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很大程度上都決定于教師的教學藝術語言的靈巧運用。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痹谛W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啟蒙教育特點,教師的教學語言尤其具有示范、引導和影響小學生語言發(fā)展與語文能力的重要作用。所以,小學語文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語言藝術,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學修養(yǎng)、教學風格等都會從教學語言的具體運用上體現(xiàn)出來。因此,抓住語文學科的特性,深入研究“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對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質量,有效發(fā)展小學生的語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其他學科教學語言相比,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更加鮮明的特點。
一、規(guī)范性
教師是知識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可以效法的。如果說教師的行動是無聲的語言、有形的榜樣,那么教師的語言就是有聲的行為、無形的楷模。教師為人師表,口語的示范作用是“師表”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師語言必須具有規(guī)范性,以期產(chǎn)生語言的正面示范效應。越是面對年齡小的學生,教師的語言越是要求具有規(guī)范性。因為小學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兒童處在語言習得階段,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質量不僅直接影響到語文教學的效果,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水平。因此,特別要求教師在語言、詞匯、語法等方面合乎規(guī)范,為了兒童的語言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有的老師把“師范”念成“思范”,“教室”念成“教史”;把“你先走”說成“你走先”,“我聽過”說成“我有聽過”,等等。這些都是不符合規(guī)范的語言表達。教師必須運用國家憲法規(guī)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進行教學和教育活動,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xiàn)“南腔北調”,又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fā)展。如果一位教師不會運用普通話教學,那么他的語言即使妙語連珠,也不是規(guī)范化的。同時教師的口語表達還要做到聲音宏亮、發(fā)音清晰、語流通暢,語調自然、適度。
二、生動性
生動性是指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充滿活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形象生動,這既符合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也符合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語文教材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語文教師要善于用最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讓學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區(qū)切身感受體會,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發(fā)展形象思維。
李燕杰教授曾經(jīng)說過:“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的情節(jié),要繪聲繪色,細致刻畫,使得聽眾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yōu)轱L趣。特級教師于漪講《春》時,用這樣一段話導入:“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現(xiàn)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春,我們就會感到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jīng)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這段話繪聲繪色、有情有景。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學生也會感到春意融融,眼前一片勃勃生機。生動的語言緊緊抓住了學生的心,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
三、趣味性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毙W生學習的過程不單是一種以思維為中心的認識過程,而是多種個性心理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語文教師的語言要善于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在恰當?shù)膱龊稀G‘數(shù)臅r機,巧妙地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引導學生,使整個教學妙趣橫生、熠熠生輝。
特級教師于漪主張“要努力把課上得情趣橫溢”,特級教師魏書生則要求自己“每堂課都要讓學生有笑聲”。這樣不僅能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加深對事物的理解感受,使學生在輕松、愉快、活潑、充滿笑聲的課堂氣氛中學到知識,受到教育,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和充實。有位教師在教宋詞時,問學生說:“你們喜歡流行歌曲嗎?”學生自然回答喜歡,接著老師言歸正傳:“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宋詞?!睂W生發(fā)出會心的笑聲。這種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入題輕松,也使課堂氣氛得到調節(jié)。
教學語言的趣味性猶如一根神奇的魔棒,賦予語文教學口語以生命和活力,使學生在趣味盎然、亦莊亦諧的藝術境界中獲取知識,得到美的享受。
四、情感性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碧K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這是給教學語言的生命、靈魂?!闭Z文教學面對的是一篇篇感懷抒情的文學作品,處處流動著豐富的情感,教學的語言也應當充滿感情色彩,力求達到“講到莊嚴處,學生竦容端坐;講到豪情處,學生熱血沸騰;講到歡快處,學生笑意盈盈”的教學境界。這就要求教師在深刻理解感悟語文的基礎上,將蘊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感情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做到聲發(fā)于情、理融于情,通過自己的教學語言,把語文的各種喜怒哀樂情感因素傳遞給學生,從而撥動學生的心弦、觸動他們的情思、引發(fā)學生心靈的震撼。
五、藝術性
語文教師的教學口語運用的最高境界是口語的藝術性,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各種語言表達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美的語言,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從而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語文教師的教學口語有比一般人的語言更高的美學價值,它的審美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聲音宏亮清晰,語言流暢明快,做到語言美;語言形象生動、幽默風趣,方法靈活,能再遣詞造句和修辭上顯示出高超的藝術,做到形式美;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充實而又含蓄,做到內容美;嫻熟地運用語言機智,出神入化的講解,完美的邏輯推導,創(chuàng)設引人入勝的語境美;溝通融洽暢達,導入新鮮有趣,銜接天衣無縫,節(jié)奏抑揚頓挫,結語耐人尋味,構成流程美;以態(tài)勢助說話,表情豐富,姿態(tài)自然,“演”“講”結合,形成儀態(tài)美。只有這樣,才能既給學生以豐富的知識,又給學生以濃郁的審美感受。
有人曾經(jīng)說過,完善的語言教學應該有詩歌語言的精煉,小說語言的生動,散文語言的優(yōu)美,戲劇語言的傳神,相聲語言的風趣,演說語言的雄辯。這雖然是一種近乎苛刻的要求,但它無疑也為我們描畫了一個追求的境界。