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設施蔬菜大面積發(fā)展以及種植年限的增加,致使土傳病害愈發(fā)嚴重。土傳病害是一種復雜的病害,是指病原體(包括真菌、細菌、線蟲和病毒等)積累造成的病害,現(xiàn)探索出一套土傳病害綠色防控技術,供大家借鑒。
關鍵詞:設施蔬菜;土傳病害;綠色防控
中圖分類號: S436.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6.12.034
1 農業(yè)防治技術
1.1 實行輪作、間作套種
可以水旱輪作,或作物輪作。糧食作物之間、蔬菜作物之間、蔬菜與糧食作物之間都可進行有效輪作。如蔬菜與水稻輪作,蔬菜與高粱輪作,在休棚期種植高粱,定植前旋耕攪碎充當綠肥。
1.2 嫁接
番茄可用托洛巴姆、野生番茄等作砧木,砧木播種2~3天后,再播種接穗,當砧木2葉1心時用插接或劈接的方法進行嫁接。
1.3 秸稈還田
利用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可以有效降低根結線蟲和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發(fā)生幾率,提高植株抗病性,同時可以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推薦在植株定植前7天使用。
2化學防治技術
以下兩種藥劑土壤處理選擇一種即可。
2.1 98%“棉隆”顆粒土壤處理技術
“棉隆”施用于潮濕的土壤中時,在土壤中分解成有毒的異硫氰酸甲酯和硫化氫等氣體,迅速擴散至土壤顆粒間,有效殺滅土壤中各種線蟲、病原菌、地下害蟲及萌發(fā)的雜草種子,從而達到清潔土壤的效果。
上茬作物清園后,調節(jié)土壤濕度,使土壤含水量達飽和持水量的60%~70%,然后按25~40克/平方米,將藥液均勻撒施在土壤表面,將藥劑與20~30厘米的耕層土壤拌勻,使藥劑遇水后迅速產生氣體,四周用土壓嚴,不得使氣體逸出。揭膜通氣,透氣5~7天后播種或定植作物。
2.2 “氯化苦”土壤處理技術
氯化苦,又稱硝基三氯甲烷,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等多數(shù)有機溶劑,應用其進行土壤消毒技術如下:
2.2.1 整地 利用夏季休棚期,清除前茬作物,施入下茬所需的有機肥后灌水。灌水3~5天后,用旋轉犁耕翻20厘米深土壤,打碎土塊,摟平,土整越細效果越好。
2.2.2 施藥 注藥深度為15~20厘米,間隔為30厘米,每畝用藥20公斤。
2.2.3 覆膜 塑料膜要無破洞,厚度在0.02毫米以上。將塑料膜平鋪在有微噴管的棚內土壤上,四周壓實。
2.2.4 熏蒸時間 土溫在25℃以上,密閉10天以上;土溫15℃~20℃,密閉10~15天;土溫5℃~10℃,密閉20~30天。
注意事項:為避免因操作不當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藥害,揭膜松土后要透氣4~6天,并在定植前進行發(fā)芽試驗(白菜種試種50粒3天后發(fā)芽率85%以上),以保證下茬安全生產。
3物理消毒技術
應用太陽能消毒法。在休棚期不撤棚膜,每畝均勻撒碎稻草1000公斤,生石灰100公斤,旋耕混均,灌飽和水后覆蓋地膜和棚膜,消毒15~20天;應用熱水消毒法:在休棚期用熱水灌注進行溫室土壤消毒處理。
4 生物防治技術
主要采用土壤生物結構修復技術(根際與根系雙重調控技術),恢復根際微生態(tài)平衡,主要方法是引入拮抗性微生物,或提高原有拮抗微生物的活性,通過營養(yǎng)和空間競爭等降低土壤中病原菌的密度,抑制病原菌的活動,活化根際土壤。其中,應用光合細菌防治土傳病害效果很好。
4.1 應用光合細菌處理土壤防病技術
光合細菌是具有原始光能合成體系的原核生物的總稱,是一類以光作為能源,能在厭氧光照或好氧黑暗條件下利用自然界中的有機物、硫化物、氨等作為供氫體兼碳源進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水田、沼澤、湖泊、江海等處。光合細菌廣泛應用農業(yè)生產,具有打破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萌發(fā)、促進根系生長和苗株健壯、預防多種病害尤其是對苗期土傳病害(猝倒病、立枯病、枯萎病等)有極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增強光合作用,提高苗株抗病蟲害抗逆能力,為作物后期豐產提供充足的前提條件,并能夠改良土壤,增加有益微生物含量,培肥土壤肥力,減少化學農用品的投入。
4.1.1苗期使用技術 主要針對設施大棚育苗、營養(yǎng)缽育苗和大田育苗秧苗期、田間定植及移植后苗期施用光合細菌預防和控制土傳病害(立枯病、猝倒病、疫病和白絹病等)的發(fā)生和流行。根據(jù)不同蔬菜作物和生長期病害發(fā)生和流行規(guī)律,決定施用濃度和使用方法,如茄科作物3葉1心~5葉1心期施用300~500倍稀釋液,每畝使用發(fā)酵液60公斤,連續(xù)噴施3次,每次間隔7天;在田間定植時施用300~400倍稀釋液浸泡秧苗1小時,然后移栽;在移植后苗期,發(fā)病前或初期使用200~350倍液均勻噴施植株葉面,每畝使用發(fā)酵液60公斤,連續(xù)噴施3次,每次間隔7天。
4.1.2 苗床或營養(yǎng)土處理技術 主要針對育苗土壤中土傳病害微生物積累和秧苗帶土移栽時病原物從育苗土壤傳播到大田或者大棚,導致土傳病害流行成災等突發(fā)問題。根據(jù)土壤連作情況、帶菌程度、病菌種類決定使用濃度和使用方法,如常年發(fā)病嚴重而且連作率高的土壤,處理土壤時先使用光合細菌培養(yǎng)基或用培養(yǎng)基拌土,待培養(yǎng)基被土壤吸收后(1小時)再使用100倍發(fā)酵液均勻噴施,每平方米噴施發(fā)酵液2公斤,或者使用發(fā)酵原液拌土致土壤濕潤,然后用塑料膜覆蓋,讓土壤充分發(fā)酵4~5天,然后揭開薄膜,進行翻耕、播種和種植。
4.2生物菌劑防治根結線蟲技術
防效較好的主要有厚垣輪枝菌和淡紫擬青霉,對黃瓜根結線蟲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厚垣輪枝菌推薦用藥量為3公斤/畝,防效可達92%以上。淡紫擬青霉推薦用藥量為5公斤/畝,防效達到88.75%以上。二者均可在保護地黃瓜整地后定植前7~10天采用拌土法撒施1次,注意撒施一定要均勻。
作者簡介:汪業(yè)娜,本科學歷,大連市普蘭店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基層農業(yè)技術推廣。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6-5-18 15:48:23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60518.154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