.論語解讀[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吳潛濤.當代中國公民道德狀況調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唐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