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兄
摘要:當代蒙古族漢語小說創(chuàng)作日益繁榮。這不能只歸功于少數民族漢語教育的普及和漢文化的影響,更多地取決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如來自民族制度、文學體制的激勵。
關鍵詞:民族自豪感;文學講習所;文學期刊;文學獎項
20世紀50年代,蒙古族文壇猶如雨后春筍般突現一批漢語小說家,這些人成為蒙古族文學史上的重要力量。 他們以自己的民族身份為榮,努力在中國多民族的文壇上展現所屬民族獨特的一面。他們及其后來者們成長之路,與中國共產黨所秉承的民族政策與相應的文學體制息息相關。
一、一種民族自豪感的激勵
20世紀50年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各少數民族人民的民族身份得到確認,得到尊重,民族認同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經過解放戰(zhàn)爭逐步完善,在新中國成立伊始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開始實施。在這一制度的保障下,中國各少數民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真正當家做了主人,各民族在參與國家、地方、民族事務管理方面獲得前所未有的政治權利。
實施平等互助的民族政策的前提是要怎樣確定民族身份。中央從1953年起起組織有關專家和工作者,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展開了民族識別工作,并于1979年確定了56個民族的族別。身份證明上除了出生年月,籍貫,另有族別。這個族別是已經識別的56個民族中的一個。其中55個少數民族同胞享受到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從教育、經濟、就業(yè)到計劃生育、干部任命等,幾乎涉及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對提高少數民族地區(qū)人們的生活水平,確保他們參政、議政的權利,使他們享受到同樣的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從文學講習所到魯迅藝術學院
1951年1月中央文學研究所成立。它是唯一一所國家級作家培養(yǎng)機構,是黨和政府有計劃地培養(yǎng)新中國文學人才的重要陣地?,斃叻颉跆m巴干、安柯欽夫、阿·敖德斯等人蒙古族作家在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已開始表現出過人才華,開始嶄露頭角,他們也有機會進入到中央文學研究所學習。
文學研究所,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內容較廣,除了政治理論課,文學方面有古典文學、五四新文學和外國文學課程,學員們專門配備有相應的輔導員,輔導其文學創(chuàng)作。此外課程修完后,還留有實習時間。[1]其次是研究所請來了茅盾、周揚、馮紹峰、艾青、鄭振鐸、胡風、俞平伯、趙樹理、劉白羽、楊朔、柳青、周立波等作家、學者,給這些學員們講課。丁玲本人也經常給學員們上課。
對于新一代的年輕的作家們來說,學習文學理論知識是一方面的收獲,而另一方,結識了可以稱之為終身導師的大師級人物。這些著名作家時刻關注著他們的創(chuàng)作,并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如茅盾之于瑪拉沁夫、阿·敖德斯爾和烏蘭巴干。
1984年正式定名為魯迅文學院。從2001年開始,魯迅文學院開始開設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2004年9月9日第四屆高級研討班(少數民族中青年作家班)開學,該班會集了全國24個民族的青年作家,他們在這里學習、生活四個多月,于2005年1月結業(yè)。魯迅文學院在少數民族作家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三、從“幫扶”到《民族文學》創(chuàng)刊
1949年創(chuàng)刊的《人民文學》。茅盾曾在《人民文學》發(fā)刊詞中明確提出了六項任務,其中一項就是,“開展國內各少數民族的文學運動,使新民主主義的內容與少數民族的文學形式相結合,各民族間互相交換經驗,以促進新中國文學的多方面的發(fā)展”。[2]在這項辦刊宗旨的指導下,《人民文學》曾在少數民族年輕作家的成長歷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例如,1949—1978年間,瑪拉沁夫、阿·敖德斯爾、朋斯克、烏蘭巴干等四位作家先后在《人民文學》上發(fā)表了14篇小說。
1981年,《民族文學》創(chuàng)刊。它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少數民族文學刊物。從創(chuàng)刊伊始,《民族文學》即成為少數民族作家展示其作品的平臺?!睹褡逦膶W》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將少數民族作家的母語作品翻譯成漢語,并進行發(fā)表。而作為漢語刊物,它更是少數民族的漢語作家提供了更多的便利。1978年后,《民族文學》代替《人民文學》,成為蒙古族作家發(fā)表小說作品的第二陣地。
再者,獨立獎項的創(chuàng)立。
從作品內容看,少數民族有著獨特的生存空間,歷史發(fā)展軌跡和自然及人文環(huán)境。少數民族作家的作品也就呈現出與漢民族作家相區(qū)別的風格特點。從創(chuàng)作語言看,多數民族有其民族語言、文字,作家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創(chuàng)作,漢語創(chuàng)作只占據其文學史的一小部分。因此為了鼓勵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向前發(fā)展,設立不同級別、不同民族的文學獎項似乎是最好的辦法。
中國作協和國家民委于1981年,共同創(chuàng)辦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膀E馬獎”參賽作品涉及少數民族作家用漢文或少數民族文字出版的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理論評論、翻譯等。參賽的作品中,少數民族母語創(chuàng)作和翻譯作品是“駿馬獎”不同于我國其他任何文學獎項的亮點。蒙古族作家如,巴·布林貝赫、阿爾泰、勒·敖斯爾、莫·阿斯爾等蒙古語作家,瑪拉沁夫、扎拉嘎胡、白雪林等漢語作家都曾獲得過該獎項。
參考文獻:
[1]畢紅霞.論丁玲時期“中央文學講習所”的作家培養(yǎng)實踐.福建論論壇,2015(4).
[2]茅盾.人民文學·發(fā)刊詞.人民文學,1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