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摘要:從歷史演變的角度看,“不料”一詞中的“不”和“料”都是單獨使用的單音詞,“不料”是對動詞“料”的單純否定,它們經過了漫長的演變才逐漸由短語合體成為一個動詞,進而演變成表示轉折意義的虛詞的。下面將分析“不料”的歷史演變過程。
關鍵詞:不料;演變;語法化
一、唐代以前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
(1)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春秋《國語》)
(2)不料境內之資而易其鄰敵者,可亡也。(戰(zhàn)國《韓非子》)
在例句(1)和(2)里,“不料”是一個結構松散的自由否定結構:“料”是句子的謂語中心語,和后面的名詞組成動賓結構?!安弧笔菍竺嬲麄€動賓結構的否定。在意義方面, “不料”的意思是“不估計,不查點”。
(二)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3)夫以弱攻強,不料敵而輕戰(zhàn),國貧而驟舉兵,此危亡之術也。(西漢《戰(zhàn)國策》)
(4)僥求之徒,昧乎可欲,集不擇木,仕[不料]世,貪進不慮負乘之禍,受任不計不堪之敗。(六朝《抱樸子》)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料”這個詞組的使用頻率開始提高,但是在總的數(shù)量上來說仍然很少,用法和意義大致與之前相一致。
可以看出,“不料”合在一起使用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唐代以前的使用頻率非常低,很少出現(xiàn)。這個階段,“不料”使用時是作為一個結構松散的否定結構,屬于語法化前階段。
二、唐宋時期
唐宋時期,“不料”的使用頻率進一步提高,并且在用法上發(fā)生了一些新的變化,即開始了其語法化過程。 “不料”的否定性結構用法、動詞用法和副詞用法在這一時期都有所有體現(xiàn)。
(一)作為否定性結構的“不料”
(5)懿笑曰:“吾能料生,不料死故也。”孔明料吳不降,明矣。司馬不料亮死,暗矣。(唐《通典》)
(6)選官用人不料實德惟在白望。(宋《冊府元龜》)
在這些語料中,“不料”仍然是作為一個否定性結構在使用的,意思是“不估計、不查點”,是一個單純的否定性結構。
(二)作為動詞的“不料”(接名詞性賓語)
(7)於是陳設備儀,國禮方啟。不料犬獸之心,而臨事變革。(唐《唐代墓志匯編續(xù)集》)
(8)臣此時早誡持盈,輒思請老,必愿告休錦里,退隱羅浮。不料垅上耕夫,盡解揭竿斬木;草閑惡子,竟敢謀蟻聚蜂飛。(唐《唐文拾遺》)
在這里的語料中,“不料”的語義發(fā)生了變化,意思是“沒有想到”。而且這時的“不料”不存在與之對應的肯定形式,如:
*(7)於是陳設備儀, 國禮方啟。 犬獸之心, 而臨事變革。
這說明 “不料”不再是對“料”的單純否定,“不料”已經屬于同一語法層上,后面可以接名詞性詞語或詞組充當賓語,成為一個獨立動詞。
(三)作為動詞的“不料”(接謂詞性賓語)
(9)不料永隔,生死分張。號天無及,叫地空傷。卜其宅兆,遷赴玄堂。(唐《唐文拾遺》)
(10)才獲幽、燕,即割前地,歸復界至,此乃朝廷有大造于宋也。不料大啟貪心,潛謀不軌,結構平山,禍及宰輔,招納民戶,接引叛亡。(宋《大金吊伐錄》)
在以上的語料中,“不料”同樣作為一個獨立的動詞在使用,但是后面不再只接名詞性賓語,而是可以接“永隔”、“大啟貪心”這樣的謂詞性結構作賓語,其句法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這種用法已經與副詞用法十分的接近了。
綜上所述,“不料”在唐宋時期使用增多并開始虛化,“不料”能夠作為一個獨立動詞,不僅可以接名詞性詞語作賓語,而且可以接主謂結構做謂詞性賓語,,為“不料”用法的進一步虛化、向副詞轉變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是“不料”語法化的過渡階段。
三、元明清時期
元以后,“不料”開始在小說等各種文體中高頻率地出現(xiàn),使用十分普遍。隨著“不料”的廣泛使用,其語法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接謂詞性賓語的動詞用法進一步泛化,并開始出現(xiàn)虛化副詞的用法,這兩種用法在元明清時期的實際使用中同時并存:
(一)“不料”的動詞用法
(12)侍郎初意不過要將他旌表一番,與他個本等職銜,夢里也不料圣恩如此嘉獎,驟與殊等美官,真?zhèn)€喜出望外。(明《二刻拍案驚奇》)
(13)鴇兒[不料]公子有銀,嘿然變色,似有悔意。(明《今古奇觀》)
在(12)—(13)中,“不料”位于話語主語的后面,動詞詞性十分明顯,后面接有主謂結構做謂詞性賓語,意思是“沒有想到,沒有預料到”。
(二)“不料”的副詞用法
(14)近與秦朗同領人馬,聽司馬懿調用。不料懿徇私偏向,加秦朗為前將軍,而視文如草芥,因此不平,特來投降。(明《三國演義》)
(15)昨夜中秋賞月,叫妾取金杯飲酒,不料偶然失手,落到河里去了。(明《今古奇觀》)
在這里,“不料”虛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已經基本演變?yōu)橐粋€副詞了。其標志是“不料”在句中不再作為一個實詞成分,而只是作為一個表達“沒有想到”的轉折關系意義的虛詞:在以上語料中,將“不料”去掉,這些句子仍然能夠成立并保持其意義。
可以看出,“不料”在明清時期使用十分的廣泛,虛化程度很高的表示轉折意義的副詞用法已經出現(xiàn),同時接主謂結構做賓語的動詞用法仍然存在著,語法化鏈條中的幾種狀態(tài)基本都已演變出來。
綜上所述,“不料”合在一起用最早出現(xiàn)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時的“不料”是一個單純對“料”的否定結構,表示“不估計”的意思。到了唐宋時期,“不料”逐漸粘合成為一個獨立的動詞,后面不僅可以接名詞性賓語而且可以接主謂結構的謂詞性賓語,意義上也演變成為“沒有想到,出乎意料”,為“不料”的語法化奠定了基礎。明清時期,“不料”作為一個動詞或副詞開始廣泛使用,否定結構的用法趨向于消失,動詞和副詞用法開始變得規(guī)范并固定下來。至此,“不料”已經基本完成了其語法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