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琳
【摘要】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教學階段的重點也是難點。閱讀能力的提高關系到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理解能力的提高,同時,初中學生需要識記理解的知識很多,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排斥困難的知識。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理解 課堂教學
語文是知識之源,學好語文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只有學習了漢字,才能學習其他學科,才能學習其他知識,才能認識其他事物,由此可見,學好語文知識的重要性。剛接觸語文的時候也許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難度的增加,少部分學生可能會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作為語文老師不僅需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還要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因此,教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要非常注意這閱讀方面的教學。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是為人師表的根本職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理解的訓練,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為此我們要不斷完善自己,加強自己的專業(yè)素質,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來教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從而更好地學習其他知識。
一、扎實基礎知識
打好語文基礎知識是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技巧的前提。在小學的時候,學生就已經接觸了簡單的字詞句,對字詞句有了初步了解,閱讀方面在小學的時候也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了基本的語文閱讀。在進入初中階段后語文知識的難度增加,對學生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學生將會進一步深入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所以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將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學生能理解語文的閱讀與基礎知識是息息相關的,只有學好語文基礎知識,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技巧。
初中語文體裁按表達方式分為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表達方式包括記敘、抒情、議論、描寫、說明;常見的修辭手法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比、排比等;常見的句式包括陳述句、反問句、設問句等。這么多繁雜的基礎知識都需要學生識記,這樣學生才能進行進一步的學習知識,所以首先老師要做的就是要讓學生理解它們的含義,不僅讓學生記住這些基礎知識,還要讓他們運用這些知識。在小學階段學生只是簡單的接觸這些知識,而在初中階段學生不僅僅只是需要知道這些知識,而是需要理解這些知識,并且把它們運用到解題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把握這些基礎知識,要不斷的加強對基礎知識的練習,加強學生對基礎認識的理解,因為只有學生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的含義,在遇到一篇文章時才能快速地判斷這篇文章屬于什么文體,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哪些表達方式等。所以在理解了這些基礎知識后,學生的閱讀速度就會得到鍛煉,隨之閱讀技巧也會提高,學生也就能更好的完成閱讀理解。
二、積極進行素材的積累
素材在語文知識中擔任著一個重要的角色,它可能出現在現代文閱讀中,也有可能是作文寫作中甚至是古文中。素材都有特定的寓意,好的素材往往能讓一篇文章燁燁生輝,能讓一篇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能讓一篇文章特性更加突出。素材包括名言警句、名人故事以及好的優(yōu)美句子段落等,例如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堅持;刻舟求劍告訴我們的是愚昧無知,不思改變;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釜底抽薪,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需要逼自己一把,才能更好地激發(fā)自己的潛力;霍金的故事告訴我們疾病并不可怕,只要內心不倒,一切皆有可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毀于隨”等這些名言警句,都在告訴學生一些道理,如果學生心中沒有素材積累,那么在遇到閱讀理解時學生必然會產生閱讀障礙。所以積累越多的素材,對理解各類文體是有非常意義的,同時,積累了更多的素材,學生的閱讀速度就會得到提高,這樣學生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回答問題。
活躍的課堂氣氛不僅有利于學習氛圍的形成,還有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一個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班級整體成績的提高,在一種輕松的讀書環(huán)境下學習,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知識。一個活躍的課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身心是投入的,這樣也就能更好的把握知識,理解知識。
三、課本知識與生活聯(lián)系
生活與學習是相連的,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為了提高自己,為了豐富自己的內涵,提升自己的涵養(yǎng),學習是生活的前提,生活是學習的實踐。初中的閱讀占了總體知識的百分之八十左右,可見其重要性,閱讀技巧的掌握有助于學生更好的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但只有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才是把知識吃透了,而且很多知識是在課本中是沒有的,這就需要學生在生活中細心觀察,學習生活中的知識。教師要注意把生活與課本結合起來,用生活來理解課本,用課本來想象生活。
課本知識來源于生活,它是生活的寫照,是生活在紙上的表現,同時也是生活的理想化。古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課本上的生活是死的,只能通過想象才能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而生活中的知識是活的,是可以讓學生實際操作、親自體驗的,生活才是最杰出的老師,所以僅僅獲取課本上的知識是不夠的。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教導學生將知識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在教導學生課本知識的過程中引入生活的實例,這樣學生學起來就會更加容易,理解得也更加透徹,在生活中注意學會運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這對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很有幫助的。生活讓課本知識成為現實,讓紙上的文章顯現在現實生活中,同時生活是不可預測的,是隨時會發(fā)生改變的,所以,有時課本里的描述可能會與實際生活不符,甚至可能會發(fā)生矛盾,這就需要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積累。在平常生活中要注意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課本知識形成對比來發(fā)現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用科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奇聞趣事,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證實課本知識的真實性,通過長久的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會有顯著的提高。
初中階段是打好語文基礎的關鍵時期,在初中階段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都離不開語文知識的運用,更高層次的學習對語文的要求會更高,對每一個知識會有更深入的拓展。如果在初中階段語文沒有打好基礎的話,那么學生在以后的語文學習中可能就會處于落后的位置,長此以往很容易導致學生失去信心。因此在初中階段加強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