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環(huán)
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交際即人們通過語言進行思想交流,信息傳遞等。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受文化的影響和制約。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環(huán)境、風俗習慣、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及長期形成的世界觀、價值觀的不同,往往會給各自的語言賦予不同的含義。英國翻譯理論家喬治·斯坦納談到“語法、詞典之類的參考書對譯者來說都沒有多大用處,只有上下文包括最廣泛的語言——文化背景,才能說明含義”。也就是說,語言學習者不僅要學習語言形式,而且也要學習它的文化內涵,即文化中的語言和語言中的文化。
外語教學應注重文化滲透,不能單純地進行語言教學,還要重視跨文化教學,幫助學生掃清語言交際中出現的障礙。
一、詞匯教學與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最具生命力,且最能體現時代和社會變化的一個要素,它能生動地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
1.詞匯的概念意義與民族文化觀念內涵。文化觀念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共同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意識形態(tài),是該民族文化的表現之一。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觀念在詞匯上也略窺一斑。
在一系列表示親屬關系的詞匯中,如漢語詞匯中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夫等在英語中則用“uncle”一詞來表示;“aunt”一詞代表漢語詞匯伯母、嬸嬸、舅媽、姨媽、姑姑;“cousin”一詞與其相對應的漢語稱呼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妹等。從這些詞匯反映出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有不同的家庭觀念,英國人的親屬觀念比較淡薄,親屬稱謂既貧乏又松散,甚至男女不分、長幼不分,而漢語文化中家族觀念非常強,血緣關系非常重要,因此有關親屬關系的稱謂詞非常多而且復雜。英語教師在教學生學習詞匯時,要把這種文化的不同告訴他們,這樣學生們記單詞會更加容易。
2.詞匯的內涵意義與民族文化觀念內涵。一詞在漢語中與之相對應的詞是“老的”、“年齡大的”。在中國我們稱呼高齡的老先生、老壽星時,時常在他們的姓氏前加個“老”字以示尊敬。在稱呼比自己大、關系比較親近的鄰居、同事時,常在其姓氏前加個“老”字以示關系親密。另外,“老”在漢語中還暗含“有經驗”、“有能力”,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姜還是老的辣”等。但英語文化中則沒有用表示尊敬的用法。相反,與“traditional守舊的”、“senile 衰老的”、“useless 無用的”等緊密聯系。因此,年紀大的英美人對非常敏感,如果稱呼“Mr smith” 為“old Mr smith”這將被視為極不禮貌、不得體的稱呼。
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的意思,如:“走狗”、“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但在英語文化中“dog”則被視為人的好朋友,甚至把它當作家庭成員對待。一位美國人給朋友的信中結尾這樣寫“the family , including the mad dog, are well”。因此,對于英美人來說,他們很難理解 “走狗”為什么在漢語中是貶義詞。所以,在日常的詞匯教學當中,老師應重視文化差異的滲透,使學生能正確、恰當地運用詞匯。
二、英語習慣用語、諺語與文化滲透
英語習慣用語、諺語與英國傳統(tǒng)文化密切聯系,如果我們只注重習慣用語的操練而忽視了它形成的文化背景,則往往會造成語用失誤,使我們長期學的英語知識只適合做考試題,而在實踐中則不能恰當運用。
我們的學生常對老師說:“Good morning , teacher”, 而很少說“Good morning, Mr/Miss……;與外籍人士打招呼時甚至也不會用一句最簡單不過的“Hello”,而對“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at are you doing?”這樣的問話情有獨鐘。而這種問話方式恰恰不符合英語文化習慣,是極不得體的,容易讓英美人產生誤解,認為你在打探他人的隱私。一位剛到美國的中國青年住在一位當地人家中,主人問他“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他按照中國人的方式回答:“No, thank you”,結果主人信以為真,沒為他準備飯菜,他只好餓了一夜。按英語習慣,此時不必客氣,應照實際情況回答。難怪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英美人抱怨說中國人不坦率。
在英語文化中,贊美別人和接受贊美都很平常。如人們在接受贊美時,只用“Thank you”來應答。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傾向于贊同別人的看法,然而中國人則傾向于保持謙虛,把謙虛作為傳統(tǒng)美德。因此,面對贊美時,中國人往往會說“Not really”“Not good”等,這會使英美人不解,從而出現交流障礙。
在英語成語、諺語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例如:“strong as a horse”與之對應的漢語則是“氣壯如?!薄T谖鞣絿?,馬是負重的牲畜,而牛則為人類提供牛奶和牛肉,因此用馬來形容人的強壯就不難理解了。
英國是個島國,四面環(huán)海,船是其主要的交通工具。因此,由“ship”構成的英語諺語也非常多,如:“rats desert a sinking ship”(船沉鼠要逃),與之相對應的漢語諺語則是 “樹倒猢猻散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與之對應的漢語諺語則是“螻蟻之穴能潰千里之堤”。類似的諺語非常多,它反映了語言與一個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習性密切相關,從而也形成了獨特的語言形式。
英語語言教學與文化滲透是外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兩者相輔相成。文化滲透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從而加深對語言本身的理解與掌握。這也對我們老師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不僅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而且要經常攝取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生活方面的信息,并把這些信息融入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掌握語言和應用語言的能力,從而實現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振亞.語言與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顧曰國.跨文化交際[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